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想象中,法国是一个浪漫奢华的国家,可是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并且试图融入这里的时候,我发现这里开始流行清贫。当然,这是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物质享受懈怠的清贫,一种悠闲的清贫。
捡易拉罐卖钱的名律师
法国女子苏菲,是巴黎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平均每个月有8千欧元的收入(约合人民币12万)。因为成功地代理了好几起有影响的案件,在律师圈小有名气。苏菲和我的一个亲戚认识,亲戚委托她关照我。慢慢地,我和苏菲成了好朋友。
但她实在很吝啬,这让我想起了世界名著里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其中阿巴公、葛朗台的形象,就是产生在法国。莫非这里现在还“出产”阿巴公、葛朗台式的人?莫非苏菲是“现代版”的阿巴公、葛朗台?
认识苏菲不久,这个疑问就时常占据我的心头。我自我解嘲地想:要是苏菲是一个男性,那就是标准的葛朗台第二了。
苏菲的“吝啬”真是让我受不了。先说说她的“食”吧,早上就吃羊角面包,拌点黄油或果酱。午餐稍稍丰盛一些,有生菜沙拉,一盘热菜,再配上主食面包。晚餐则是一天中的盛事,但也只是多了一盘汤和再普通不过的奶酪而已。
这样的饮食,在我看来,仅仅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层次。但苏菲却不这样看,她认为——自己的饮食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身体营养的需要,饭菜再多再好,也是浪费。
女孩子当然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香水了,何况法国是时尚的象征,巴黎更是时尚之都,时装、香水随处可见。我想苏菲也应该一样,应该有很多昂贵的时装。
出乎我的意料,那天去她的住处,我看到衣橱中除了几件讲究的职业套装外,其余的都是从街边小店淘来的便宜货,而那几件家居装饰品也是来自跳蚤市场。
生活在这个浪漫国度里的人们穿得确实很不浪漫,商场里卖的衣服料子,大多是化纤,羊毛属于很高档的,而羊绒一类,基本只在大品牌的成衣上出现,至于裘皮服装,我在法国一次也没有见过。我和苏菲聊起这个话题,她双手一摊,不屑地说:“难道裹一块动物皮在身上,就高贵了?哼,我可不想做中世纪的土财主。”
有一次,苏菲和我出去吃饭,结果车位已经停满了车,我就建议将车停靠在饭店的贵宾车位。她不同意,于是我开了一个玩笑:“停车费可以由我来付。”她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宾车位需要多付5欧元,她认为那是“不必要的支出“。我们只好重新找了一个有空停车位的饭店。
点菜时,苏菲要我点菜,我大大咧咧地点了5个菜,结果没有吃完。她说:“不能随便丢,打包起来,加工后又是一餐饭。”就连没用完的餐巾纸她也塞进了手提袋,她说可以用来擦皮鞋。
回家路上,车开到半途,因为口渴,我们便停车买水喝。正当我准备丢掉易拉罐时,她说不能随便丢,我以为她为了环保,结果她说:“可以拿去卖废品换钱。”我几乎晕倒: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堂堂一个律师,竟然拣垃圾?苏菲没有理会我的惊讶,很认真地把易拉罐放进了车尾箱,我才意识到她并不是开玩笑。
开始,我还以为自己“交友不慎”,结识了苏菲这个吝啬鬼。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很多法国朋友都很吝啬——不管他是有钱的生意人、世家子弟、白领还是普通居民、工人、穷学生。
爱小便宜的法国富婆
通过苏菲,我认识了琳达。琳达的丈夫是银行董事,她自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具体收入我不太清楚,但每年纳税在180万欧元以上,这样推算的话,公司盈利非常可观。说她是一个富婆,也不算过分。
琳达也很“吝啬”,她给孩子买的衣服多是“处理货”,她甚至还在亲戚、邻居和朋友之间建立了一个的家庭式的“儿童旧衣交易市场”,为的是可以接收一些孩子能穿的旧衣服和出售孩子不能再穿的衣服。
她在化妆品上的花费特别少,总是用最简单的儿童护肤品。在室内装饰物品上,她喜欢到夜市上搜寻;而一些日常食品,她总是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超市买来一大包的“便宜货”。
她的座驾是一辆普通的本田,为了节省开支,她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对打折商品十分感兴趣,有时甚至会为一点“小钱”斤斤计较。
今年5月的一天,琳达打电话给我,说她马上要去英国参加一个商务活动,想去商店买几件衣服,问我有没有时间一起去。买衣服、看电影之类的事情,被法国人视为隐私,一般不会告诉别人,除非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现在她主动打电话给我,我自然不好推辞。
我想,她这次一定是要买几件昂贵服装,但哪知她的汽车载着我们来到一家普通的服装店。这个商店为了吸引顾客,故意把一大堆衣服乱糟糟地堆在一块大木板上,任顾客在那里翻动挑选。木板上还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50%优惠”。
