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苗林杰,1991年9月16日出生,男,汉族,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
摘要: 近年来由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琉球处分”案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琉球处分”不仅与现在的钓鱼岛争端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当时就强烈的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和东亚的地缘格局响。
关键词: 琉球;东亚;地缘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245-01想要探讨日本吞并琉球对东亚的影响,我们就不得不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琉球的历史和当时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情况。
一、世界、东亚与琉球
18世纪中期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工业革命以不同的速度在全球推进。
“万国津梁”——琉球
琉球处于日本九州和中国台湾之间的海洋中,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岛国自然条件限制,很早就以商业立国,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商业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372年,古琉球诸国就相继接受明朝册封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明朝灭亡后继续向清朝纳贡,直至被日本吞并。1609年,日本萨摩藩的岛津家久率兵3000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纳贡。琉球王国形成“两属”状态,后逐渐被萨摩藩实际控制,成为萨摩藩的附庸。1879年,日本以废藩置县为名,强迫琉球国王尚泰移居东京,改琉球为冲绳县,琉球亡国。
大病初愈的“天朝”
清政府在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后,处于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获得了暂时的喘息,国内形势有的很大改观,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国内出现了一些新气象,然而洋务运动并不寻求其原有政治制度的变更,使其渐渐失去活力。同时,边疆危机严重困扰着清王朝,使其疲于应对,特别是西北边疆,在击败浩瀚国阿古柏的入侵后,又与沙俄谈判交还被沙俄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
发奋图强的日本
同在东亚的日本,和中国一样未能避免被西方以武力打开国门的命运,日本的地方势力对德川幕府的统治和面对外国侵略的无能感到不满,发动了倒幕运动,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868年明治天皇公布“五条誓文”,开始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国力不断增强。
二、琉球处分
1874年10月,中、日两国为解决“琉球漂民”事件在北京签订了《台事专条》,此条约中的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给日后日本兼并琉球以口实。
1874年12月,大久保利通就向向日本政府建议,应让琉球重臣来东京,令其断绝与中国的关系,按照日本制度进行改革,尽快结束“琉球两属形态”,以达成彻底吞并琉球的企图。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曾提出了解决琉球问题的上、中、下三策。清政府未采取可能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的上中两策,而采用了“反复辩论,徐为开导”的下策。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西方列强为了各自利益也默认了日本的侵略行径,虽然中国总理衙门对此提出抗议,但由于国力衰,加之不久后在甲午战争败北,琉球问题也就不了了之,成为一桩悬案。
琉球的抗争
琉球强烈反对日本的吞并,由于国力弱小,便把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干预和援助上。1876年底,琉球国王派遣密使来华向清政府反映了日本强迫琉球并入日本版图的情况,清政府命令即将就任的驻日公使何如璋就此事与日本交涉。
1877年底,何如璋就此事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措辞强硬的抗议。在东京琉球官员又多次求见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寻求帮助。于是自1877到1878两国的外交关系因此变得紧张。此外琉球士族看到何如璋的态度后认为中国会不惜使用战争来支持琉球,于是倾向中国的氛围更加浓烈。在东京的琉球官员一边与中国使馆联系,一边反复向日本政府请愿。后来又向美国、英国、荷兰三国公使馆秘密寻求支持,英、荷两国拒绝了琉球的请求,只有美国公使则表示将此事上报本国政府,但最终也未改变琉球的命运。
琉球灭亡后,琉球士族仍寄托于中国援兵的到来,相约抵制日本的占领,但由于自身力量极其弱小,中国援兵到来的希望渺茫,日本政府又对抵抗者进行血腥镇压,他们逐渐明白反抗是徒劳,于是很多人递交了“痛悔前非,今后绝不违背大和命令”的悔过书,抵制运动趋于平息。
处置琉球引起的东亚地缘变动
中国长期以来作为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掌握着东亚话语权。日本则处于东亚大陆边缘的列岛上,从来没有进入过东亚政治的核心,基本处于中华文明的羽翼之下。宗藩体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播了中国大陆的先进文明,密切了各藩属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东亚各国所遵循的外交体制。吞并琉球是挑战中国东亚宗主權的试探,在其得逞之后,日本开始轻视中国,并加紧对朝鲜的侵略。日本吞并琉球给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宗藩体制划开了一道口子,宗藩体制开始崩溃,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因之开始改变。1894年,甲午战争宣告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外交体制彻底瓦解,与此同时,近代西方外交制度开始成为东亚外交的主角。因此,我们可以说琉球问题是近代东亚地缘政治变动的滥觞。
琉球问题在一百多年前引起了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直到现在其所蕴含的能量依然不能小觑,我们应慎重处理。地缘政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小小的震动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日)佐藤三郎著;徐静波,李建云译《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刘杰,(日)川岛真 著;韦平和等译,《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日中关系15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王建朗著,《中日关系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摘要: 近年来由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琉球处分”案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琉球处分”不仅与现在的钓鱼岛争端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当时就强烈的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和东亚的地缘格局响。
