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例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ppers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累:识记背诵培基固本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文言文教学有固有的规律,读懂读通是基本要求。目前,初中学生掌握的文言文词汇量还是少,要读懂一篇文言文有很大的困难,不借助相关材料,很难理解文章的大意。因此,引导学生积累,是实施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积累的主要对象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要比较熟悉,以及背诵大量的经典文言篇目。
  而文言知识的积累,可以创新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说文解字”“成语溯源”等知识竞赛,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词大会”“经典诵读”等语文活動,激发学生背诵积累古诗文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后,我们通过了解文中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的出处,感受到陶渊明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贡献。据此,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如“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等典故的出处,溯源引申,从而唤起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经典的敬畏之心。
  二、训练:理解运用培养能力
  对于断句、句子翻译、诵读、理解内容等侧重于理解和运用类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以训练为主线,创设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对于基本的词法、句法知识,“课标”提出了“随文学习语法知识”的要求,不做系统的训练和教学,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忽略或者回避这些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尽量要遵循“范例—变式—运用”的过程,构建学生学习一类知识的认知结构。如“句子翻译”,在“信、达、雅”的基本要求下,我们可以概括出“断句—落实关键词—增删调换—保持句式不变”的基本步骤,并将之运用到其他学习情境中去。例如:“孰与……”句式结构,是初中文言文中涉及不多且有一定理解难度的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将这个固定句式割裂开来理解,导致谬误。我们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在讲到“吾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时,要特别强调其句式特点,即“孰与……”是固定句式,意思是“和……相比,哪一个……”文中还有其他变式:“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等,其基本意思相近。还可以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这句话,通过辨析比较,体会其结构特点和意义用法,加深理解,体会知识的个性和共性,并能加以举例运用,这样知识的习得才更加牢固,才能举一反三。
  三、启智:读、思、导结合提升素养
  1.以“读”养“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基于这种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用仿读、分读、轮读、赛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尽量做到音准气畅,“一吐一吞,皆由彼而不由我”,在感觉上缩短自己与文言作品的时空距离。例如:《三峡》中用语十分优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峻拔壮美的山水,必得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才能渐渐浮现于眼前;作者徜徉三峡时内心的豪迈激越,也必得在咬文嚼字中,才能体会。朱自清先生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说:“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确实如此,“吟哦讽诵”历来就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2.以“问”促“思”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问”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在提高思维能力上。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新课时,根据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各种问题,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创设问题情境,这种“目标问题化”的做法,既防止了目标的空洞和抽象,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处于知识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中。这样就可以以问促思,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马说》时,针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点,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我们发现文中所列举的“食马者”种种无知荒谬的行径,恰恰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而他们还要将人才稀缺的原因,归咎于“天下无马”,从中我们看出昏庸的“食马者”是扼杀千里马的罪魁祸首。再回过头来审视“然后”两字,我们不仅仅体会到“伯乐的出现,是千里马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且明白了要怎样才能让千里马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3.以“导”生“能”
  当然,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教师“导”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分成若干单位,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讨论的内容,然后选择不同的方式与同桌、同伴、班集体、老师进行多向交流。此刻,学生相互竞争,发现问题,信息共享,思维共振,对知识产生极为强烈的内摄效应,智慧的火花自然就会迸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精心组织和引导,而不能任意“放羊”,甩手“旁观”,有时要画龙点睛地点拨和分析。同样是针对《马说》一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我们可以用质疑问难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采用古今联系、辩证思考的观点,来审视《马说》一文提出这一观点的特定背景,进而审视这一观点的时代局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作者个人的生活印记,如果用现代眼光来审视,我们认为“千里马”(人才)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非完全被动,千里马与伯乐两者的相遇相知充满了变数。教师的“导”,更多的是导向、引智、激趣,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舞台和思维空间,让学生浸润于文言并举的文言文学习情境之中,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诗词言简义丰,一字一句裹挟着作者“层层叠叠”的情思。有些诗词与我们“相隔甚远”,理解起来当然有难度。有些诗词则是很“平易近人”,比如现代诗,似乎一读就懂,但又往往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地。因此,诗词教学的难题就在于,怎样从表面一点一点掀开,一层一层深入,理解诗词的丰富内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首现代诗相
期刊
(接上期)  (三)“新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探析  “新型材料作文”自2006年首次在全国卷中出现后逐渐被推广,2012年—2018年,只有极少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偶尔出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大部分试卷采用“新型材料作文”。新型材料主要类型可以概括为“社会时事型”“象征寄寓型”“哲学思辨型”“想象展望型”几种。  1.社会时事型材料作文  社会时事型材料,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为背景加工而成,命题者
期刊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师熟悉的名家之作。大多数语文教师是依据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品评父亲如何艰难地过铁道买橘子的句段,来感受父爱的厚重和伟大”,我以往的教学也是这样设计的。  但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我对课堂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备课不再先看教学参考书,尽量多素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本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立思考和教学预设,再去参阅其他教辅用
期刊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节选了《昆虫记》里《蝉》的部分内容,这是初中孩子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第一次读科学小品文,所以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就至关重要。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法布尔在向我们介绍蝉的生命历程,可是在科普知识的背后还有什么是需要学生读出来的呢?孙绍振先生就曾经说过:“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期刊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书读得多了,就一定“气自华”了吗?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恐怕难成此效。书上的文字要转化为一个人的气质,是需要一个“吸收”的过程的。而这个“吸收”的过程,正是对文字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呢?不妨让学生尝试换个身份来阅读,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读者,可能既有趣又能推动阅读的深入。  一、当个“小侦探”,破译文字背后的密码  一次骨干教师开设展示课,
期刊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八年级学生在说明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等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的状况不如文学类文本,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这暴露了我省语文课程文本读写训练失衡的现状。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信息的提取、分析和运用,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服务,就必须重视实用文读写能力的培养。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旧版相比,丰富了“学习质量”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学业质量内涵”“学习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规定,特别是对于“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具有拓荒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着眼素养。学习质量标准不是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简单的规定,而是着眼于语文的核心素养,描述了语文学科在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
期刊
本期话题围绕深度阅读的指导路径展开。南京市科利华中学自2014年以来,将阅读拓展课正式排入课表,语文组老师在指导策略的探索、阅读支架的提供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确立了立路标、配任务、给方法的指导路径,即先给定路标,明确阅读的方向;再设计任务或任务链,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然后提供阅读方法或阅读工具,支持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目标。下面呈现一些他们的讨论,供读者参考。此组文章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
期刊
比较阅读是将文学名著中的某些内容或者几部名著的内容进行对照的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等方式,发现其共性和个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从单部作品的阅读中拓展开去,将初中阶段必读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所读的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建立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这对孩子当下的名著阅读乃至今后的阅读习惯都会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比较阅读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要作比较,学生首先要明确比較什么。小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为我校一大特色,并向全市推介,但在常规的巡课、督查中,我觉得“小组合作”运用仍有多方面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效率和学科质量的提升。  一、小组合作运用的“漂流化”  漂流,是指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随性地浮于表面,未能“沉底”,导致实效不足。  其一,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我校合作小组的建制是A、B、C三类学生各两人组成。其目的是小组合作下的“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