刚走进店门,琳达就被这堆衣服吸引住了,于是,她挤在人群中左翻右挑,挑中了一件32欧元、一件45欧元的衣服。我看这两件衣服,质量、款式都不是很好,可琳达却显得十分高兴……
但在另一面,琳达却很大方,很舍得在文化方面支出,如戏剧、电影、博物馆展览和主题旅游等等。她对员工很大方,员工的收入都比较高。她还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次捐款……
琳达经常出去旅游。法国的假日特别多,工作反而像是“点缀”。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她玩了一周才回来。她不仅自己出去玩,还给公司的员工分批放了长假。她说:“大家都出去玩玩,回来后好好为公司工作。”
欧洲有很多专门针对旅游市场的租车公司,比如PE租车公司在全欧洲各地总共有33处营业点。租车费用包括全险,每日只需美金30元,并且可以免除19.6%的旅游税,驾驶里程也没有限制。全险内容则包含撞车、个人伤害、火灾、盗窃等损失,并且没有自付额。旅游者在其中一处营业点租车,可以到另一处营业点退车。这样非常方便也非常节省。
琳达到欧美的一些国家旅游,经常光顾PE租车公司的营业点。她一般都是租用费用低廉的雷诺经济型小车。比如在法国的PE营业点租车,然后到荷兰旅游,就在那里的营业点退车,坐火车回法国。琳达说:“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不应该乱花,应花在该花的地方。”
在她的眼里,衣服是穿来给别人看的,大方得体就可以了,不必要刻意追求名牌、奢华。而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娱乐能够提升自身素养、锻炼身体,是自己本身受益的事情,应该好好享受。钱花得再多也值得,因为这是“该花的地方”。
“月光公主”变成了快乐的“吝啬人”
以前,我是“月光公主”,每月的钱都花得精光。后来,在苏菲和琳达的影响下,从吃、穿等方面,我也开始变得“吝啬”了。我照着苏菲的样子,花5欧元买了一个节水器装置安装在马桶上,苏菲高兴地说:“每次冲马桶时,放掉太多的水,太浪费了。这样好了,每次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水。”
虽然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我觉得很有意义。在国内读书时,我看过经济学大师费孝通教授的一篇专门讲节水马桶的文章,说中国的每个城市家庭,平均每年浪费在抽水马桶上的水,大约是35吨。费教授在文章中感叹说,中国人的节约意识不强,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也为自己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费教授有些小题大做。到了法国后,我才知道费教授的眼光的确很尖锐、独到。遗憾的是,费教授的呼吁仍然没有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而法国人早已不声不响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法国的大街上很少见到西装革履的人,大家穿着都很随意。特别是在学校,一般都是套衫牛仔裤。和我一起到法国的一个中国男同学,刚到法国时,经常穿一套从上海带来的、1800元人民币的西装,结果回头率很高,那不是艳羡而是奇怪的眼神,后来他干脆把昂贵的西装换成了一件25欧元的休闲服,这样才算融入了校园。
开始,我心里还有点同情这个“有衣不能穿”的男同学,我变得“吝啬”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法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学校是做学问的地方,不是服装博览会。”我主动将从国内带来的那几套“出得厅堂”的衣服,收拾到了箱子底下,换上简单随意的休闲装,我觉得无论自己的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轻松多了,没有了那种作茧自缚的压抑感。
我心甘情愿地融入法国的“吝啬新一族”后,把每月不该花的钱都节省下来,然后花在“该花的地方“——买健身器材、旅游、听音乐会。 我发现自己“吝啬”以后,生活品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以前盲目花钱、虚荣“大方”的时候快乐得多、充实得多。因为,这样我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身心得到了良好的熏陶。
对自己“吝啬”,对别人“大方”;在日常生活上“吝啬”,在文化方面“大方”;少一些虚浮的外表,多一点内在的修养。这样的“吝啬鬼”,其实是“精明鬼”,不失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捡易拉罐卖钱的名律师
法国女子苏菲,是巴黎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平均每个月有8千欧元的收入(约合人民币12万)。因为成功地代理了好几起有影响的案件,在律师圈小有名气。苏菲和我的一个亲戚认识,亲戚委托她关照我。慢慢地,我和苏菲成了好朋友。
但她实在很吝啬,这让我想起了世界名著里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其中阿巴公、葛朗台的形象,就是产生在法国。莫非这里现在还“出产”阿巴公、葛朗台式的人?莫非苏菲是“现代版”的阿巴公、葛朗台?
