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个案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i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应符合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主动性、准确性、广泛性原则。目前由于政府在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无具体、系统的法律可依,导致各地标准各异,致使个别当地政府迟报、谎报、瞒报、漏报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规制这些不“民主、法治”行为,避免“不公开、不透明”行为引发政府信任危机,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统一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明确公开的主体、规范公开的程序。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02-02
  
  一、成都市“6·5公交车自燃事件”基本情况及其成都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归纳
  
  6月5日上午8时02分,成都公交公司一辆车牌号为川A49567的9路公交车从天回镇行驶至北郊三环路川陕立交桥下桥处发生燃烧,造成28人遇难,74人受伤。在这次突发性事件中,成都市政府共召开了五次新闻发布会:
  在这些新闻发布会中,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以下信息:(1)信息发布负责主体。统一由成都市新闻发布处办公室;(2)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市长助理、政府新闻发言人、成都市公安交管部门、成都市公安局、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卫生局、成都市交通委员会等等政府工作部门或职能机构;(3)信息公开的内容。成都市人民政府所公开的信息内容主要是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和《突发性事件应对法》等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进行的;(4)信息公开的程序。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时限问题,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在6月5日上午10时40分,也就是事故发生后的两个小时后;其后,根据事件的调查情况又陆续召开了四次新闻发布会;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包括举行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政务网站(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等等。
  
  二、从个案到法理
  
  在这起突发事件中,成都市人民政府的信息公开行为是符合行政机关在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的应然性要求的,在《信息公开法》的立法历程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殊场域决定了其间政府信息公开应当具有及时性、主动性、准确性、广泛性。成都市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政府的信息要领先社会信息”的指示要求:
  1.符合信息公开的及时性要求。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原则是指为了保障申请人尽快地获取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尽可能迅速地做出批准与否的决定,而不能拖延 [1]。在这起突发事件中,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事件发生后50 分钟,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准备工作就在事件处置现场展开,10时40 分在事发地附近一办公楼内召开。之后针对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逐项进行梳理,认真调查核实,负责任地给予了准确、权威的说明,为消除社会猜疑、营造正面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2.符合信息公开的主动性要求。行政公开在种类上可以分为法定公开、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2]。鉴于突发事件的紧急性、影响广泛性,以及事件处理的紧迫性,政府凭借其职权毫无疑问成为突发事件中信息的集中获得者和主要生产者,因而主动公开信息成为必然的选择。成都市人民政府通过“三天五头”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社会热议问题一一澄清,此积极主动的行为足以证明其信息公开的决心。
  3.符合信息公开的准确性要求。信息公开的准确性,是指对于突发事件的时间、范围、性质、危害及应对举措等信息,政府应努力确保公开时做到准确和真实,避免误导和偏见[3] 。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三天中共召开五次新闻发布会,公开了突发事件的时间、范围、性质、危害及应对举措等信息。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一次又一次地平息各种“谣言”,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公开的信息是符合准确性、真实性要求的。
  4.符合信息公开的广泛性要求。公开的广泛性,是指政府对突发事件中的相关信息应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全面公开,避免公开的不彻底和内容缺失。通过历次新闻发布会的情况可以看出成都市人民政府其公开的内容详情;公开的对象广泛;公开方式多样。
  
  三、从细微构建宏大——用实证考证目前中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立法缺陷及完善之举
  
