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合适的支架通过导管置入脑动脉狭窄部位,以改善脑动脉血液供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下、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1】,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我科自2013年5月以来,行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30例,现就术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病人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7-89岁,平均58.3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病变在颈内动脉系统11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脑梗死19例。均经TCD、DSA脑血管造影证实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本组3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其中右侧颈动脉支架置入21例,左侧9例。所有患者中脑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2例;8例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脑栓塞1例,经治疗后好转。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在制动术侧肢体的情况下协助患者移动;注意保暖,保护患者的隐私;术侧肢体制动6-8h。术后绝对卧床,持续24h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控制在110-140/70-90mmHg。必要时予尼莫地平静脉泵入以防止血管痉挛,稳定血压。备好急救药品,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术肢情况。做好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基本要求。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皮肤压伤。
2.2 穿刺点的护理
2.2.1 鞘管的护理:因术中需要全身肝素化,故动脉鞘需要保留4-6h方可拔除。護理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沙袋压迫有无移位,鞘管固定是否良好。防止鞘管移位、折断、脱出、污染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延长鞘管拔除时间。
2.2.2注意双侧肢体的观察:密切观察术侧予健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穿刺部位动脉有无栓塞情况。如果术侧肢体皮肤苍白、肢体末梢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说明股动脉包扎压力过大,应适当减压。减压后上述症状仍未改善且皮肤发绀者,有血栓形成的可能,护士应及时通知一时,做好相应处理。
2.3饮食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早排尿,以利于造影剂排泄。尿潴留者予导尿。无特殊不适,2h后可给营养丰富、易消化,不含高维生素K的饮食。
2.4抗凝治疗的护理:为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术后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qd,连服用1个月;肠溶阿司匹林300mg,qd连服用3个月,后改为100mg,qd,服用6个月【2】。在应用抗凝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实践。护士应严密观察出凝血情况,一旦患者出血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倾向是,应立即通知医师,必要时停止抗凝治疗。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高灌注综合征:病变脑血管再通后,由于低灌注区脑血流量突然增加超过其代谢需要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以同侧头痛、高血压、癫痫、局灶性神经系统损伤、认知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群,常发生在术后数小时至3周内。术后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意识、呼吸等,及时发现先兆,及早护理。及时复查头颅CT,排除有无脑出血发生。
2.4.2 脑栓塞:斑块脱落导致脑栓塞是介入治疗脑血管狭窄中最危险的并发症。术后要按医嘱使用抗凝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当患者出现失语、偏瘫、意识改变时应立即行CT检察,对症处理。
2.4.3 脑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为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控制在110-140/70-90mmHg。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发现脑出血征兆,如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瞳孔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抢救。
2.4.4低血压、心动过缓:由于术中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后刺激了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所致。术后护士应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关心、安慰患者,使之放松心情、避免烦躁。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变化。按医嘱适当补充血容量治疗。
3 总结
随着神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作,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等优点。但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限制了这项及时的发展。因此掌握专业化的术后护理,做好病情观察,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明华,神经介入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0.
[2]梁欣荣,王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围手术期护理,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4):463-464
1 临床资料
30例病人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7-89岁,平均58.3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病变在颈内动脉系统11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脑梗死19例。均经TCD、DSA脑血管造影证实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本组3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其中右侧颈动脉支架置入21例,左侧9例。所有患者中脑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2例;8例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脑栓塞1例,经治疗后好转。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在制动术侧肢体的情况下协助患者移动;注意保暖,保护患者的隐私;术侧肢体制动6-8h。术后绝对卧床,持续24h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控制在110-140/70-90mmHg。必要时予尼莫地平静脉泵入以防止血管痉挛,稳定血压。备好急救药品,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术肢情况。做好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基本要求。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皮肤压伤。
2.2 穿刺点的护理
2.2.1 鞘管的护理:因术中需要全身肝素化,故动脉鞘需要保留4-6h方可拔除。護理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沙袋压迫有无移位,鞘管固定是否良好。防止鞘管移位、折断、脱出、污染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延长鞘管拔除时间。
2.2.2注意双侧肢体的观察:密切观察术侧予健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穿刺部位动脉有无栓塞情况。如果术侧肢体皮肤苍白、肢体末梢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说明股动脉包扎压力过大,应适当减压。减压后上述症状仍未改善且皮肤发绀者,有血栓形成的可能,护士应及时通知一时,做好相应处理。
2.3饮食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早排尿,以利于造影剂排泄。尿潴留者予导尿。无特殊不适,2h后可给营养丰富、易消化,不含高维生素K的饮食。
2.4抗凝治疗的护理:为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术后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qd,连服用1个月;肠溶阿司匹林300mg,qd连服用3个月,后改为100mg,qd,服用6个月【2】。在应用抗凝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实践。护士应严密观察出凝血情况,一旦患者出血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倾向是,应立即通知医师,必要时停止抗凝治疗。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高灌注综合征:病变脑血管再通后,由于低灌注区脑血流量突然增加超过其代谢需要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以同侧头痛、高血压、癫痫、局灶性神经系统损伤、认知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群,常发生在术后数小时至3周内。术后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意识、呼吸等,及时发现先兆,及早护理。及时复查头颅CT,排除有无脑出血发生。
2.4.2 脑栓塞:斑块脱落导致脑栓塞是介入治疗脑血管狭窄中最危险的并发症。术后要按医嘱使用抗凝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当患者出现失语、偏瘫、意识改变时应立即行CT检察,对症处理。
2.4.3 脑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为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控制在110-140/70-90mmHg。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发现脑出血征兆,如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瞳孔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抢救。
2.4.4低血压、心动过缓:由于术中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后刺激了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所致。术后护士应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关心、安慰患者,使之放松心情、避免烦躁。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变化。按医嘱适当补充血容量治疗。
3 总结
随着神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作,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等优点。但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限制了这项及时的发展。因此掌握专业化的术后护理,做好病情观察,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明华,神经介入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0.
[2]梁欣荣,王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围手术期护理,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4):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