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02-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笔者曾对九年级学生作过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对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原来的教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教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弱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用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鼓励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数学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时时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 例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 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抽象,就在身边,学生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兴趣也就自然形成了。 而把数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更能激起学习的兴趣。 实践中有许多问题要靠数学方法来解决,小到家庭理财,买卖物品,大到丈量土地,设计制造以及航海航天,都要用到数学。教师应避免枯燥的数学运算和死板的公式运用,而是把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是很有用的,并且学生在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之后会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发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
3.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动”中进行学习,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例如: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剪、折、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启发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立足于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二、训练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规则,有步骤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得出新判断、形成新思想的过程。善于进行逻辑思维的人不一定都善于创造,但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就必须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而且也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加以论证,没有周密的逻辑就难以成功。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填在相对应的圈内。 我是这样安排思维过程的: (一)先出示三个名词(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水果、苹果、红富士,然后让他们分别填到对应的圈内。(学生很快填出了) (二)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让学生分别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点。 (四)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者的关系。 (五)仿上面的方法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填到相应的圈内。 要教会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向小学生提供足以概括的典型材料(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自己去区分异同,找出本质特点和明确定义;然后让他们通过图形辨认,懂得一些概括的逻辑法则。 教会逻辑思维,不仅能使学生较牢实地掌握和较广泛地迁移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能使学生形成按逻辑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用超出寻常的办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题多解,是从典型的习题入手,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对原理逐步加以引伸,发散和发展,循思设疑,让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即能夯实基础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能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一种独特的思路与解法固然算不上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是创新的萌芽。数学教学对于智力处于开发期的小学生来说,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02-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笔者曾对九年级学生作过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对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原来的教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教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弱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用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鼓励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数学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时时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 例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 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抽象,就在身边,学生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兴趣也就自然形成了。 而把数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更能激起学习的兴趣。 实践中有许多问题要靠数学方法来解决,小到家庭理财,买卖物品,大到丈量土地,设计制造以及航海航天,都要用到数学。教师应避免枯燥的数学运算和死板的公式运用,而是把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是很有用的,并且学生在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之后会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发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
3.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动”中进行学习,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例如: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剪、折、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启发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立足于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二、训练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规则,有步骤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得出新判断、形成新思想的过程。善于进行逻辑思维的人不一定都善于创造,但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就必须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而且也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加以论证,没有周密的逻辑就难以成功。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填在相对应的圈内。 我是这样安排思维过程的: (一)先出示三个名词(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水果、苹果、红富士,然后让他们分别填到对应的圈内。(学生很快填出了) (二)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让学生分别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点。 (四)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者的关系。 (五)仿上面的方法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填到相应的圈内。 要教会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向小学生提供足以概括的典型材料(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自己去区分异同,找出本质特点和明确定义;然后让他们通过图形辨认,懂得一些概括的逻辑法则。 教会逻辑思维,不仅能使学生较牢实地掌握和较广泛地迁移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能使学生形成按逻辑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用超出寻常的办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题多解,是从典型的习题入手,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对原理逐步加以引伸,发散和发展,循思设疑,让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即能夯实基础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能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一种独特的思路与解法固然算不上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是创新的萌芽。数学教学对于智力处于开发期的小学生来说,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