  目前,中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制度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亟待完善:
  1.制定《信息公开法》避免法律冲突。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多部法律中,缺乏系统的立法规制,不同立法各自为政,难免会导致实际操作层面的困惑。虽然2009年12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的通知》(《通知》),该通知详细地规定了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应坚持的原则、信息公开的主体、公开的范围、程序等,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效力有限,只属于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的地方政府规章。因此,为防止当前各地信息公开热潮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公开“运动”,应当借鉴国外通用办法,制定专门的《信息公开法》,并制定专章规范突发性事件下政府信息,以法律的形式对政府及其部门所负有的公开信息的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
  2.公开内容应详尽。突发事件中行政信息公开的内容是信息公开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行政机关对哪些信息具有法定的公开义务,法人、自然人对哪些信息享有知情权,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公开的内容广与深直接影响到政府在民主政治中的透明度。现有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存在着内容简单、范围狭小、不够细致、缺乏可操作性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给政府部门保留了太多的自由裁量空间,许多地方甚至以此为借口拖延、拒绝、阻挠信息发布,给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管理造成了巨大阻力。鉴于此,目前在中国立法中应该首先明确规定“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最终再过渡到“信息公开制度存在不少例外,但是例外毕竟不能‘吃掉’规则”的状态 [4]。
  3.公开的义务主体应明确。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应当广义的分为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和信息公开的形式主体。前者主要是强调谁对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强调谁是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或行政复议中的被复议机关。而后者指信息公开的形式主体,由谁来公布突发信息,其是前者的被委托方或被授权方,一般为某某新闻发言人。目前,在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的主体在立法层面和实务中是不同的两条路线的。首先,中国立法层面上就笼统的规定了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而且各自规定不一。其次,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非典事件、“5·12”地震等突发事件来看,我们的通常做法是成立一个临时指挥部来负责信息的发布,如,防治非典领导小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等等。这种信息公开主体的多样化必然会导致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受损,甚至会出现单线作战,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发布信息的情况或被曝光是不真实的信息后,责任主体又不明确的情况。
  鉴于此,笔者建议《信息公开法》就信息公开主体分为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和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狭义的信息公开主体)。前者统一由突发事件发生地或有领导处置权的人民政府负责,当然,考虑到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全面性,主要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工作部门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后者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统一建立为新闻发言人或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其是受信息公开责任主体的委托或授权而发布相关信息、接受媒体采访,就某个热点问题表明政府立场的一个机构 [5]。
  4.公开的程序应统一。程序的意义在于连接目标与结果,所以,任何具体的社会目标和结果,如果离开了某一特定的程序都将无法实现和存在。所以,借鉴《通知》以及成都市人民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的实际操作经验,笔者认为,信息公开的程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首先是统一信息公开的时间:应借鉴《通知》规定在启动事件处置预案120分钟内发布已掌握的事件时间、地点、基本事实及现状等基本信息,以保证迅速、保证与其他法律的统一;其次是明确信息公开的方式:在信息公开的方式上,我们重点研究“一种方式一个地域一类人群”。一种方式——网络方式。中国网民总数达到3.6亿人,移动电话7.2亿户。所以,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利用政务网站、手机短信方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一个地域——农村,信息、交通不便捷的地方;一类人群——视、听等有障碍或老、幼、孕等弱势群体。他们的知情权又该如何保障?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总体预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尽可能广地公开信息,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则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发布信息;明确信息公开的审查方式:我们建议对于一般的信息我们采取信息的收集整理—信息内容的审核—信息公开的审批—信息的公开;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信息我们可以借鉴《通知》的相关规定,提请政府常务会审议,行政机关须事前对该事项实施后的公众反响、社会舆情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宣传工作和公共关系工作方案,对新闻发布工作作出安排(必要时可经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主管部门核定并提出意见),再报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重大事项,就相关事项的宣传和公共关系工作提出的意见,交由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执行。
  
  参考文献:
  
  [1]王亚琴,王天星.论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原则[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邓剑光.论政府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原则——两起“华南虎事件”的宪法法理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9,(3).
  [4]张千帆.政府公开的原则与例外——论美国信息自由制度[J].当代法学,2008,(5).
  [5]杨寅.中国行政程序法治化:法理学与法文化的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9.[责任编辑 王晓艳]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和谐之音,已引起众人关注。近年来,问题虽有所改善,但现实中形势仍不容乐观。教育的诸多不如意因何而起?从体制、国情、职业技术教育等三方面入手,阐述看法,提出建议。同时期盼通过实质性变革,摆脱现有教育困境。  关键词:教育;被动;变革;体制;国情;职业技术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54-02    中国的教育存在不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提倡技能教育就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微机技能考核制度,使之成为“三证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就业铺就坦途。学校教学条件是后天成长的土壤、肥料。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则是成长途中的园艺工程师,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才能成就学生的就业宏图。就如何提高学生技能进行了肤浅探讨,在技能掌握、技能拓展、技能提升三步过程中,探讨一些教育方法。在学生掌握基础之上,扩张宽度,挖掘深度
期刊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到人员分流、剥离、调整等人事问题,目前此改革所遇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人员不能顺畅流动出去。高校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导致绝大多数职工顾虑重重,抵制改革,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对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行一些思考,以供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
期刊
摘要:居民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基于收入、预算约束、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以黑龙江省居民为主体的调查问卷数据实证分析显示,消费者的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来源渠道、使用信用卡消费习惯、风险偏好、近期和日常消费水平、储蓄倾向或消费倾向以及融资习惯等依次对居民消费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扩内需”的角度来看,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队伍将具有重要的战略
期刊
摘要:返乡农民工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需要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动态监测,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的帮扶力度,创造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客观环境,以实现农民增收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就业;调查;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40-02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返乡农
期刊
摘要:通过对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财务分析提出如何加强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水平:(1)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2)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水平;(3)要加强具体事项经济核算。    关键词:财务分析;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86-02    现以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状况为例进行财务分析。  广东G大学现有校办企业
期刊
摘要: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在资源开发以及由此形成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一方面,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点少,就业弹性小,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另一方面,既要承担深化改革、下岗分流而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又要面对资源枯竭而出现的大量结构性失业。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是我们必然要面临的挑战。以白银市为例,研究资源
期刊
摘要:广西田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田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作用进行剖析,探索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和经纪人为渠道、以农户为基础的组织形式的建设,以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田阳;农业;批发市场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
期刊
摘要:首先,对1949—2005年的安徽粮食产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和非随机性检验,其次,构建半对数模型来拟合安徽粮食产量,得到的残差不是白噪声。最后,对残差构建ARMA(1,3)模型,此时残差为白噪声序列,即对安徽粮食产量建立半对数模型和ARMA模型的组合模型。    关键词:半对数模型;ARMA模型;单位根检验;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就如何推进和发展基层民主的方法、途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把握当前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效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基层民主;政治文化;基层群众自治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