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是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农业机械系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做法,阐明了如何完善农机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并介绍了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9-0179-01
农业机械学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农机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农业机械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素养的提升,农业生产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1.农业机械学课程基本情况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理论计算、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又包括正确使用与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及农机化技术大幅提高,使得《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急需充实和更新。但教学改革使得该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数较以前大幅缩减.课程内容繁多,而授课时数不足已成为近年来困扰该课教学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授课形式单一,讲课过程过于简单,过分依赖课堂教学,没有互动,只有被动,课间缺乏交流,课后没有辅导或答疑,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农业机械科研支撑乏力,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形势,不能满足毕节农业生产对适宜山地农机的大量需求。表现为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科技人员少,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少,经费少,研究手段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缺乏创新团队,科技管理滞后等,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
3.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原农业机械学教材篇幅较长,侧重于传统机具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失去新颖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式机具,其结构原理已与新的农艺相适应,而原教材已不能及时全面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工艺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强,农业生产正在向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精益制造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现代控制论等理论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农业机械的设计和研究必然向纵深发展。因此,农业机械学的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相应地推陈出新。在开展农业机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及时的更新农业机械设备,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工具,由专业的教师及时的进行课堂应用,指导学生掌握最新的农业机械设备知识以及维护处理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专业应用技能,为其实际的技能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引入媒体教学
农业机械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动力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和产后加工机械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正确调整和合理应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在农业机械实验室建设了一个普通的电化教室,内设放像机、普通投影机和幻灯机等,该教室主要用于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室配合使用。理论课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该教室内设大屏幕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放像机、扩音系统、电子教鞭等设备,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多媒体动画及视频通过逼真的动画介绍机构的组成、类型及运动特点,展示不易理解的机械运动过程和作用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及视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吸收并消化所学的知识,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教学质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在较少的学时内,传输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不仅完成了基本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曲柄连杆分插机构参数的选择,若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可生动形象的观察参数变化引起的插秧轨迹的变化。可以更好的理解分插机构的设计过程与相关理论。
3.3加强实践环节
农业机械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包括设置完整的实验实习课、驾驶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和工程素质,适应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以往课程过多强调课堂讲学、而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不良状况,我们在课堂授课结束后,便安排开设农业机械课程设计。农业机械课程设计是对农机类专业学生的第一次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相关的场景下开展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进而有针对性的强化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借助实训课堂来应用和检验已经掌握的基本技能,最终促进自己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3.4添新内容,充实能反映本学科科学前沿的新知识
新的课程内容必须改变原有内容偏旧、偏多、偏窄的状况,体现“宏、厚、精、深、新”的特点,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应根据现行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要求,确定“农业机械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重组农业机械学的教学内容。根据学时及学生素质情况,适当增加国内外新的机械设计理论和农业设施与装备的内容,并对当前农业机械的学科前沿及科研热点加以介绍,如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技术、本省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等内容。此外,随着科學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农业工程,农业机械装备逐渐向多功能、高效率、低能耗、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如误差小于2cm的高精度GPS卫星定位、基于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精细农业、激光整地和液压气动等技术已在农业装备中大量应用。因此,应尽快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实践和教学中。
3.5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农业机械学涉及的机具较多。机械结构较繁杂,其理论分析及相关计算过程较为枯燥,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性地应用和进行创造。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传递信息的讲授方法,开展“问题式教学、讨论式学习、在研究与设计中提高能力与素质”的教学方法改革。无论教材内容多么新,都不能满足当前学科建设的需要,最好先让学生作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以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如在教学中,每章内容开始讲解之时,布置题目,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阅本专题最新发展及传统机型的存在问题,在每章的最后一个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4.结语
农业机械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威、张慧明、陈建萍.立足兵团农机生产实际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16(21):57-57.
[2]李景彬、坎杂、张若宇等.《农业机械学》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6(1):120-123.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9-0179-01
农业机械学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农机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农业机械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素养的提升,农业生产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1.农业机械学课程基本情况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理论计算、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又包括正确使用与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及农机化技术大幅提高,使得《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急需充实和更新。但教学改革使得该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数较以前大幅缩减.课程内容繁多,而授课时数不足已成为近年来困扰该课教学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授课形式单一,讲课过程过于简单,过分依赖课堂教学,没有互动,只有被动,课间缺乏交流,课后没有辅导或答疑,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农业机械科研支撑乏力,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形势,不能满足毕节农业生产对适宜山地农机的大量需求。表现为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科技人员少,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少,经费少,研究手段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缺乏创新团队,科技管理滞后等,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
3.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原农业机械学教材篇幅较长,侧重于传统机具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失去新颖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式机具,其结构原理已与新的农艺相适应,而原教材已不能及时全面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工艺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强,农业生产正在向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精益制造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现代控制论等理论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农业机械的设计和研究必然向纵深发展。因此,农业机械学的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相应地推陈出新。在开展农业机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及时的更新农业机械设备,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工具,由专业的教师及时的进行课堂应用,指导学生掌握最新的农业机械设备知识以及维护处理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专业应用技能,为其实际的技能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引入媒体教学
农业机械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动力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和产后加工机械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正确调整和合理应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在农业机械实验室建设了一个普通的电化教室,内设放像机、普通投影机和幻灯机等,该教室主要用于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室配合使用。理论课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该教室内设大屏幕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放像机、扩音系统、电子教鞭等设备,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多媒体动画及视频通过逼真的动画介绍机构的组成、类型及运动特点,展示不易理解的机械运动过程和作用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及视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吸收并消化所学的知识,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教学质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在较少的学时内,传输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不仅完成了基本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曲柄连杆分插机构参数的选择,若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可生动形象的观察参数变化引起的插秧轨迹的变化。可以更好的理解分插机构的设计过程与相关理论。
3.3加强实践环节
农业机械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包括设置完整的实验实习课、驾驶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和工程素质,适应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以往课程过多强调课堂讲学、而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不良状况,我们在课堂授课结束后,便安排开设农业机械课程设计。农业机械课程设计是对农机类专业学生的第一次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相关的场景下开展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进而有针对性的强化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借助实训课堂来应用和检验已经掌握的基本技能,最终促进自己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3.4添新内容,充实能反映本学科科学前沿的新知识
新的课程内容必须改变原有内容偏旧、偏多、偏窄的状况,体现“宏、厚、精、深、新”的特点,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应根据现行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要求,确定“农业机械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重组农业机械学的教学内容。根据学时及学生素质情况,适当增加国内外新的机械设计理论和农业设施与装备的内容,并对当前农业机械的学科前沿及科研热点加以介绍,如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技术、本省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等内容。此外,随着科學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农业工程,农业机械装备逐渐向多功能、高效率、低能耗、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如误差小于2cm的高精度GPS卫星定位、基于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精细农业、激光整地和液压气动等技术已在农业装备中大量应用。因此,应尽快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实践和教学中。
3.5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农业机械学涉及的机具较多。机械结构较繁杂,其理论分析及相关计算过程较为枯燥,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性地应用和进行创造。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传递信息的讲授方法,开展“问题式教学、讨论式学习、在研究与设计中提高能力与素质”的教学方法改革。无论教材内容多么新,都不能满足当前学科建设的需要,最好先让学生作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以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如在教学中,每章内容开始讲解之时,布置题目,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阅本专题最新发展及传统机型的存在问题,在每章的最后一个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4.结语
农业机械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威、张慧明、陈建萍.立足兵团农机生产实际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16(21):57-57.
[2]李景彬、坎杂、张若宇等.《农业机械学》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6(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