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用户的自我呈现与认同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媒介形式变迁与技术变革为人类交往带来了新的可能,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受众进行人际交往、自我表达以及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新舞台。Soul作为以灵魂社交为主的社交媒体,呈现出高度匿名性与平等性等特征。通过虚拟田野观察、文本分析和访谈,对于用户在该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特征与认同进行分析。调研发现,用户在该平台上更乐于展现“现实自我”并进行人际互动、交流,从而通过“标签”形成自我认同。
  关键词 Soul;社交媒体;自我呈现;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4-0008-03
  梅洛维茨认为,电子媒介所构造的场景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会创造出新的社会场景,而新的社会场景的出现会产生新的行为方式[ 1 ]。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受众进行人际交往、自我呈现以及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新舞台。“在网络普及的社会中,自我认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议题”[2]。本文选取匿名社交平台Soul,通过虚拟田野观察与访谈的形式,与20位访谈者进行在线访谈(根据MobTech行业数据,截至2019年6月,其用户数达1 287万,男性用户达67.6%,女性为32.4%①。遂选取男性受访者数量为14,女性为6。)来分析这信息透明度相对较低,匿名性较高的社交媒体中受众的使用动机,并对用户的使用特征进行剖析进而分析其自我呈现与认同的特征。

1 基于Soul的用户使用动机调查


  1.1 Soul的平台特征:高匿名性与平等性
  作为社交媒体平台,Soul为用户提供了发表言论与交流的渠道。通过“广场”,用户可发表动态;利用“匹配”,用户可随机与陌生人进行交流且沟通对象均被算法判定为与你“匹配度”较高。从功能方面可看出,该平台通过虚拟卡通头像、限制动态可见范围、选择性在动态中暴露个人信息等方式体现了其深度匿名的特征。
  较高程度的匿名性使得用户的内容发布相对具有自主性、平等性,用户发表言论没有意见领袖的舆论压力与身份制约。在此总用户量数千万的平台中,用户可自由发布信息,吸引具有共同观点的好友,进一步达成社交等需求。
  1.2 用户使用Soul的动机调查
  Taylor、Giddens等人均认为,我们已经改变了发觉自我、呈现自我和再现自我的方式,自我认同已经由外向内、由被动向主动转型[3]。Soul为用户提供了自我表达与认同的机会,同时也满足了用户休闲与娱乐、排遣孤独、宣泄情绪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为保证获取相对有效的信息,随机抽取了使用天数高于200天的14位男性与6位女性进行访谈。除访谈外,也以虚拟田野观察的方式对其在平台上的动态与广场上他人的动态进行分析,大致总结了用户对于Soul较为普遍的几项使用动机:休闲与娱乐的日常需要、排遣孤独,情绪的发泄地、社交、寻求关注与认同。
  根据使用与满足研究,Soul中的用户对该平台有着特定需求,通过“使用”此媒介来达成特定需求。访谈中,多数人表示“这里没人认识自己,发布内容不用顾虑那么多”。此外,根据访谈结果显示,除排遣孤独、发泄情绪外,社交及寻求认同也是用户使用Soul的主要动机。受众在该平台更倾向于个人议题的探讨、真实情绪的宣泄,更渴望在灵魂契合的“小圈子”中获得关注与认同。

