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大规模回潮,越来越多的博士走出实验室、争着去当官。学术抵不上官职,大师抵不上处长。那么,科教兴国从何谈起,科学大师从何而来,诺贝尔奖靠谁去拿?
博士半数去做官,这可不是戏言。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透露: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现在博士就业可大有不同,半数以上都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到了秋季,又是选拔干部的好时光。眼下,河南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25名博士副县长:广东省公选百名干部,3828人角逐,六成以上都是硕士、博士。类似的消息还有不少。别说博士,已经有教授头衔的学术中人,如今也高度向往官位。深圳市级机关一个处长职位,竞有40个教授来争。“学而优则仕”已经大规模回潮。
面向全国公选干部的现象,如今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开放的姿态,确实值得推广。然而半数博士都顺应趋势竞相从政,这些社会深层问题实在让人担心。某政府官员不无痛心地说:“现在社会上对高学历的人有一种怪异的心态,认为你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要当官,不当官人家就认为你有问题。”可是每个高学历的人都把心思放在从政上,科教兴国从何谈起,科学大师从何而来,诺贝尔奖靠谁去拿?
权力迷人导致公务员的含金量升值,向往者自然愈来愈多。“官本位”能够轻易压倒“学术本位”,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府公务员岗位吃香。谋官从政,从个人生活稳定、待遇丰厚的角度来看,当然很不错,所以人往好处走也是自然趋势:二是我们国家培养出的博士越来越多了,就业难成了博士们头疼的问题。这些年来,硕士博士的培养已经到了“在街上随意撤一把种子,砸中三个人里头有两位是硕士或者博士”的地步。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高达310所,美国却只有253所,美国一年培养博士5万人左右,我国2007年博士人数却超过5万,而且今年还在持续上升。培养出那么多博士生,自然掺杂了些廉价品。尽管不是钱钟书笔下戏谑的“克莱登大学”文凭,但博士过多自然就失去了基本的被宝贝、被尊重的崇高地位。恐怕某些博士自己也不一定看重这张学位证书,一位已工作的硕士朋友曾经跟我说考虑“再去读个博士”,言语轻慢之间,丝毫没有一点对博士学位的尊重。
真正的博士应该是某个学术领域的“专士”,多数人不适合从政才对。今日博士从政,多为稻梁谋,多为前途计,这让我格外怀念林毅夫教授那样的情怀。在就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前,林毅夫曾对北大学子说:“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饥饿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饥饿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才叫人间情怀,可如今这种情怀能在两干多位争当一个公务员的博士心里找到多少呢?
还记得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吗?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教授。鲁迅弃医,藤野格外心痛。弃医从文,是从一种专业到另一种专业,和弃医从政有天壤之别。鲁迅这样描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期望“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你能明白鲁迅笔下的“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是为什么吗?使命的差距、时代的变化,真是太巨大了。学术中人,你真正的家国情怀应该落实在哪里?
博士半数去做官,这可不是戏言。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透露: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现在博士就业可大有不同,半数以上都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到了秋季,又是选拔干部的好时光。眼下,河南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25名博士副县长:广东省公选百名干部,3828人角逐,六成以上都是硕士、博士。类似的消息还有不少。别说博士,已经有教授头衔的学术中人,如今也高度向往官位。深圳市级机关一个处长职位,竞有40个教授来争。“学而优则仕”已经大规模回潮。
面向全国公选干部的现象,如今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开放的姿态,确实值得推广。然而半数博士都顺应趋势竞相从政,这些社会深层问题实在让人担心。某政府官员不无痛心地说:“现在社会上对高学历的人有一种怪异的心态,认为你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要当官,不当官人家就认为你有问题。”可是每个高学历的人都把心思放在从政上,科教兴国从何谈起,科学大师从何而来,诺贝尔奖靠谁去拿?
权力迷人导致公务员的含金量升值,向往者自然愈来愈多。“官本位”能够轻易压倒“学术本位”,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府公务员岗位吃香。谋官从政,从个人生活稳定、待遇丰厚的角度来看,当然很不错,所以人往好处走也是自然趋势:二是我们国家培养出的博士越来越多了,就业难成了博士们头疼的问题。这些年来,硕士博士的培养已经到了“在街上随意撤一把种子,砸中三个人里头有两位是硕士或者博士”的地步。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高达310所,美国却只有253所,美国一年培养博士5万人左右,我国2007年博士人数却超过5万,而且今年还在持续上升。培养出那么多博士生,自然掺杂了些廉价品。尽管不是钱钟书笔下戏谑的“克莱登大学”文凭,但博士过多自然就失去了基本的被宝贝、被尊重的崇高地位。恐怕某些博士自己也不一定看重这张学位证书,一位已工作的硕士朋友曾经跟我说考虑“再去读个博士”,言语轻慢之间,丝毫没有一点对博士学位的尊重。
真正的博士应该是某个学术领域的“专士”,多数人不适合从政才对。今日博士从政,多为稻梁谋,多为前途计,这让我格外怀念林毅夫教授那样的情怀。在就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前,林毅夫曾对北大学子说:“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饥饿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饥饿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才叫人间情怀,可如今这种情怀能在两干多位争当一个公务员的博士心里找到多少呢?
还记得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吗?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教授。鲁迅弃医,藤野格外心痛。弃医从文,是从一种专业到另一种专业,和弃医从政有天壤之别。鲁迅这样描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期望“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你能明白鲁迅笔下的“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是为什么吗?使命的差距、时代的变化,真是太巨大了。学术中人,你真正的家国情怀应该落实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