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书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读书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终身读书,终身学习,不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率先把读书的使命承担起来,并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去引导学生,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读书 修养 厚重人生
有一则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他将手伸进口袋,发现了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拿了一些;后悔的是没能多拿一些。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也像在沙漠中行走,而书籍就是那些"鹅卵石"。我庆幸我自己曾捡起一些"卵石",并且也后悔没有尽可能多捡一些。
而我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时,我都要把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讲一遍,让他们养成终身读书的好习惯--活到老,读到老,从书籍里汲取人生的各种营养,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课堂上,当我和我的学生沉浸在名著的熏染之中,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看到了柳永的小桥流水,辛弃疾的黄钟大吕;看到了鲁迅如椽的大笔,冰心的荷叶红莲……
在读书时,我们领略到书境中的美妙与欢乐,那里有暧巢,抚慰我们烦躁的孤寂的心灵;那里有旷野,拂荡我们狭隘蜷曲的胸襟;那里是无声的,却有喁喁低语,袅袅清音;有仰天长啸,惊涛拍岸。
杨绛说,读书就是隐身串门。读一本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个哲人谈话。我们与岳飞共同喊出"待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言壮语,我们又到"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落魄的柳永一起凝望那"暮霭沉沉楚天阔",我们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慨叹,我们为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洒泪湿巾。"
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
《学记》中对读书与教学也有精辟的表达:"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书读多了、读活了,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临堂应变,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就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就能以自己特殊的智慧,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
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有三成以上的教师除教材和教参之外几乎不再读什么书。北京海淀区教科所对区内的80多所中小学的1011名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用来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堪忧,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而教师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69本,48%的老师每年读书量不足4本,读书量最少的甚至为0本。
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他教给学生的都是陈旧的知识,这又怎能应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呢?长此以往,教育前景堪忧啊!
我一直认为,你要想把学生和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本人不爱读书家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藏书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和孩子。即使出现例外,也不必窃喜,因为那与你没什么关系。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说过,书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意思就是说: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给人的感觉很差劲。这句话着重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说: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辈子就很苍白、很寂寞。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每天读书的老师,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书卷气,那种书卷气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老师应该率先把读书的使命担当起来,然后把读书的使命传播开去,让自己的学生有这样一种认识,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变成精神上的百万富翁,而这一切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开阔我们的视野,荡涤我们的心胸,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读书让教和学共同成长。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书的海洋,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夏语读到冬韵,我们愿永远沉醉于这书香之中,宁愿不知归路,我的教育人生将变得更加厚重!
【关键词】读书 修养 厚重人生
有一则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他将手伸进口袋,发现了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拿了一些;后悔的是没能多拿一些。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也像在沙漠中行走,而书籍就是那些"鹅卵石"。我庆幸我自己曾捡起一些"卵石",并且也后悔没有尽可能多捡一些。
而我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时,我都要把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讲一遍,让他们养成终身读书的好习惯--活到老,读到老,从书籍里汲取人生的各种营养,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课堂上,当我和我的学生沉浸在名著的熏染之中,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看到了柳永的小桥流水,辛弃疾的黄钟大吕;看到了鲁迅如椽的大笔,冰心的荷叶红莲……
在读书时,我们领略到书境中的美妙与欢乐,那里有暧巢,抚慰我们烦躁的孤寂的心灵;那里有旷野,拂荡我们狭隘蜷曲的胸襟;那里是无声的,却有喁喁低语,袅袅清音;有仰天长啸,惊涛拍岸。
杨绛说,读书就是隐身串门。读一本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个哲人谈话。我们与岳飞共同喊出"待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言壮语,我们又到"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落魄的柳永一起凝望那"暮霭沉沉楚天阔",我们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慨叹,我们为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洒泪湿巾。"
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
《学记》中对读书与教学也有精辟的表达:"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书读多了、读活了,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临堂应变,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就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就能以自己特殊的智慧,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
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有三成以上的教师除教材和教参之外几乎不再读什么书。北京海淀区教科所对区内的80多所中小学的1011名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用来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堪忧,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而教师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69本,48%的老师每年读书量不足4本,读书量最少的甚至为0本。
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他教给学生的都是陈旧的知识,这又怎能应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呢?长此以往,教育前景堪忧啊!
我一直认为,你要想把学生和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本人不爱读书家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藏书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和孩子。即使出现例外,也不必窃喜,因为那与你没什么关系。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说过,书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意思就是说: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给人的感觉很差劲。这句话着重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说: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辈子就很苍白、很寂寞。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每天读书的老师,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书卷气,那种书卷气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老师应该率先把读书的使命担当起来,然后把读书的使命传播开去,让自己的学生有这样一种认识,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变成精神上的百万富翁,而这一切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开阔我们的视野,荡涤我们的心胸,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读书让教和学共同成长。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书的海洋,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夏语读到冬韵,我们愿永远沉醉于这书香之中,宁愿不知归路,我的教育人生将变得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