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由于高中段的扩招,大部分初中毕业生都升入了高中段学习,一部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进入了职高。这些职高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致使学习数学没有兴趣,一是觉得数学太难,太枯燥,二是认为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用处。如何改变职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有一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在底面顶点A处有一只小壁虎,在侧面顶点B处有一只蚊子。请你动动脑筋,帮小壁虎设计一条线路,使得小壁虎尽快吃到蚊子。又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笔者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给选手打分和计算分数的片段。看完录像,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在日常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像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迫切心情下,和教师一起开始了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更是有效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学生的智慧之门也就会随之开启。
二、利用跨学科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在教“画立体图形”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学生的疑问声中,教师提示这首诗里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在古诗的诵读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了强列的学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三、组织课堂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通过活动得来的数学知识,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保持和记忆。如在“数据的收集”这一课,笔者在课上组织了一次真正的民主选举活动,刚上课时就提出活动的要求,要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选出一名学生代表本班参加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角逐,每名学生可以选两名学生。学生通过选票、唱票、计票等环节,亲身经历了选举和学生代表产生的全过程,亲身体会到了数据的作用,从而明白了数据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数据收集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中学,在玩中学
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课时,可以做一个前期准备工作: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容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黏土等,在此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本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既包括操作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也许很多教师都耳闻、目睹,甚至还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长期以来,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情况。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消极的。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教育,反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反感,甚至对自己失去自信。
加纳德指出,学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也不能假设每个学生都拥有或应该拥有智力潜能,而应该努力确保每个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的事例成功地论证了多元智力理论,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评价应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让不同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才是智慧的,也才能算是有效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下,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成功的欲望,形成自信、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要发挥评价的赏识功能并不难,它就在教师的眼神里、言语间和行为中。也许教师的一个点头、一抹微笑、一声赞许、一丝关注,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他心中荡起涟漪。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认真研究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教师便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角色的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学生的学习也会变被动为主动,由厌学变为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有一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在底面顶点A处有一只小壁虎,在侧面顶点B处有一只蚊子。请你动动脑筋,帮小壁虎设计一条线路,使得小壁虎尽快吃到蚊子。又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笔者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给选手打分和计算分数的片段。看完录像,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在日常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像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迫切心情下,和教师一起开始了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更是有效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学生的智慧之门也就会随之开启。
二、利用跨学科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在教“画立体图形”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学生的疑问声中,教师提示这首诗里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在古诗的诵读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了强列的学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三、组织课堂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通过活动得来的数学知识,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保持和记忆。如在“数据的收集”这一课,笔者在课上组织了一次真正的民主选举活动,刚上课时就提出活动的要求,要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选出一名学生代表本班参加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角逐,每名学生可以选两名学生。学生通过选票、唱票、计票等环节,亲身经历了选举和学生代表产生的全过程,亲身体会到了数据的作用,从而明白了数据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数据收集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中学,在玩中学
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课时,可以做一个前期准备工作: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容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黏土等,在此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本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既包括操作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也许很多教师都耳闻、目睹,甚至还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长期以来,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情况。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消极的。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教育,反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反感,甚至对自己失去自信。
加纳德指出,学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也不能假设每个学生都拥有或应该拥有智力潜能,而应该努力确保每个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的事例成功地论证了多元智力理论,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评价应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让不同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才是智慧的,也才能算是有效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下,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成功的欲望,形成自信、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要发挥评价的赏识功能并不难,它就在教师的眼神里、言语间和行为中。也许教师的一个点头、一抹微笑、一声赞许、一丝关注,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他心中荡起涟漪。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认真研究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教师便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角色的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学生的学习也会变被动为主动,由厌学变为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