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做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我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建立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用一体化建设思路,统筹理论研究、内容生产、对外翻译、国际传播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工程项目。
6月13日,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主持召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座谈会,包括国新办、中联部、中央外办、新华社、求是杂志社、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10多家单位的专家和专业研究团队在内的协调机制成员参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会议。会议围绕如何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重点研究内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充分地分享了各自观点,在激烈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涌现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创新平台
与会学者认为,研究协调机制对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指出,跨界协调机制是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一个艰巨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单一学科、机构、决策或执行部门都难以独立完成,需要建立跨界创新合作的协调机制,形成话语合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认为,目前国内向国际发声的研究机构和媒体非常多,但缺乏话语合力,需要一个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此外,协调机制有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顶层设计。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窦卫霖表示,协调机制沟通决策部门和研究机构,有助于提升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周明伟局长认为,应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打造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1、建立平台式创新机制。不仅要将协调机制建成拥有集散组织、资源整合功能的平台,还应具有自我创新能力,具备足够的活力和动力,尤其在课题组织、课题研究和成果发布交流上,要充分激发每个课题组织者和带头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突出开放性。协调机制的研究议题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课题研究顶层设计,都可以进入课题并在课题推进中优胜劣汰。同时,在平台内资源和信息是开放性的,可以共享,使之得以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以开放激发项目的动力和活力,以开放应对各种挑战。
3、坚持案例研究方法。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要聚焦案例,注重案例研究方法,面向国际话语权竞争实践和现实需求,提升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要以案例为基础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只有多研究案例,才能更深入地总结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4、紧扣融通中外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是研究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定位。紧扣“融通中外”,就是在坚持以我为主、研究好国内话语创新实践的同时,研究国际强势话语体系的内容和形成机制,梳理国际话语体系的核心话语表达,尤其是那些与中国不同甚至有较量有冲突的话语。“融通中外”还需建立同国外的话语研究合作,以向海外发布课题研究项目的方式组织好课题研究,注重发现、培养并吸纳一些国外研究者、舆论领袖和智库专家,在合作研究课题的同时,推动他们理解、使用和推广中国话语表达。
5、形成话语研究智库。要在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条件下,以建设智库的功能和品质为目标不断发展建设长效机制,有效服务于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形成。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同周明伟局长关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机制的特征定位,并就研究协调机制的运作提出了具体建议。窦卫霖教授指出,应增强协调机制的灵活性和影响力,在项目设计上可将指定课题与专家自选课题相结合,以便整合力量、发挥各自特长。此外,还可建立资源和成果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交流、发布研究成果,扩大研究机制的影响力。在机制研究方面,专家学者建议增强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求是杂志社国际部副主任牛京辉建议,就对外话语体系的各种运作机制建设如成果转化机制等进行专项研究,清华大学教授史安斌提出应加强对外话语传播的管理机制研究。
扎实开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的原则和重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王雷鸣指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围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话语创新实践、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重大问题、以及全球性话题的中国观点开展研究。
根据此项原则,“新一届领导集体话语创新实践案例”“全球性议题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对外话语成功案例”,以及“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创新与话语权争夺”等被确定为首批重点研究课题。
对于下一步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与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
围绕价值观开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研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中国价值观的话语包装和对外传播,围绕这一核心应开展好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建议,要加强对重要理念、重要概念的话语定义权和标准表述研究。同时,专家学者还就我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全球共享问题展开了讨论。牛京辉认为,需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表达研究。
将新媒体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放在突出位置。与传统媒体并列,新媒体已成为全球主流媒体形态,并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话语表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注重两种话语体系的研究。专家学者纷纷强调了新媒体的作用,指出要注重新媒体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话语融合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建议以新媒体全数据分析研究替代以往的抽样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支撑全数据分析,全面的数据和更宽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对外话语体系的精准度和全球适应性。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刘瑞生提出,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特点。目前我对国际新媒体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研究较为薄弱,需进一步加强以满足话语体系建设的需要。
分类、分层开展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分类开展和分层次进行。胡正荣教授建议,可根据国外政府、社会精英、学者和普通大众等不同群体的话语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史安斌教授认为,应以时政话语作为大国话语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协同开展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话语体系与时政话语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同时,还需做好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中西方话语对接的研究。
谨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认识误区。专家建议,研究中应谨防几个误区:一是认为对外话语体系只是说的问题,不重视国际行为和对外话语体系的言行一致;二是以西方为参照物和标准,无视中国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独立性;三是忽视中文话语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过于依赖翻译开展对外话语建设。
