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教师的课堂精于管理和学生学习方式科学优化,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非常关键之因素。
【关键词】优化,引导,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创新,评价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说到的一句话。要实现最大的课堂学习效果,就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课堂精于管理和学生学习方式科学优化,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非常关键之因素。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等。目前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中学历史课本中未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可考虑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②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已有初感,哪些离学生相差较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哪些情境促进学习?③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拔启发引导?④如何在课堂上分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答案?⑤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的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
2.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新编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到下列几个问题:①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历史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③结合哪些内容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历史体验性学习?④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中可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四点:①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②思考性,问题既与原有学生认知水平有关,但也要有一定高度,必須想尽办法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发现”历史结论;③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唯一,要求具有拓展思维,课堂问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复述型问答、概括型问答、分析型问答、想象型问答、评价型问答;④层次性,问题要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2)注重学生实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①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历史知识要用?大概持久性多少?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拔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教师主导结合起来?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4.注重历史教学过程,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一理念揭示,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况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地选取不同的教学过程,具体归纳分析主要涉及:①接受式教学一般过程: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关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用史料史事论据来说明观点和结论;②发现探究式教学一般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一般观点和感性资料——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过努力后逐一解决——学生提出自己认识,利用直观思维提出解决——评价验证各种观点和结论,最后交流整合得出结论;③范例式教学一般过程:选取个别典型史例结合直观手段说明特征——掌握同类事例的普遍特征——掌握事例的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体验认识。
5.关注教学评价,建构学生自信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设计策略中要考虑到:①评价主客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仅仅是拘执于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历史学习情况作一简单的小结,作为期末评价的内容之一。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②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历史兴趣与积极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的态度、讲的次数、交流的多少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评价学生的参数。尊重主体差异,注重主体发展独特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诸方面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并拥有自信,利于课堂教学师生共赢走向成功。③评价过程动态化。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上课的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关键词】优化,引导,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创新,评价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说到的一句话。要实现最大的课堂学习效果,就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课堂精于管理和学生学习方式科学优化,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非常关键之因素。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等。目前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中学历史课本中未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可考虑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②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已有初感,哪些离学生相差较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哪些情境促进学习?③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拔启发引导?④如何在课堂上分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答案?⑤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的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
2.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新编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到下列几个问题:①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历史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③结合哪些内容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历史体验性学习?④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中可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四点:①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②思考性,问题既与原有学生认知水平有关,但也要有一定高度,必須想尽办法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发现”历史结论;③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唯一,要求具有拓展思维,课堂问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复述型问答、概括型问答、分析型问答、想象型问答、评价型问答;④层次性,问题要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2)注重学生实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①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历史知识要用?大概持久性多少?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拔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教师主导结合起来?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4.注重历史教学过程,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一理念揭示,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况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地选取不同的教学过程,具体归纳分析主要涉及:①接受式教学一般过程: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关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用史料史事论据来说明观点和结论;②发现探究式教学一般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一般观点和感性资料——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过努力后逐一解决——学生提出自己认识,利用直观思维提出解决——评价验证各种观点和结论,最后交流整合得出结论;③范例式教学一般过程:选取个别典型史例结合直观手段说明特征——掌握同类事例的普遍特征——掌握事例的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体验认识。
5.关注教学评价,建构学生自信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设计策略中要考虑到:①评价主客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仅仅是拘执于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历史学习情况作一简单的小结,作为期末评价的内容之一。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②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历史兴趣与积极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的态度、讲的次数、交流的多少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评价学生的参数。尊重主体差异,注重主体发展独特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诸方面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并拥有自信,利于课堂教学师生共赢走向成功。③评价过程动态化。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上课的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