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农村学生基础差,知识面不广;以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面对的社会诱因也在增加;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数学课堂常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没有生机,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从“要我学”数学转变为“我要学”数学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兴趣 激发
“兴趣”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其做过许多的研究。兴趣是努力寻求知识,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寻求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成就感,有利于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做了一些初探,以求教于大方。
一、 巧妙设计“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前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 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就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立意深远、新颖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在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下面是一节“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的课堂引入。
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我校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跳棋比赛中,小王和小李第一天比了3场,第二天也比了3场。如果赢1场记做(+1),赢2场记做(+2),……,输1场记做(-1),输2场记做(-2),平局记做0。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后,教师接着问能否把小王这两天比赛结果的可能情况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这样由学生感兴趣的现实背景引入,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思广益,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合作研讨,抽象概括,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把这些数学式子都写在黑板上。教师继续点拨,这些数学式子有何特点?学生很自然地就归纳出三种类型,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有一个加数为0。然后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案例分析:有理数加法有好几种版本,其中有运动版本,即由出发点向东西两个方向各运动几米,计算最终离出发点几米,而这一版本对于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解释得并不是很到位,常使人有模糊之感。另一版本是阴阳算筹,即互相抵消,很生动形象,动画表示效果好些,但设计准备工作耗时多一些。而本节课借助输赢模型的课堂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活化了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具准备上也免去了好多麻烦。
二、结合教材,恰当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但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过分地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技巧的训练,使数学成为解题工具。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讲:“过度的形式化,把光彩照人的数学女王,用X光看成了一副骨架”,这样长期以来,导致学生觉得数学枯燥,因此对数学就越发不感兴趣,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多花一点功夫去挖掘有数学史料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开阔农村学生的数学视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从而形成利于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案例2:利用“勾股定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希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对此定理都有研究,我在上课时是这样引人的——情境: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因为几乎所有具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了解。同时,用课件演示几组图片,学生看到这里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高涨。
在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勾股定理后,老师请同学们事先搜集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分享给大家。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彰显了数学非凡的魅力,发挥了数学强大的教育功能。
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在谈及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时,认为“年轻的学习者重蹈人类的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所以教学应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发现”。 本案例在教学时通过生动、丰富的数学背景知识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三、 重视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实践,并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本质,从而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3:测量旗杆的高度
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其底部可以到达,但是顶部不能到达)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1)可以用什么测量方法?
(2)每一种测量方法需要用哪些工具?
(3)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的数据?
(4)如何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课堂总结:一、测量方法及示意图
二、写出必须测量的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写出计算旗杆高的公式。
给学生一个星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本组的成果。
案例分析:数学是想象的科学,奇思妙想加上学生的动手实践会使数学离生活很近,本节课问题提出以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们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利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内容,解决了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动手实践中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捕捉一切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物,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新教材 疑难问题 研究与解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赫 主编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孙学东
《数学美拾趣》 科学出版社 张景中 主编 易南轩 著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兴趣 激发
“兴趣”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其做过许多的研究。兴趣是努力寻求知识,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寻求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成就感,有利于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做了一些初探,以求教于大方。
一、 巧妙设计“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前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 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就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立意深远、新颖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在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下面是一节“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的课堂引入。
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我校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跳棋比赛中,小王和小李第一天比了3场,第二天也比了3场。如果赢1场记做(+1),赢2场记做(+2),……,输1场记做(-1),输2场记做(-2),平局记做0。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后,教师接着问能否把小王这两天比赛结果的可能情况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这样由学生感兴趣的现实背景引入,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思广益,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合作研讨,抽象概括,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把这些数学式子都写在黑板上。教师继续点拨,这些数学式子有何特点?学生很自然地就归纳出三种类型,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有一个加数为0。然后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案例分析:有理数加法有好几种版本,其中有运动版本,即由出发点向东西两个方向各运动几米,计算最终离出发点几米,而这一版本对于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解释得并不是很到位,常使人有模糊之感。另一版本是阴阳算筹,即互相抵消,很生动形象,动画表示效果好些,但设计准备工作耗时多一些。而本节课借助输赢模型的课堂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活化了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具准备上也免去了好多麻烦。
二、结合教材,恰当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但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过分地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技巧的训练,使数学成为解题工具。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讲:“过度的形式化,把光彩照人的数学女王,用X光看成了一副骨架”,这样长期以来,导致学生觉得数学枯燥,因此对数学就越发不感兴趣,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多花一点功夫去挖掘有数学史料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开阔农村学生的数学视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从而形成利于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案例2:利用“勾股定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希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对此定理都有研究,我在上课时是这样引人的——情境: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因为几乎所有具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了解。同时,用课件演示几组图片,学生看到这里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高涨。
在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勾股定理后,老师请同学们事先搜集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分享给大家。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彰显了数学非凡的魅力,发挥了数学强大的教育功能。
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在谈及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时,认为“年轻的学习者重蹈人类的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所以教学应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发现”。 本案例在教学时通过生动、丰富的数学背景知识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三、 重视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实践,并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本质,从而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3:测量旗杆的高度
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其底部可以到达,但是顶部不能到达)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1)可以用什么测量方法?
(2)每一种测量方法需要用哪些工具?
(3)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的数据?
(4)如何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课堂总结:一、测量方法及示意图
二、写出必须测量的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写出计算旗杆高的公式。
给学生一个星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本组的成果。
案例分析:数学是想象的科学,奇思妙想加上学生的动手实践会使数学离生活很近,本节课问题提出以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们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利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内容,解决了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动手实践中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捕捉一切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物,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新教材 疑难问题 研究与解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赫 主编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孙学东
《数学美拾趣》 科学出版社 张景中 主编 易南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