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部署要求,落实好“挂包帮”“转走访”和驻村工作队制度,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积极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以严实的作风投入扶贫攻坚战。2016年2月18日,11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到达派驻地怒江州泸水县。本期让我们通过一位驻村干部一天的扶贫工作日记,去体会他们立足基层、情系百姓、调查研究、精准扶贫的心路历程。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辟“精准扶贫在一线”专栏,欢迎广大扶贫工作者来稿交流。
6月30日星期四 多云间晴
匆匆吃过午饭,沿瓦贡线前往新建村,路的右侧是滚滚的怒江。持续的降雨,怒江水又涨了。
下午的目的地是位于新建村西北面的南坝三组,走访由云南教育报刊社3位社领导负责帮扶的6家贫困户,陪同前往的还有我所在的新建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飞。我的另外3位队友,王晓峰和晏娇为尽早让精准扶贫大数据“发声”,正在抓紧查缺补漏,何元则带着大练地完小和新建完小两位校长参加文化修养研习。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从岔路口转入,就全是土路了。南坝三组共有27户人家,零零星星分散坐落在石弓山上,时值盛夏,石弓山满目翠绿、温暖葱郁。
密青华妈的房子就盖在两条土路的交叉口,我们去到她家时,她正在离家不远的地里干活,站在家里可以看到她干活的背影,村民小组长跑到她身边拍着叫她。由于孩提时,打谷子发生意外,密青华妈的耳朵再也听不见了,虽说有3个儿女,但两个女儿嫁出去后,就只剩小儿子和她相依为命。
密波妞妈家就在密青华妈家正对面,中间只隔了一条土路。密波妞妈今年72岁,4个儿子,大的3个分家后就不再管老母亲了,与她一同生活的小儿子,在8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与其他人家门前陡峭湿滑的入户小道不同,密波妞妈家门前是一块块青石板铺就而成的阶梯,这是今天走访家庭中唯一修整过门前道路的人家。密波妞妈的小儿子告诉我们,他母亲年纪大了,原先的土路又湿又滑,母亲进出不方便,就想办法找了些青石板来铺上。也许是儿子比较孝顺,老人脸上总露着慈祥的笑容。
沿着泥泞的小路往上,走过一大片绿色的水稻田,由几片石棉瓦和一些木板片搭起来的窝棚就是褚梅英扒的家了。褚梅英扒不在家,他的妻子见到我们,一个劲儿地傻笑躲闪。听村民小组长介绍,褚梅英扒家庭境遇悲惨,妻子精神失常,儿子腿部残疾,原先靠女儿打工挣钱养家,可没想到,女儿却死于几年前的一场大病,整个家庭瞬间陷入了困顿,就靠着几分薄田和政府低保度日。他们的生活该怎么继续?他们生活的希望在哪里?还是,仅仅只是活下去?
6个贫困户中负担最重的要数肯三益家,父母、妻子、女儿、女婿,一共6口人。妻子次夺妹比自己大10多岁,除了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照顾体弱的妻子,女婿身体还有残疾,家里的重体力活就靠他一个人。
李计华的妻子见到我们,眼泪就直往下掉,残缺的手臂、瘦弱的身子,为医治重病女儿,已举债数万元,上初一的儿子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忙,东拼西凑借的钱什么时候能还上是他们家面临的最大难题。
通往肯大华家的路,在几场大雨之后,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泥坑。肯大华5年前离异,女儿3年前又出嫁,家里就剩他一个人独自生活,或许是孤独久了,他变得不爱说话,常常目光呆滞地看着远方。在江苏船厂打工时,他因为中毒导致半边身子残疾,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出租土地的微薄收入和低保养活自己。
走访结束,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此时的石弓山异常安静,雨水打在甘蔗苗、水稻田里的声音清晰可闻,就连一向聒噪的知了都没有了声音,大家不像来时有说有笑,所见所闻让大家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蓝天下,境遇却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别?
因病因残、缺技术缺资金、产业发展滞后、交通不便、地质条件恶劣、贫困代际相传,是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找准“穷根”,在精准上下功夫,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计划的前提;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是把帮扶计划落到实处的保障。 南坝三组总体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大部分为35度到60度不等的坡耕地。生产结构单一,传统的“水稻+玉米+甘蔗+养猪、鸡”模式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生活支柱和收入来源;地质条件恶劣,每到雨季,常有滑坡和泥石流,残疾人口多,大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针对这些现实和6户贫困家庭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1. 借力第三村长的资源优势,利用村闲置的文化活动广场,设置就业扶贫点,帮助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村民到企业就业。2.褚梅英扒家和李计华家,由于地基滑坡,导致房屋开裂,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易地搬迁或就近重新安置。3. 密波妞妈家,仅有水田2亩、旱地5分,单靠务农无法实现脱贫,考虑为其小儿子提供技能培训,实现就业。4. 肯三益家和密青华妈家,根据两家人的土地情况,可以考虑发展种植业,由李光洪总队长帮助引进的软籽石榴,希望优先在两家试种。5. “扶贫先扶智”,为了不让贫困代际相传,认真做好工作,让李计华家小儿子复学。6. 肯大华身有残疾,且孤身一人,要想靠他自身实现脱贫似乎不太可能,只能依靠政府救助的社保兜底了。7.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鼓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倡导诚实劳动,勤劳致富,通过自己的双手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走出石弓山,已近黄昏,农家小院一角的三角梅,在夏日雨水的不断浇灌下,正肆意开放,繁密的花束压得枝条向四面八方伸展。“小康要包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透出的是浓浓的人文关怀,毕竟,在小康这幅多彩的卷轴上,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最温暖的主题。全面脱贫奔小康,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许多年以后,这一抹姹紫嫣红又会是谁的乡愁?