2 用户在Soul上的自我呈现方式与特征


  自我呈现最早是由戈夫曼明确提出的概念,其用戏剧理论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作一场表演,是人们根据不同观众和环境差异来调整自身行为,从而给别人以印象的过程[4]。而网络中,我们无法直观看到他者的外貌、穿着、行为举止及个人信息;更多是通过他者在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来了解他们,社交媒体使原有的“后台”可能暴露在“前台”,且信息流动的时效性及跨时空性都极大消解了“后台”的神秘感,使传统的“后台”行为置于“前台”,“前台”与“后台”的界限逐渐模糊,也使得用户的自我呈现出现新特征。
  2.1 网名与头像的伪装;“前台”与“后台”界限的高度模糊性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行为的控制等进行“前台”表演。但社交媒体使“前台”由物质空间转向虚拟空间。Soul中,最直观的呈现因素便是用户的昵称与头像,他们通过“捏头像”并搭配服饰、昵称、动态等来构建自身形象。這些呈现凸显了“前台”与“后台”的高度模糊性,不仅较难通过昵称判断其性别,更无法简单通过动态知晓其详细信息,使其处于伪装状态。
  在选取的20位访谈对象中,除少数较易看出性别外,所有受访对象均未在昵称中呈现其他个人信息。对此,笔者与受访者进行了交流,节选部分访谈记录如下。
  笔者:你的网名想表达什么呀?
  日常睡不醒:因为我的现状好像就是这样,每天过着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的生活。
  人间不值得:就是感觉好累呀,已经连续一周加班了,人间太不值得了,真的不想加班了。
  以上部分访谈中,用户表示网名是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这这往往是现实中不愿意被人看到,将其置于“后台”的东西。除了网名的“后台前置”,大多数人的置顶、动态也是现实中常置于“后台”的。例如:
  如果明天就离开人世,你会有遗憾吗(我是谁,2020-12-04 20:14:11)
  除了酒没什么可以陪伴我了(情兽先森,2020-11-28 20:45:47)
  通过观察受访者动态与访谈发现多数人的头像与现实形象相似,或发型、穿搭风格相近,是基于现实的网络化呈现,这是用户想要展现在“前台”,希望被注意的。但其动态或网名多为个人真实情绪的宣泄,即“后台”内容的前置。由此,用户在Soul上的自我呈现展现出“前台”与“后台”界限的高度模糊性,出现了“后台”前置与“前台”后移的现象。
  2.2 内容偏向真实情绪的宣泄:自我呈现的“本我”回归   关于“自我”“本我”等相关概念,可追溯至弗洛伊德,他指出:“知觉在自我中起作用,而本能在本我中发生影响。自我代表理性、本我蕴含情感,两者由此形成鲜明对比。”[ 5 ]现实中,人们倾向于在“前台”展现良好的自我,从而与他者进行社会互动。但学者Turkle提出互联网已经转变为一座社会实验室,人们可以在许多自我之间任意遨游,建构新的自我,网络中的虚拟环境为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提供了重要路径②。Soul中,用户通过头像、昵称、动态等形式建构自我,渴求社交,但其自我呈现却有着“本我”回归的特征。
  匿名性使得较多用户倾向于在Soul上发现实生活中不愿与他人诉说或朋友圈、微博不敢发的吐槽等,更不乏对人类原始欲望的吐露。笔者与受访者就此进行了交流。访谈节选(2020-11-23):与“柠檬茶杀手”的访谈,“柠檬茶杀手”为在沪某高校研一学生。
  笔者(21:13:14):你在这里发的动态和其他地方一样吗?这里的你好像挺悲观的。
  柠檬茶杀手(21:14:21):当然不一样,这里才是情绪最好的发泄地。
  柠檬茶杀手(21:16:25):但也算不上悲观,只能说和现实不太一样。
  笔者(21:21:03):有什么不一样呢?
  柠檬茶杀手(21:29:14):这里的我更真实吧。
  用户在Soul上发布动态,建构自我,寻求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的建立,但内心原始的欲望与本能的驱动,促使用户在该平台上进行了“本我”的发泄。由以上访谈节选可窥见用户在此更倾向于宣泄情绪、吐露最原始的欲望,在此的呈现更接近于本我,大胆地显露出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更真实”的一面。
  2.3 平台形象的精心建构:渴求“理想自我”也寻求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理想自我”指的是“我想成为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中心,是一种能够使自我认同表达得到展开的公开渠道。Soul中,用户可进行形象的修饰,掩盖不够理想的自我,塑造“理想自我”。
  前文指出用户在Soul中的自我呈现有着“本我”回归的倾向,但并不影响用户想塑造“理想自我”的心理。通过对受访者与其他用户的头像进行观察,多数人对其头像进行了精心打扮,积极进行网络形象的建构。对此,笔者也与受访者进行了交流,部分访谈节选如下(2020-12-03):与“暖树”的访谈,“暖树”为在沪互联网公司职工。
  笔者(21:06:05):你头上的角是买的吗?
  暖树(21:10:11):嗯,开会员就有了,还有很多好看的。
  笔者(21:15:28):感觉你的头像服饰搭配的都挺好。
  暖树(21:17:33):当然,大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头像和主页,要用心装饰。
  据上述访谈节选可知,用户在Soul中较倾向于建构“理想自我”达到自我期待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重新建构自身形象与再呈现,这是用户获取自我认同的主要方式。通过不断建构的形象与渴求塑造的“理想自我”,逐步追求自我认同是用户在Soul上的又一自我呈现特征。

