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逐渐成为广大老师的共识,以落实“学为主体”为着眼点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已广泛开展起来。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获得几点粗浅看法,提出来与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商榷。
1.学为主体”要有正确的理解
什么是“学为主体”?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多活动,老师多提问学生多回答。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或“小组活动”、“同桌交流”,或“分角色扮演”、“相互回答”,或“老师问学生答”,等等。这种种模式,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真的“学为主体”了。其实问题不能单从形式上去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因此,衡量一节课是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还是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看学生的讨论、质疑、感悟是否流于形式,学生是否真正用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思考。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上述形式不可取,没有效果,而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些活动多少带有表演的味道。尤其是那些公开课、观摩课,有人听课的课,往往是一节课老师不住地引导,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发问,而不管学生怎么回答,最终还得回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到头来学生还是围着教师转,这有什么“主体”可言?语文教学要把阅读自由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从而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地“悟”出、“练”出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不是靠老师的标准答案衡量出来。
2.“主体”的觉醒是主体确立的关键
所谓“主体觉醒”即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的认知需要所激发出来的内在学习动力。从根本上说,学生只有在这种觉醒之下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驱动力,学习主体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得比较自觉刻苦,时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问;有的就很少有问题,学得很被动;还有的从来就不提一个问题,连最基本的学习任务都完不成,或根本就不去完成。这就是主体觉醒的差异使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基础问题,也有智力问题;既有来自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学生意志力、人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对症下药”,所以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详情恕不在本篇阐述。
3.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为主体”的保障
据上所述,“学为主体”的确立有学生自身觉醒的关键作用,主要是发挥好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3.1给学生的学习创设浓厚的教学情意场,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良因素影响其智力活动。如有的学生胆怯、不敢大胆与别人交流;有的焦虑紧张,思想不能集中;有的灰心丧气,认知积极性不高等等。排除这些不利因素,需要一个氛围或情意场。而学生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这些不利因素才会得以消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学习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气氛。
3.2帮助学生克服认知系统障碍,适时启发诱导和点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认知障碍。对此教师要事先心中有数,这就是常说的准确把握教材难点,摸清学生实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启发诱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顺利进入下一认知阶段。
3.3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各种反馈信息,控制好进程。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快慢难易的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不能顾此失彼,既要防止学生“吃不饱”,也要注意学习困难学生“吃不了”,时刻注意各种反馈信息,控制好进程,使所有学生学得了,学得好。
总之,“学为主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学为主体”的思想就能贯彻到底,日久便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收稿日期:2011-02-10
1.学为主体”要有正确的理解
什么是“学为主体”?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多活动,老师多提问学生多回答。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或“小组活动”、“同桌交流”,或“分角色扮演”、“相互回答”,或“老师问学生答”,等等。这种种模式,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真的“学为主体”了。其实问题不能单从形式上去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因此,衡量一节课是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还是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看学生的讨论、质疑、感悟是否流于形式,学生是否真正用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思考。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上述形式不可取,没有效果,而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些活动多少带有表演的味道。尤其是那些公开课、观摩课,有人听课的课,往往是一节课老师不住地引导,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发问,而不管学生怎么回答,最终还得回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到头来学生还是围着教师转,这有什么“主体”可言?语文教学要把阅读自由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从而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地“悟”出、“练”出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不是靠老师的标准答案衡量出来。
2.“主体”的觉醒是主体确立的关键
所谓“主体觉醒”即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的认知需要所激发出来的内在学习动力。从根本上说,学生只有在这种觉醒之下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驱动力,学习主体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得比较自觉刻苦,时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问;有的就很少有问题,学得很被动;还有的从来就不提一个问题,连最基本的学习任务都完不成,或根本就不去完成。这就是主体觉醒的差异使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基础问题,也有智力问题;既有来自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学生意志力、人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对症下药”,所以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详情恕不在本篇阐述。
3.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为主体”的保障
据上所述,“学为主体”的确立有学生自身觉醒的关键作用,主要是发挥好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3.1给学生的学习创设浓厚的教学情意场,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良因素影响其智力活动。如有的学生胆怯、不敢大胆与别人交流;有的焦虑紧张,思想不能集中;有的灰心丧气,认知积极性不高等等。排除这些不利因素,需要一个氛围或情意场。而学生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这些不利因素才会得以消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学习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气氛。
3.2帮助学生克服认知系统障碍,适时启发诱导和点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认知障碍。对此教师要事先心中有数,这就是常说的准确把握教材难点,摸清学生实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启发诱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顺利进入下一认知阶段。
3.3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各种反馈信息,控制好进程。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快慢难易的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不能顾此失彼,既要防止学生“吃不饱”,也要注意学习困难学生“吃不了”,时刻注意各种反馈信息,控制好进程,使所有学生学得了,学得好。
总之,“学为主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学为主体”的思想就能贯彻到底,日久便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收稿日期:201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