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教师只是学生的疏导者和助学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正确实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新的学生观。在教学中,将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平等共同讨论问题的伙伴。不仅要深入地研究,还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质疑问难,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科优势,激励学生的成才志趣,搞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端正学生观念
实践证明,端正学生观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关键性因素。回顾旧课程的弊病,是把学生看作“塑造”的对象,不仅无视学生的鲜活生命,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还用种种预先设置的程序来束缚他们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参与。学生的这种被动处境,使一切教学改革黯然失色,最终使这个本来应该引领学生更好地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教育,蜕变为语文应试教育。而新课标的确立,意味着,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唯一标准。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人一个新的境界的综合体现,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又囊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个性人格等人文素质;就广度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深度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课程的这个定位既深刻揭示了语文教育的功用和意义,又恰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唯有端正了学生观念,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才会顺理成章。
二、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旧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管教”的对象。一方面,“唯师为尊”,放任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理由,大搞“教学专制”,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依据。不仅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潜能,而且,还给师生关系造成严重损害。于是助长了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滋生和泛滥,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加剧,引起师生的冲突和对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式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育者不能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放下“架子”,摆正师生的位置,认清对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从心底产生与学生交友的愿望,承认其应享有的学习权利,维护学生的学习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老师的人格魅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促进与影响。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过程,对于身心发展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来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与学生沟通,培养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能做到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尊重,因而就能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的用心,才能向老师敞开心扉。
三、张扬学科优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对语文的自读、自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学习,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营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承传文明、启迪思维、浸润心灵、濡染世风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张扬这种优势,使之成为激励学生成才志趣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要做到:①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重视个性感悟。结合教材特点,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这个环境是安全的、融洽的、无拘无束的,是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充分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②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重视个性发挥。我们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断拓展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机会。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课堂交流创造条件,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才能的舞台。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允许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个人实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交流,选择自己欣赏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悟,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三是强化拓展延伸,重视个性表达。加德纳的多元理论证明,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应的优势智力领域,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由地思维、想象、发挥、创造,以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搞好创新教育
由于语文富含人文性、审美性和思辨性,语文教学具有多元性、模糊性和体验性,由于新课程卸除了束缚教师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提供了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的创造空间,所以,搞好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标特别将“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写入了“教学建议”。创新,是信息时代人才重要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的品质、广泛关注的品质、独立思考的品质、求是求真的品质、标新立异的品质、勇于探索的品质、敢为人先的品质、坚忍不拔的品质、自我控制的品质,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奠定人格基础。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民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变革意识、审美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成功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树立精神支柱。三是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利用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问题求解、方案设计、智慧碰撞、思想火花,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教育情景,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路。四是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诸如思维方法、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领悟方法、借鉴方法等,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本领。五是要鼓励学生创新成功。我们要利用新课标实验与推行的大好时机,创造合宜情景,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创新的实绩,增强他们自主创新的勇气,生成持续创新的旺盛活力。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努力地方向。
一、端正学生观念
实践证明,端正学生观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关键性因素。回顾旧课程的弊病,是把学生看作“塑造”的对象,不仅无视学生的鲜活生命,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还用种种预先设置的程序来束缚他们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参与。学生的这种被动处境,使一切教学改革黯然失色,最终使这个本来应该引领学生更好地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教育,蜕变为语文应试教育。而新课标的确立,意味着,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唯一标准。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人一个新的境界的综合体现,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又囊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个性人格等人文素质;就广度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深度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课程的这个定位既深刻揭示了语文教育的功用和意义,又恰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唯有端正了学生观念,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才会顺理成章。
二、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旧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管教”的对象。一方面,“唯师为尊”,放任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理由,大搞“教学专制”,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依据。不仅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潜能,而且,还给师生关系造成严重损害。于是助长了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滋生和泛滥,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加剧,引起师生的冲突和对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式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育者不能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放下“架子”,摆正师生的位置,认清对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从心底产生与学生交友的愿望,承认其应享有的学习权利,维护学生的学习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老师的人格魅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促进与影响。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过程,对于身心发展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来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与学生沟通,培养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能做到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尊重,因而就能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的用心,才能向老师敞开心扉。
三、张扬学科优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对语文的自读、自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学习,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营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承传文明、启迪思维、浸润心灵、濡染世风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张扬这种优势,使之成为激励学生成才志趣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要做到:①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重视个性感悟。结合教材特点,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这个环境是安全的、融洽的、无拘无束的,是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充分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②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重视个性发挥。我们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断拓展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机会。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课堂交流创造条件,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才能的舞台。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允许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个人实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交流,选择自己欣赏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悟,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三是强化拓展延伸,重视个性表达。加德纳的多元理论证明,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应的优势智力领域,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由地思维、想象、发挥、创造,以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搞好创新教育
由于语文富含人文性、审美性和思辨性,语文教学具有多元性、模糊性和体验性,由于新课程卸除了束缚教师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提供了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的创造空间,所以,搞好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标特别将“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写入了“教学建议”。创新,是信息时代人才重要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的品质、广泛关注的品质、独立思考的品质、求是求真的品质、标新立异的品质、勇于探索的品质、敢为人先的品质、坚忍不拔的品质、自我控制的品质,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奠定人格基础。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民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变革意识、审美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成功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树立精神支柱。三是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利用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问题求解、方案设计、智慧碰撞、思想火花,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教育情景,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路。四是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诸如思维方法、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领悟方法、借鉴方法等,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本领。五是要鼓励学生创新成功。我们要利用新课标实验与推行的大好时机,创造合宜情景,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创新的实绩,增强他们自主创新的勇气,生成持续创新的旺盛活力。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努力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