认识苏菲不久,这个疑问就时常占据我的心头。我自我解嘲地想:要是苏菲是一个男性,那就是标准的葛朗台第二了。
苏菲的“吝啬”真是让我受不了。先说说她的“食”吧,早上就吃羊角面包,拌点黄油或果酱。午餐稍稍丰盛一些,有生菜沙拉,一盘热菜,再配上主食面包。晚餐则是一天中的盛事,但也只是多了一盘汤和再普通不过的奶酪而已。
这样的饮食,在我看来,仅仅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层次。但苏菲却不这样看,她认为——自己的饮食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身体营养的需要,饭菜再多再好,也是浪费。
女孩子当然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香水了,何况法国是时尚的象征,巴黎更是时尚之都,时装、香水随处可见。我想苏菲也应该一样,应该有很多昂贵的时装。
出乎我的意料,那天去她的住处,我看到衣橱中除了几件讲究的职业套装外,其余的都是从街边小店淘来的便宜货,而那几件家居装饰品也是来自跳蚤市场。
生活在这个浪漫国度里的人们穿得确实很不浪漫,商场里卖的衣服料子,大多是化纤,羊毛属于很高档的,而羊绒一类,基本只在大品牌的成衣上出现,至于裘皮服装,我在法国一次也没有见过。我和苏菲聊起这个话题,她双手一摊,不屑地说:“难道裹一块动物皮在身上,就高贵了?哼,我可不想做中世纪的土财主。”
有一次,苏菲和我出去吃饭,结果车位已经停满了车,我就建议将车停靠在饭店的贵宾车位。她不同意,于是我开了一个玩笑:“停车费可以由我来付。”她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宾车位需要多付5欧元,她认为那是“不必要的支出“。我们只好重新找了一个有空停车位的饭店。
点菜时,苏菲要我点菜,我大大咧咧地点了5个菜,结果没有吃完。她说:“不能随便丢,打包起来,加工后又是一餐饭。”就连没用完的餐巾纸她也塞进了手提袋,她说可以用来擦皮鞋。
回家路上,车开到半途,因为口渴,我们便停车买水喝。正当我准备丢掉易拉罐时,她说不能随便丢,我以为她为了环保,结果她说:“可以拿去卖废品换钱。”我几乎晕倒: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堂堂一个律师,竟然拣垃圾?苏菲没有理会我的惊讶,很认真地把易拉罐放进了车尾箱,我才意识到她并不是开玩笑。
开始,我还以为自己“交友不慎”,结识了苏菲这个吝啬鬼。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很多法国朋友都很吝啬——不管他是有钱的生意人、世家子弟、白领还是普通居民、工人、穷学生。
爱小便宜的法国富婆
通过苏菲,我认识了琳达。琳达的丈夫是银行董事,她自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具体收入我不太清楚,但每年纳税在180万欧元以上,这样推算的话,公司盈利非常可观。说她是一个富婆,也不算过分。
琳达也很“吝啬”,她给孩子买的衣服多是“处理货”,她甚至还在亲戚、邻居和朋友之间建立了一个的家庭式的“儿童旧衣交易市场”,为的是可以接收一些孩子能穿的旧衣服和出售孩子不能再穿的衣服。
她在化妆品上的花费特别少,总是用最简单的儿童护肤品。在室内装饰物品上,她喜欢到夜市上搜寻;而一些日常食品,她总是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超市买来一大包的“便宜货”。
她的座驾是一辆普通的本田,为了节省开支,她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对打折商品十分感兴趣,有时甚至会为一点“小钱”斤斤计较。
今年5月的一天,琳达打电话给我,说她马上要去英国参加一个商务活动,想去商店买几件衣服,问我有没有时间一起去。买衣服、看电影之类的事情,被法国人视为隐私,一般不会告诉别人,除非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现在她主动打电话给我,我自然不好推辞。
我想,她这次一定是要买几件昂贵服装,但哪知她的汽车载着我们来到一家普通的服装店。这个商店为了吸引顾客,故意把一大堆衣服乱糟糟地堆在一块大木板上,任顾客在那里翻动挑选。木板上还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50%优惠”。
刚走进店门,琳达就被这堆衣服吸引住了,于是,她挤在人群中左翻右挑,挑中了一件32欧元、一件45欧元的衣服。我看这两件衣服,质量、款式都不是很好,可琳达却显得十分高兴……
