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等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占班级的大多数。中等生主要体现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求甚解,解决困难问题的意志薄弱等。虽然中等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阻碍了他们的进步与转化,但他们并不是“朽木不可雕”的后进生。而真正让数学教师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是:能否因材施教,开发中等生的数学潜能,防止他们分化成后进生,促使其转化成优等生。
问题与表现一
经常听老师们抱怨:一个有点难度的题,你不讲三遍等于白讲。多数中等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在听老师讲题时,会觉得解法很自然,能理解,但过几天后,你让他自己再做一遍,他会觉得很困难,有些步骤无法进行下去,甚至有时会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及措施
道理很简单:在看别人解题时,看到的往往只是别人如何将整个过程一步步进行下去,而没有考虑解题的思路是如何得来的,其实这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思路,你就根本不可能有后面的步骤,也就无法将整个过程进行下去。所以,给学生讲解数学题时,要注重分析解题的思路。在探究解题思路时,要从题目所属的知识范围、问题的形式或题目所给的重要条件入手,帮助中等生学会寻找解题思路。
问题与表现二
中等生也想努力提高数学成绩,但无奈他们始终领略不到纷繁的数字、符号和图形所蕴含的乐趣,每次碰到新的题目时,大脑总是一片空白,根本无法把题日与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法则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及措施
数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三天不练功夫丢一半。中等生平时做题就少,没养成每天做几道题的习惯,熟悉的题型有限。无论如何,不能连续几天不做题,那样的话,当中等生重新面对新题时,肯定会觉得那道题似曾相识,可是对解题的方法和模式都很模糊,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想不起来了。总之,有一个原则:必须让中等生坚持每天都在数学上花一点时间,学会多思考,这样,中等生的数学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
在学习数学时,对于公式、定理,要让中等生知其来龙去脉:它是如何推理出来的,可以用来证明什么,与其它公式、定理有何联系等。多问几个为什么,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并要求他们书必常看,题要精做,但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培养其数学思维模式,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并寻找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实例,找出差异与共性。只要掌握了方法,同一类型的题就能应付自如。
问题与表现三
多数中等生,让他看教科书,他也只是泛泛而读,不求甚解,很可能会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没有多少收获。
原因及措施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为数不少的中等生容易急躁,有的中等生贪多求快,有的中等生想靠几天“冲刺’’。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
针对这些情况,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在看数学课本时,我要求中等生把自己当成老师,不仅仅是自己对书本上的内容要能够明确理解,更要熟练,而且还要试图讲出来让理解力弱的同学明白。比如: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书中某些环节上的遗漏、或者是编排体系上的不合理之处,并进一步考虑一下:可能这样编排没有那样编排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可能在这里加上一些其他的知识点会讲述的更加明白……把自己当成老师,常常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也会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同时还有一种负担。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其实是自己在鼓励自己、鞭策自己,
读书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对于数学书,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把自己当成老师,更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思路。
问题与表现四
中等生在做数学题时,看着会做的题,一做就错,或做不全面。成绩中等,不上不下,很难出类拔萃。
原因及措施
中等生做题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很不愿意去写详细过程,不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到正规作业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做题不写详细过程,到正式场合才发现,原来写出详细、完整的过程和不写过程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不写过程,就会遗漏很多的知识点,而且丧失了很多思考的机会。做题不能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更要仔细揣摩解题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普遍规律和适用技巧。
还有,中等生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中等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我要求中等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作业、单元试卷中做错的题、不会做的题抄在本上,并注明自己解题的思路断点,老师的分析方法或具体的解题技巧。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题型总结,把规律性的解题方法总结出来,以便套用在同类题上,这样做能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当然,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总结,记录的习题必须常翻常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中等生的转化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转化过程中,中等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才能使中等生始终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了解中等生的缺点与不足,有针对性的选用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问题与表现一
经常听老师们抱怨:一个有点难度的题,你不讲三遍等于白讲。多数中等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在听老师讲题时,会觉得解法很自然,能理解,但过几天后,你让他自己再做一遍,他会觉得很困难,有些步骤无法进行下去,甚至有时会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及措施
道理很简单:在看别人解题时,看到的往往只是别人如何将整个过程一步步进行下去,而没有考虑解题的思路是如何得来的,其实这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思路,你就根本不可能有后面的步骤,也就无法将整个过程进行下去。所以,给学生讲解数学题时,要注重分析解题的思路。在探究解题思路时,要从题目所属的知识范围、问题的形式或题目所给的重要条件入手,帮助中等生学会寻找解题思路。
问题与表现二
中等生也想努力提高数学成绩,但无奈他们始终领略不到纷繁的数字、符号和图形所蕴含的乐趣,每次碰到新的题目时,大脑总是一片空白,根本无法把题日与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法则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及措施
数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三天不练功夫丢一半。中等生平时做题就少,没养成每天做几道题的习惯,熟悉的题型有限。无论如何,不能连续几天不做题,那样的话,当中等生重新面对新题时,肯定会觉得那道题似曾相识,可是对解题的方法和模式都很模糊,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想不起来了。总之,有一个原则:必须让中等生坚持每天都在数学上花一点时间,学会多思考,这样,中等生的数学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
在学习数学时,对于公式、定理,要让中等生知其来龙去脉:它是如何推理出来的,可以用来证明什么,与其它公式、定理有何联系等。多问几个为什么,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并要求他们书必常看,题要精做,但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培养其数学思维模式,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并寻找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实例,找出差异与共性。只要掌握了方法,同一类型的题就能应付自如。
问题与表现三
多数中等生,让他看教科书,他也只是泛泛而读,不求甚解,很可能会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没有多少收获。
原因及措施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为数不少的中等生容易急躁,有的中等生贪多求快,有的中等生想靠几天“冲刺’’。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
针对这些情况,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在看数学课本时,我要求中等生把自己当成老师,不仅仅是自己对书本上的内容要能够明确理解,更要熟练,而且还要试图讲出来让理解力弱的同学明白。比如: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书中某些环节上的遗漏、或者是编排体系上的不合理之处,并进一步考虑一下:可能这样编排没有那样编排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可能在这里加上一些其他的知识点会讲述的更加明白……把自己当成老师,常常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也会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同时还有一种负担。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其实是自己在鼓励自己、鞭策自己,
读书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对于数学书,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把自己当成老师,更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思路。
问题与表现四
中等生在做数学题时,看着会做的题,一做就错,或做不全面。成绩中等,不上不下,很难出类拔萃。
原因及措施
中等生做题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很不愿意去写详细过程,不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到正规作业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做题不写详细过程,到正式场合才发现,原来写出详细、完整的过程和不写过程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不写过程,就会遗漏很多的知识点,而且丧失了很多思考的机会。做题不能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更要仔细揣摩解题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普遍规律和适用技巧。
还有,中等生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中等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我要求中等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作业、单元试卷中做错的题、不会做的题抄在本上,并注明自己解题的思路断点,老师的分析方法或具体的解题技巧。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题型总结,把规律性的解题方法总结出来,以便套用在同类题上,这样做能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当然,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总结,记录的习题必须常翻常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中等生的转化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转化过程中,中等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才能使中等生始终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了解中等生的缺点与不足,有针对性的选用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