责编:李倩
6月13日,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主持召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座谈会,包括国新办、中联部、中央外办、新华社、求是杂志社、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10多家单位的专家和专业研究团队在内的协调机制成员参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会议。会议围绕如何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重点研究内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充分地分享了各自观点,在激烈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涌现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创新平台
与会学者认为,研究协调机制对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指出,跨界协调机制是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一个艰巨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单一学科、机构、决策或执行部门都难以独立完成,需要建立跨界创新合作的协调机制,形成话语合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认为,目前国内向国际发声的研究机构和媒体非常多,但缺乏话语合力,需要一个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此外,协调机制有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顶层设计。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窦卫霖表示,协调机制沟通决策部门和研究机构,有助于提升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周明伟局长认为,应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打造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1、建立平台式创新机制。不仅要将协调机制建成拥有集散组织、资源整合功能的平台,还应具有自我创新能力,具备足够的活力和动力,尤其在课题组织、课题研究和成果发布交流上,要充分激发每个课题组织者和带头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突出开放性。协调机制的研究议题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课题研究顶层设计,都可以进入课题并在课题推进中优胜劣汰。同时,在平台内资源和信息是开放性的,可以共享,使之得以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以开放激发项目的动力和活力,以开放应对各种挑战。
3、坚持案例研究方法。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要聚焦案例,注重案例研究方法,面向国际话语权竞争实践和现实需求,提升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要以案例为基础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只有多研究案例,才能更深入地总结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4、紧扣融通中外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是研究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定位。紧扣“融通中外”,就是在坚持以我为主、研究好国内话语创新实践的同时,研究国际强势话语体系的内容和形成机制,梳理国际话语体系的核心话语表达,尤其是那些与中国不同甚至有较量有冲突的话语。“融通中外”还需建立同国外的话语研究合作,以向海外发布课题研究项目的方式组织好课题研究,注重发现、培养并吸纳一些国外研究者、舆论领袖和智库专家,在合作研究课题的同时,推动他们理解、使用和推广中国话语表达。
5、形成话语研究智库。要在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条件下,以建设智库的功能和品质为目标不断发展建设长效机制,有效服务于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形成。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同周明伟局长关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机制的特征定位,并就研究协调机制的运作提出了具体建议。窦卫霖教授指出,应增强协调机制的灵活性和影响力,在项目设计上可将指定课题与专家自选课题相结合,以便整合力量、发挥各自特长。此外,还可建立资源和成果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交流、发布研究成果,扩大研究机制的影响力。在机制研究方面,专家学者建议增强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求是杂志社国际部副主任牛京辉建议,就对外话语体系的各种运作机制建设如成果转化机制等进行专项研究,清华大学教授史安斌提出应加强对外话语传播的管理机制研究。
扎实开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的原则和重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王雷鸣指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围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话语创新实践、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重大问题、以及全球性话题的中国观点开展研究。
根据此项原则,“新一届领导集体话语创新实践案例”“全球性议题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对外话语成功案例”,以及“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创新与话语权争夺”等被确定为首批重点研究课题。
对于下一步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与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
围绕价值观开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研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中国价值观的话语包装和对外传播,围绕这一核心应开展好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建议,要加强对重要理念、重要概念的话语定义权和标准表述研究。同时,专家学者还就我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全球共享问题展开了讨论。牛京辉认为,需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表达研究。
将新媒体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放在突出位置。与传统媒体并列,新媒体已成为全球主流媒体形态,并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话语表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注重两种话语体系的研究。专家学者纷纷强调了新媒体的作用,指出要注重新媒体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话语融合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建议以新媒体全数据分析研究替代以往的抽样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支撑全数据分析,全面的数据和更宽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对外话语体系的精准度和全球适应性。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刘瑞生提出,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特点。目前我对国际新媒体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研究较为薄弱,需进一步加强以满足话语体系建设的需要。
分类、分层开展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分类开展和分层次进行。胡正荣教授建议,可根据国外政府、社会精英、学者和普通大众等不同群体的话语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史安斌教授认为,应以时政话语作为大国话语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协同开展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话语体系与时政话语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同时,还需做好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中西方话语对接的研究。
谨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认识误区。专家建议,研究中应谨防几个误区:一是认为对外话语体系只是说的问题,不重视国际行为和对外话语体系的言行一致;二是以西方为参照物和标准,无视中国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独立性;三是忽视中文话语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过于依赖翻译开展对外话语建设。
责编: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