但在另一面,琳达却很大方,很舍得在文化方面支出,如戏剧、电影、博物馆展览和主题旅游等等。她对员工很大方,员工的收入都比较高。她还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次捐款……
琳达经常出去旅游。法国的假日特别多,工作反而像是“点缀”。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她玩了一周才回来。她不仅自己出去玩,还给公司的员工分批放了长假。她说:“大家都出去玩玩,回来后好好为公司工作。”
欧洲有很多专门针对旅游市场的租车公司,比如PE租车公司在全欧洲各地总共有33处营业点。租车费用包括全险,每日只需美金30元,并且可以免除19.6%的旅游税,驾驶里程也没有限制。全险内容则包含撞车、个人伤害、火灾、盗窃等损失,并且没有自付额。旅游者在其中一处营业点租车,可以到另一处营业点退车。这样非常方便也非常节省。
琳达到欧美的一些国家旅游,经常光顾PE租车公司的营业点。她一般都是租用费用低廉的雷诺经济型小车。比如在法国的PE营业点租车,然后到荷兰旅游,就在那里的营业点退车,坐火车回法国。琳达说:“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不应该乱花,应花在该花的地方。”
在她的眼里,衣服是穿来给别人看的,大方得体就可以了,不必要刻意追求名牌、奢华。而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娱乐能够提升自身素养、锻炼身体,是自己本身受益的事情,应该好好享受。钱花得再多也值得,因为这是“该花的地方”。
“月光公主”变成了快乐的“吝啬人”
以前,我是“月光公主”,每月的钱都花得精光。后来,在苏菲和琳达的影响下,从吃、穿等方面,我也开始变得“吝啬”了。我照着苏菲的样子,花5欧元买了一个节水器装置安装在马桶上,苏菲高兴地说:“每次冲马桶时,放掉太多的水,太浪费了。这样好了,每次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水。”
虽然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我觉得很有意义。在国内读书时,我看过经济学大师费孝通教授的一篇专门讲节水马桶的文章,说中国的每个城市家庭,平均每年浪费在抽水马桶上的水,大约是35吨。费教授在文章中感叹说,中国人的节约意识不强,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也为自己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费教授有些小题大做。到了法国后,我才知道费教授的眼光的确很尖锐、独到。遗憾的是,费教授的呼吁仍然没有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而法国人早已不声不响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法国的大街上很少见到西装革履的人,大家穿着都很随意。特别是在学校,一般都是套衫牛仔裤。和我一起到法国的一个中国男同学,刚到法国时,经常穿一套从上海带来的、1800元人民币的西装,结果回头率很高,那不是艳羡而是奇怪的眼神,后来他干脆把昂贵的西装换成了一件25欧元的休闲服,这样才算融入了校园。
开始,我心里还有点同情这个“有衣不能穿”的男同学,我变得“吝啬”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法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学校是做学问的地方,不是服装博览会。”我主动将从国内带来的那几套“出得厅堂”的衣服,收拾到了箱子底下,换上简单随意的休闲装,我觉得无论自己的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轻松多了,没有了那种作茧自缚的压抑感。
我心甘情愿地融入法国的“吝啬新一族”后,把每月不该花的钱都节省下来,然后花在“该花的地方“——买健身器材、旅游、听音乐会。 我发现自己“吝啬”以后,生活品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以前盲目花钱、虚荣“大方”的时候快乐得多、充实得多。因为,这样我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身心得到了良好的熏陶。
对自己“吝啬”,对别人“大方”;在日常生活上“吝啬”,在文化方面“大方”;少一些虚浮的外表,多一点内在的修养。这样的“吝啬鬼”,其实是“精明鬼”,不失为人生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