3 用户在Soul中的自我认同与归属


  3.1 用户的自我认同在Soul中不断被建构
  从社会因素角度来看,Soul中的用户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面临诸多外来因素的冲击,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定位。长久以往,自我认同便处于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
  从用户个人角度来看,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人们都会面临不同的自我认同问题。不仅是受众个人的主观意识,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也会对自我认同产生影响。例如,媒体向人们宣扬着“女性应该是什么样不应该是什么样”等价值观念,不由得会影响到女性群体对自身的认同。用户通过在Soul上发布动态进行自我呈现,也会依过往经验和生活来重新定位自我并对周围的Souler们进行审视,对他人进行“分类”以便更好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其自我认同又会处于一种不断被建构的状态。
  3.2 人际传播成为构建认同的主要方式
  关于自我认同的建构,库利将自我看作是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并且是在同他人交往或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米德指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构成,“主我”是个人的主体评价,“客我”则是周围人对自我的态度和评价。
  于社交网络而言,人际传播是用户构建自我认同的主要选择。用户在Soul中有着获得认同的需求,通过图片、音频以及视频和文字等形式来表达自身脑海中的思想,但更乐于展现“现实的自我”,从而在这个“更真实”的圈子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从而获得自我认同。
  3.3 提供“标签”助力用户达成认同目标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不仅是被给定的,还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需要在互动中去反思、了解他人对自我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确认自我。
  用户在Soul中不断建构自身形象与身份,在社交与互动中获得自我认同。通过发文时带#……#的标签便能被相同标签下的用户搜索与识别,同时发文者也可搜索到该标签下的其他用户。于是,居于相同“标签”的用户便可通过互动与交流来促成认同目标的达成。此外,认同内容发布者观点的人可以通过购买礼物,赠送“推荐力”的形式,使其观点被更多人看到,获取更多认同。通过不同的平台功能,用户可实现认同目标。

4 总结


  网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人际交往的方式,以社交媒体为主的平台成了用户自我表达、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的舞台。通过观察与访谈,本文对Soul中用户的自我呈现方式与特征进行调查,发现其呈现“前台”与“后台”的高度模糊性,且展现出“本我”回归的特征。根据认同的相关理论发现用户在Soul上也以人际传播为主来获得自我认同,并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建构新的自我与自我认同。Soul实现了用户的自我呈现与形象建构并完成了其自我认同的需求。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www.mob.com/mobdata/ reportDetails.
  ②Turkle.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Simon and Schuster.1995.
  參考文献
  [1]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2]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58.
  [3]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9.
  [4]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7.
  [5]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王嘉陵,等.弗洛伊德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268.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数字鸿沟;新媒体;老年群体;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01-05  “数字鸿沟”概念的最先提出,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但“数字鸿沟”问题真正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是源于1995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 (NTIA)发布的报告——《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具体描述了当时美国
期刊
关键词 植入式广告;受众心理效果;网剧《延禧攻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35-03 1 研究缘起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自制剧迅速崛起,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电视剧,新颖且潮流的剧集模式,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其中《延禧攻略》的播出创2018年网剧收视第一的好成绩,在广告植入模式上也有新的突破,呈现出与观众良好的双向互动,使广告
期刊
摘 要 全媒体时代,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从“相加”向“相融”加速奔跑。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一要坚持移动优先,占领新兴传播阵地;二要秉持平台思维,构建新型互动渠道;三要强化技术引领,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四要开拓市场空间,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关键词 媒体深度融合;移动优先;平台思维;技术引领;造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
期刊
关键词 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扶贫攻坚;耿圩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60-04  中共中央于2020年1月2日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府正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让直播带货促进农业发展,为更多农村与农民带来经济增收。  立足农村的网络直播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020年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节日;电商;媒介仪式;再仪式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54-03  从象征妇女身份地位发生转变的节日庆典,到多维主体参与的购物狂欢,“妇女节”的概念在电商的浸润下已发生巨大改变,衍生出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那么,电商是以何形式影响传统节日?其具体的构建路径和操作行为如何?电商所构建出的新型节庆又有何价值表征?未来,我们又该如
期刊
摘 要 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在于“关系信息”的传达,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来看,应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文化主体间性关系,促进文化主体的互惠性理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开创了哲学解释学,他将理解视作一种主体间性关系的中介,而非实现目的的工具,这种對“理解”的深刻认识可以应用到对跨文化传播的解读。以成功“出海”的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结合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要坚定文化自信,寻找与受
期刊
关键词 虚假新闻;社会化媒体;抖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92-04  社会化媒体,即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和交换平台[1],包括社交网站平台、移动社交应用以及视频音频软件等等。凭借着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与时新性、传播平台准入门槛低等优势特点,社会化媒体正在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接入口。随着媒介融合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走红;盘龙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71-03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中国网络文学或能成为超越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现象,而且只有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唯一一个以原创内容生产的样态出现的。可以说,相比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可挖掘潜力更广、产业发展前
期刊
关键词 媒体融合;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105-03  《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是2021年河南卫视一档元宵节特别节目,区别于传统电视晚会形式,采用该年河南春晚“出圈”节目《唐宫夜宴》的表演者——“唐宫小姐姐”作为串场嘉宾,实景拍摄河南博物院、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广播电视台8号演播厅、洛阳明堂、开封清明上河园、登封观
期刊
关键词 河南春晚;唐宫夜宴;“5G+AR”技术;传统文化;创意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108-03  宫廷戏剧在丰富人们日常娱乐的同时,因剧情俗套,充斥勾心斗角,残忍暴力的宫斗,更甚至扭曲历史,粗制滥造,曾大红大紫的宫廷戏剧在近几年温度骤降。宫廷戏遭受“寒冬”引发了人们对宫廷文化的担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宫廷文化”该如何走出剧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