(作者系云南省教育厅派驻泸水县上江镇新建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6月30日星期四 多云间晴
匆匆吃过午饭,沿瓦贡线前往新建村,路的右侧是滚滚的怒江。持续的降雨,怒江水又涨了。
下午的目的地是位于新建村西北面的南坝三组,走访由云南教育报刊社3位社领导负责帮扶的6家贫困户,陪同前往的还有我所在的新建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飞。我的另外3位队友,王晓峰和晏娇为尽早让精准扶贫大数据“发声”,正在抓紧查缺补漏,何元则带着大练地完小和新建完小两位校长参加文化修养研习。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从岔路口转入,就全是土路了。南坝三组共有27户人家,零零星星分散坐落在石弓山上,时值盛夏,石弓山满目翠绿、温暖葱郁。
密青华妈的房子就盖在两条土路的交叉口,我们去到她家时,她正在离家不远的地里干活,站在家里可以看到她干活的背影,村民小组长跑到她身边拍着叫她。由于孩提时,打谷子发生意外,密青华妈的耳朵再也听不见了,虽说有3个儿女,但两个女儿嫁出去后,就只剩小儿子和她相依为命。
密波妞妈家就在密青华妈家正对面,中间只隔了一条土路。密波妞妈今年72岁,4个儿子,大的3个分家后就不再管老母亲了,与她一同生活的小儿子,在8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与其他人家门前陡峭湿滑的入户小道不同,密波妞妈家门前是一块块青石板铺就而成的阶梯,这是今天走访家庭中唯一修整过门前道路的人家。密波妞妈的小儿子告诉我们,他母亲年纪大了,原先的土路又湿又滑,母亲进出不方便,就想办法找了些青石板来铺上。也许是儿子比较孝顺,老人脸上总露着慈祥的笑容。
沿着泥泞的小路往上,走过一大片绿色的水稻田,由几片石棉瓦和一些木板片搭起来的窝棚就是褚梅英扒的家了。褚梅英扒不在家,他的妻子见到我们,一个劲儿地傻笑躲闪。听村民小组长介绍,褚梅英扒家庭境遇悲惨,妻子精神失常,儿子腿部残疾,原先靠女儿打工挣钱养家,可没想到,女儿却死于几年前的一场大病,整个家庭瞬间陷入了困顿,就靠着几分薄田和政府低保度日。他们的生活该怎么继续?他们生活的希望在哪里?还是,仅仅只是活下去?
6个贫困户中负担最重的要数肯三益家,父母、妻子、女儿、女婿,一共6口人。妻子次夺妹比自己大10多岁,除了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照顾体弱的妻子,女婿身体还有残疾,家里的重体力活就靠他一个人。
李计华的妻子见到我们,眼泪就直往下掉,残缺的手臂、瘦弱的身子,为医治重病女儿,已举债数万元,上初一的儿子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忙,东拼西凑借的钱什么时候能还上是他们家面临的最大难题。
通往肯大华家的路,在几场大雨之后,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泥坑。肯大华5年前离异,女儿3年前又出嫁,家里就剩他一个人独自生活,或许是孤独久了,他变得不爱说话,常常目光呆滞地看着远方。在江苏船厂打工时,他因为中毒导致半边身子残疾,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出租土地的微薄收入和低保养活自己。
走访结束,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此时的石弓山异常安静,雨水打在甘蔗苗、水稻田里的声音清晰可闻,就连一向聒噪的知了都没有了声音,大家不像来时有说有笑,所见所闻让大家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蓝天下,境遇却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别?
因病因残、缺技术缺资金、产业发展滞后、交通不便、地质条件恶劣、贫困代际相传,是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找准“穷根”,在精准上下功夫,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计划的前提;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是把帮扶计划落到实处的保障。 南坝三组总体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大部分为35度到60度不等的坡耕地。生产结构单一,传统的“水稻+玉米+甘蔗+养猪、鸡”模式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生活支柱和收入来源;地质条件恶劣,每到雨季,常有滑坡和泥石流,残疾人口多,大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针对这些现实和6户贫困家庭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1. 借力第三村长的资源优势,利用村闲置的文化活动广场,设置就业扶贫点,帮助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村民到企业就业。2.褚梅英扒家和李计华家,由于地基滑坡,导致房屋开裂,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易地搬迁或就近重新安置。3. 密波妞妈家,仅有水田2亩、旱地5分,单靠务农无法实现脱贫,考虑为其小儿子提供技能培训,实现就业。4. 肯三益家和密青华妈家,根据两家人的土地情况,可以考虑发展种植业,由李光洪总队长帮助引进的软籽石榴,希望优先在两家试种。5. “扶贫先扶智”,为了不让贫困代际相传,认真做好工作,让李计华家小儿子复学。6. 肯大华身有残疾,且孤身一人,要想靠他自身实现脱贫似乎不太可能,只能依靠政府救助的社保兜底了。7.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鼓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倡导诚实劳动,勤劳致富,通过自己的双手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走出石弓山,已近黄昏,农家小院一角的三角梅,在夏日雨水的不断浇灌下,正肆意开放,繁密的花束压得枝条向四面八方伸展。“小康要包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透出的是浓浓的人文关怀,毕竟,在小康这幅多彩的卷轴上,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最温暖的主题。全面脱贫奔小康,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许多年以后,这一抹姹紫嫣红又会是谁的乡愁?
(作者系云南省教育厅派驻泸水县上江镇新建村扶贫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