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诵读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就文言文诵读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 点拨
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由此可见,古诗文都是有感而发,因情而作,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注意声韵和感情的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诗歌停顿按表音节奏划分为主。四言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七言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诵读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准确,到位。文言文中个别的句子需要注意,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此句中的“也”是表示句中提顿的,故应该读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诗中的绝句、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且一押到底。诵读时要对韵脚适当重读,非韵脚读得轻点,使上下句音节和谐对应。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偶数句都押“un”韵,诵读过程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的韵味和情感。总之,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风格特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古诗文诵读的重要方法。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 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知人论世”,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才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如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语言风格是豪放的,如《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直接以激越高昂的语调引发感慨;而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语言风格是沉郁顿挫,如《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出漂泊孤独,壮志未酬的悲凉和失意。诵读时要注意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才能很好的表达诗人不同的心境。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意义感情相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比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同是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似乎参透了人生、生死、成败,无计于心,所以他的词达观潇洒、不乏诙谐;而辛弃疾则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体现出诗歌不同的情感。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简言之,让自己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身临其境,他我合一的境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文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持之以恒地践行之。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 点拨
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由此可见,古诗文都是有感而发,因情而作,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注意声韵和感情的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诗歌停顿按表音节奏划分为主。四言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七言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诵读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准确,到位。文言文中个别的句子需要注意,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此句中的“也”是表示句中提顿的,故应该读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诗中的绝句、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且一押到底。诵读时要对韵脚适当重读,非韵脚读得轻点,使上下句音节和谐对应。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偶数句都押“un”韵,诵读过程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的韵味和情感。总之,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风格特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古诗文诵读的重要方法。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 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知人论世”,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才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如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语言风格是豪放的,如《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直接以激越高昂的语调引发感慨;而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语言风格是沉郁顿挫,如《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出漂泊孤独,壮志未酬的悲凉和失意。诵读时要注意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才能很好的表达诗人不同的心境。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意义感情相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比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同是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似乎参透了人生、生死、成败,无计于心,所以他的词达观潇洒、不乏诙谐;而辛弃疾则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体现出诗歌不同的情感。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简言之,让自己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身临其境,他我合一的境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文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持之以恒地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