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所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那么,在农村数学教学中没有普及多煤体教学条件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昵?下面结合笔者几十年来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巧设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提问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对学生的提问不重视,在提问时不能灵活应变。
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让新授前的导入语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有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征出发,尤其是在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笔者借鉴了一位名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导入:“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到花果山把仙桃分給众猴吃,这些桃应该怎么分呢?”一只年长的猴说:“每只猴1个,这样太少了”,“每10只猴分10个”,不知哪只猴子嚷道。这时,一只年轻的猴子跳出来说:“我们花果山有10000只猴,分10000个就满足了”,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它们谁说的方法分得多呢?”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很人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巧用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2.1在导入处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2在重点处设疑。
知识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是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使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3在平谈处设疑。
当教学处于平谈无味,产生枯燥感觉时进行设疑,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探讨出了计算的方法,并进行练习,这时有些学生开始疲劳,情绪开始低落,便在此处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是怎样来进行计算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设疑: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要根据什么来决定?学生立刻精神振奋,顿时化解了学生对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个个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兴趣盎然。
2.4运用设疑。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问题作一些适当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解题能力。
2.5拓展设疑。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数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在数学中问题无处不在,疑问无处不在。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必将为全面实施新课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开辟一条大面积提高数学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3.巧设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的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嘴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交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巧用课堂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在平等的活动中进行。这就为“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立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课堂如果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所以课堂对话要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来说,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对话:
4.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即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4.2针对规律性内容展开对话对于一些法则规律之类,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4.3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是件不容易的事。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
4.4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若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维,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这样既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5.巧设课堂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5.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
5.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5.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5.4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学习兴趣的增强,可以通过改善环境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来达成,同时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其教育艺术和魅力尤其显得重要而关键。学习动机来自学习者内在的需要与认识,但往往需要外力的牵引和强化,在长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真实发展。
1.巧设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提问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对学生的提问不重视,在提问时不能灵活应变。
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让新授前的导入语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有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征出发,尤其是在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笔者借鉴了一位名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导入:“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到花果山把仙桃分給众猴吃,这些桃应该怎么分呢?”一只年长的猴说:“每只猴1个,这样太少了”,“每10只猴分10个”,不知哪只猴子嚷道。这时,一只年轻的猴子跳出来说:“我们花果山有10000只猴,分10000个就满足了”,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它们谁说的方法分得多呢?”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很人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巧用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2.1在导入处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2在重点处设疑。
知识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是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使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3在平谈处设疑。
当教学处于平谈无味,产生枯燥感觉时进行设疑,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探讨出了计算的方法,并进行练习,这时有些学生开始疲劳,情绪开始低落,便在此处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是怎样来进行计算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设疑: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要根据什么来决定?学生立刻精神振奋,顿时化解了学生对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个个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兴趣盎然。
2.4运用设疑。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问题作一些适当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解题能力。
2.5拓展设疑。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数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在数学中问题无处不在,疑问无处不在。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必将为全面实施新课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开辟一条大面积提高数学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3.巧设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的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嘴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交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巧用课堂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在平等的活动中进行。这就为“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立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课堂如果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所以课堂对话要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来说,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对话:
4.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即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4.2针对规律性内容展开对话对于一些法则规律之类,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4.3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是件不容易的事。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
4.4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若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维,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这样既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5.巧设课堂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5.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
5.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5.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5.4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学习兴趣的增强,可以通过改善环境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来达成,同时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其教育艺术和魅力尤其显得重要而关键。学习动机来自学习者内在的需要与认识,但往往需要外力的牵引和强化,在长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真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