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意义
中学语文新大纲要求,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新大纲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安排上除讲读课文以外,还设计了自读和课外自读两部分课文。讲读和自读体现的是“知”和“行”的两面。讲读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知”。自读则是学后应用的过程,即“行”。自读的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为自读提供方法和技能,而自读则检验和巩固讲读时教师传授的语文学习技能。自读与讲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自读课文的意义即是辅助讲读,促成学生能力提升。
2.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由于一些教师或者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法,或者由于对修订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了一些教师创新理念不够,教材改革及培养目标不明,以致因循守旧,不分讲读课或自读课,只要时间允许就一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读课满堂灌,自读课亦满堂灌。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另外一些老师对自读课就干脆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或许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漫无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3.改进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与自读,完整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讲读就是举一,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自读就是反三,即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和规律,在学习中实践运用。自读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自读课教学,或者用讲读课代自读课,不但违反教学基本规律,而且也不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规要求包括:①预习课文,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简况及课文背景。②标出课文节次,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段落大意。③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在阅读自读提示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中心思想。④画出能表达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词、句、段,反复诵读自认为写得出色的语段,并学会点评和眉批。⑤列出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常规要求每节课都要强调,并注意按照层次序列加以落实。自学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检查,刚开始不宜粗放,宁慢勿快,以后逐步加快节奏。
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提纲要根据同类体裁课文的规律性知识,体现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既要突出单篇课文的重点,又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及纵横联系,便于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我质疑。自读提纲力求有梯度,兼顾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答案尽可能具体单一,便于消化理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初学列自读提纲或处理较难的自读课文,教师应做好示范。示范要定准基点,面向多数中等学生,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加深内容,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解决学生在自读中的疑难问题。自读课是让学生运用讲读课学来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进行自学实践。起步阶段教师的辅导尤为重要。辅导的形式与方法是灵活多样的。①启发式,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具体理解其在当时的建构意义。②诱导式,如一个词语的解释,一段文句的理解,不要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最好诱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③点拨式,比如学生在自读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其开展知识拓展型研究性学习。教师的辅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上,对程度好的学生轻拨,对基础差的学生重敲。
做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对检查自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益处。总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检查效果。但要注意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检查的方式可以是提问质疑,也可以是书面练习,还可以是收阅笔记。②交流自学体会。可分组座谈,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几位学生全班交流。通过谈体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特别是那些在自学中尝到甜头,收益较大的同学的切身感受,对其他同学将产生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评价性的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加鼓励。
当然,“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自读课的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所有的认识和策略都会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遵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自读课教学更科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单元教学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2011-04-20
中学语文新大纲要求,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新大纲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安排上除讲读课文以外,还设计了自读和课外自读两部分课文。讲读和自读体现的是“知”和“行”的两面。讲读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知”。自读则是学后应用的过程,即“行”。自读的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为自读提供方法和技能,而自读则检验和巩固讲读时教师传授的语文学习技能。自读与讲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自读课文的意义即是辅助讲读,促成学生能力提升。
2.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由于一些教师或者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法,或者由于对修订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了一些教师创新理念不够,教材改革及培养目标不明,以致因循守旧,不分讲读课或自读课,只要时间允许就一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读课满堂灌,自读课亦满堂灌。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另外一些老师对自读课就干脆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或许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漫无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3.改进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与自读,完整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讲读就是举一,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自读就是反三,即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和规律,在学习中实践运用。自读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自读课教学,或者用讲读课代自读课,不但违反教学基本规律,而且也不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规要求包括:①预习课文,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简况及课文背景。②标出课文节次,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段落大意。③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在阅读自读提示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中心思想。④画出能表达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词、句、段,反复诵读自认为写得出色的语段,并学会点评和眉批。⑤列出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常规要求每节课都要强调,并注意按照层次序列加以落实。自学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检查,刚开始不宜粗放,宁慢勿快,以后逐步加快节奏。
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提纲要根据同类体裁课文的规律性知识,体现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既要突出单篇课文的重点,又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及纵横联系,便于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我质疑。自读提纲力求有梯度,兼顾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答案尽可能具体单一,便于消化理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初学列自读提纲或处理较难的自读课文,教师应做好示范。示范要定准基点,面向多数中等学生,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加深内容,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解决学生在自读中的疑难问题。自读课是让学生运用讲读课学来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进行自学实践。起步阶段教师的辅导尤为重要。辅导的形式与方法是灵活多样的。①启发式,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具体理解其在当时的建构意义。②诱导式,如一个词语的解释,一段文句的理解,不要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最好诱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③点拨式,比如学生在自读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其开展知识拓展型研究性学习。教师的辅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上,对程度好的学生轻拨,对基础差的学生重敲。
做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对检查自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益处。总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检查效果。但要注意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检查的方式可以是提问质疑,也可以是书面练习,还可以是收阅笔记。②交流自学体会。可分组座谈,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几位学生全班交流。通过谈体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特别是那些在自学中尝到甜头,收益较大的同学的切身感受,对其他同学将产生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评价性的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加鼓励。
当然,“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自读课的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所有的认识和策略都会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遵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自读课教学更科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单元教学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