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教学——阅读教学的契机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qi251305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阅读内容。积极地参与他人的思想感情,意识到“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这样才能实现与别人的情感交流。
  
  一、激发动机,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怀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的首要能力,其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有可能学好各门功课,并为以后的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提供必要的条件。阅读是人们不断接受新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人们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与阅读活动息息相关。据心理学研究,学生如果阅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也少,那就会影响思维和大脑的发展。那么阅读理解就妙在阅读时进行移情阅读,进而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般认为,移情只是教师的专利,只有教师才能运用移情这种手段,体验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情感,使自己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其实不然,学生同样具有,只不过学生在运用移情时是对教材油然而生,而教师的移情是有目的性的,旨在更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角色。儿童的情感如湖水,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蜻蜓点水,或是微风掠过,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因此,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慢慢地进入角色。
  
  二、情景交融,感受在课文描写的形象中
  
  教师对阅读教材的移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材的认知结构,灵活准确的思辨与判断能力,达到身临其境那种境界,在讲解课文时才能运用自如。对于课文中本身就是“移情”的描写,教师要加以点拨,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移情手法言志、传道、抒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在上《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细致地引导学生用换位的方法,把自己当作是五壮士其中的一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名进入阅读情感,以表达自己的满腔怒火。儿童在感受五壮士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的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读出课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五壮士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并产生移情活动。
  
  三、抒发情怀,在读中感悟
  
  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即通过移情,将学生置于阅读教材中的人物角色中去,体验人物所处环境及社会背景,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是憧憬的情感。其实,很多教材中的“我”,都是学生对教材进行移情的关键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自主体验,学生的感情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教材中,达到移情效果,即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与主题。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让学生在情不自禁的情感流露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在感悟中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结合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可以有多种,更重要的是心理学中的移情作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功不可没。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片段,学生则是在阅读教材时进行潜移默化的移情,两者相互结合,以阅读教材为纽带,以师生情感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移情,让阅读教学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其他文献
摘 要:科学与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教师应站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加以引导,利用各学科交叉的知识或技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主动地靠近新知识;通过学科之间的沟通,将原本片面的知识立体化,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融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网状认知结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多学科渗透 科学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
期刊
实习是职业学校机制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工程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实习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想动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由教室来到陌生的车间,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和各种零件的加工方法会感
期刊
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不管是七年级,还是八、九年级,只要是教研活动,就会看到这样的近乎公式化的教学流程:学生朗读→老师提出预设好了的问题→学生3至4人一组合作探究→学生代表回答问题→老师评点→布置课堂作业。  凭心而论,如果参与教研活动的是八年级或是九年级的学生,让其略作思考后进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程序还是可以的。但此种近乎公式化的教学流程同样会出现在七年级
期刊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给农村中学化学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广大师生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广大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带来
期刊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呢?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的:    一、开拓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学过并读过不少童话故事,也都爱看电视,电视的少儿节目中童话故事更是多得数不清。学生在读这些童话或观看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思维一定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为了激活学生的这种情感,我启发学生回忆他们曾经读过或看过的故事,如《丑小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课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创造能力,发展美术教育对深化推进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探求美术教学真正发扬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功用?自己公布一下想法和同仁共勉。    
期刊
高中物理是理科学习的重要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上课听得懂,课下做题却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于是,很多同学,感觉物理太难了,不得已选择了“弃理从文”。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许多同学的物理成绩上不去并不是单纯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造成的。那么高中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呢?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期刊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  《新大纲》又指出:“口语交际要
期刊
执教多年以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学生诵读能力太差,一个班级能把一篇课文流畅地读完的同学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地讲,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书读得多、读得好,知识自然掌握得多。翻开历史,哪一个文学家、政治家不是饱学之士,而哪一个饱学之士不是跟“诵读”有关?在“深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