关键词: 琉球;东亚;地缘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245-01想要探讨日本吞并琉球对东亚的影响,我们就不得不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琉球的历史和当时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情况。
一、世界、东亚与琉球
18世纪中期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工业革命以不同的速度在全球推进。
“万国津梁”——琉球
琉球处于日本九州和中国台湾之间的海洋中,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岛国自然条件限制,很早就以商业立国,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商业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372年,古琉球诸国就相继接受明朝册封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明朝灭亡后继续向清朝纳贡,直至被日本吞并。1609年,日本萨摩藩的岛津家久率兵3000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纳贡。琉球王国形成“两属”状态,后逐渐被萨摩藩实际控制,成为萨摩藩的附庸。1879年,日本以废藩置县为名,强迫琉球国王尚泰移居东京,改琉球为冲绳县,琉球亡国。
大病初愈的“天朝”
清政府在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后,处于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获得了暂时的喘息,国内形势有的很大改观,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国内出现了一些新气象,然而洋务运动并不寻求其原有政治制度的变更,使其渐渐失去活力。同时,边疆危机严重困扰着清王朝,使其疲于应对,特别是西北边疆,在击败浩瀚国阿古柏的入侵后,又与沙俄谈判交还被沙俄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
发奋图强的日本
同在东亚的日本,和中国一样未能避免被西方以武力打开国门的命运,日本的地方势力对德川幕府的统治和面对外国侵略的无能感到不满,发动了倒幕运动,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868年明治天皇公布“五条誓文”,开始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国力不断增强。
二、琉球处分
1874年10月,中、日两国为解决“琉球漂民”事件在北京签订了《台事专条》,此条约中的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给日后日本兼并琉球以口实。
1874年12月,大久保利通就向向日本政府建议,应让琉球重臣来东京,令其断绝与中国的关系,按照日本制度进行改革,尽快结束“琉球两属形态”,以达成彻底吞并琉球的企图。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曾提出了解决琉球问题的上、中、下三策。清政府未采取可能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的上中两策,而采用了“反复辩论,徐为开导”的下策。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西方列强为了各自利益也默认了日本的侵略行径,虽然中国总理衙门对此提出抗议,但由于国力衰,加之不久后在甲午战争败北,琉球问题也就不了了之,成为一桩悬案。
琉球的抗争
琉球强烈反对日本的吞并,由于国力弱小,便把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干预和援助上。1876年底,琉球国王派遣密使来华向清政府反映了日本强迫琉球并入日本版图的情况,清政府命令即将就任的驻日公使何如璋就此事与日本交涉。
1877年底,何如璋就此事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措辞强硬的抗议。在东京琉球官员又多次求见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寻求帮助。于是自1877到1878两国的外交关系因此变得紧张。此外琉球士族看到何如璋的态度后认为中国会不惜使用战争来支持琉球,于是倾向中国的氛围更加浓烈。在东京的琉球官员一边与中国使馆联系,一边反复向日本政府请愿。后来又向美国、英国、荷兰三国公使馆秘密寻求支持,英、荷两国拒绝了琉球的请求,只有美国公使则表示将此事上报本国政府,但最终也未改变琉球的命运。
琉球灭亡后,琉球士族仍寄托于中国援兵的到来,相约抵制日本的占领,但由于自身力量极其弱小,中国援兵到来的希望渺茫,日本政府又对抵抗者进行血腥镇压,他们逐渐明白反抗是徒劳,于是很多人递交了“痛悔前非,今后绝不违背大和命令”的悔过书,抵制运动趋于平息。
处置琉球引起的东亚地缘变动
中国长期以来作为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掌握着东亚话语权。日本则处于东亚大陆边缘的列岛上,从来没有进入过东亚政治的核心,基本处于中华文明的羽翼之下。宗藩体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播了中国大陆的先进文明,密切了各藩属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东亚各国所遵循的外交体制。吞并琉球是挑战中国东亚宗主權的试探,在其得逞之后,日本开始轻视中国,并加紧对朝鲜的侵略。日本吞并琉球给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宗藩体制划开了一道口子,宗藩体制开始崩溃,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因之开始改变。1894年,甲午战争宣告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外交体制彻底瓦解,与此同时,近代西方外交制度开始成为东亚外交的主角。因此,我们可以说琉球问题是近代东亚地缘政治变动的滥觞。
琉球问题在一百多年前引起了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直到现在其所蕴含的能量依然不能小觑,我们应慎重处理。地缘政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小小的震动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日)佐藤三郎著;徐静波,李建云译《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刘杰,(日)川岛真 著;韦平和等译,《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日中关系15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王建朗著,《中日关系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