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系统转型三步曲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ong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转型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和应激式反应而应当基于企业系统,从业务、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等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步骤实施和可持续优化
  任正非曾说:“什么叫成功?经历九死一生还能够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是以持续转型为基础。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自身面临着战略上和管理上的严峻挑战,因而再也不能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型势在必行,并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第一要务。
  但是,成功转型绝非易事。大量国内企业的转型案例表明,很多企业尽管都在转型期明确了转型方向,但只有少数企业成功转型。因此,企业组织总体上呈现出高死亡、短寿命的特征,比如三株、三九、德隆等都以多元化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是CEO和管理层对企业成长和转型的客观规律(包括相关哲学、科学和方法论体系)缺乏系统思维,导致或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片面性变革,或者是被危机和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式的应激式反应。
  成功的企业转转型是以成就卓越绩效企业为目标,在企业级范围内和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重点从业务、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等三方面进行系统性升级、根本性重塑和战略性变革。为实现卓越绩效的目标,在业务上,要致力于核心业务的扩张和转移,以“取势”致远;在商业模式上,要明晰其创新的时机、动力和突破点,以“明道”为本;管理体系上,要将战略执行体系嵌入战略中心型组织,以“优术”利行。一句话, CEO领导企业成功转型之道,在于“取势、明道、优术”。
  准备:认清转型目标和范围
  企业转型以成就卓越绩效企业为目标。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认为,卓越绩效企业是指按照通用的财务指标,在各个经济和业务周期内,历经数代管理层的领导,在收入增长、赢利能力和股东总回报方面均能持续领先其同行的企业。其五大衡量指标是:盈利性——超出预期的投资回报、成长性——营业额的稳定增长、前瞻性——高于业内同行的未来价值、持久性——跨越经济/行业周期的稳定绩效,以及一致性——可靠和可预测的绩效。
  转型的范围是企业级的,即整体性、跨部门、跨职能的改变,而不是局部流程或能力的改进。企业是什么?从本质上讲,企业应当是一个通过竞争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顾客、雇员、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众及社会共同体——创造价值的营利性组织。企业是一个完整的有目的(purposeful)、有边界(boundaries)的开放而动态的系统,由外而内,企业系统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宏观层次:PESTEL
  宏观层次就是宏观环境,通常被称为PESTEL,涵盖了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environmental)和法律(legal)因素。宏观环境因素是对长期决策有影响的一般力量。
  中观层次:“五力模型”界定的产业结构
  中观层次就是产业结构,通常用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理论框架来描述和分析产业结构和行业竞争水平,这5种力量是: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现存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五力模型”是战略评估和战略制定的出发点。
  微观层次:基于商业模式运营的企业自身
  微观层次是指企业系统主体部分,由投入、产出、处理过程以及内外界之间的控制和反馈等四大子系统构成。其中,“投入”来自于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外部资源市场;“产出”包括提供给市场及客户的产品/服务,以及提供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价值;“处理过程”包括基于组织、流程和员工三个层面的运营体系和管理体系,分别是创造价值和执行战略的过程;“反馈”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刺激与反应,包括信息、资金、物资等媒介的传递,而“控制”承担“管理体系”的功能,包括战略规划、管理控制、运营执行以及领导力和企业文化等工作。
  企业转型应当总揽全局并面向未来,其核心在于外向性和前瞻性,即既符合外部价值,又符合长远利益。从空间上讲,企业转型的重点范围分别位于企业系统的前端——业务、下层——商业模式、上层——管理体系。从时间上讲,企业转型涵盖企业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即从弱小到强大,再由盛转衰乃至通过蜕变和复兴进入下一个周期。当然,其中有若干关键转型期。
  取势:业务转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彼得 "德鲁克指出,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首要职责就是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业务是什么?”这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参照麦肯锡、埃森哲等机构的研究结论,成功的业务转型就是“取势”——通过不断布局三层面业务来实现核心业务的扩张和转移,即攀登和跨越S曲线,最终实现实现卓越绩效——可持续的盈利性增长,如图1。
  第一层面业务:核心业务
  核心业务是企业利润和现金流的源泉,是第二、三层面业务发展的基础。它常常还有增长潜能,但最终将耗尽余力、走向衰退;它既可维持企业存在,直接影响近期业绩,又可培育保障公司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平台。
  这一层面的挑战是如何重点扶持、健康发展核心业务,通过创新延长其生命周期、扩大其增长量和利润率、提高生产率以及降低成本,挖掘现有业务的潜力,以保持和发展竞争地位。
  第二层面业务:新兴业务
  新兴业务是全公司的新兴明星,是正在崛起的业务,具有高成长性,具有成为第一层面业务的潜力,并最终成为第一层面的替代业务。它能够改造公司,代表现有业务的扩张方向或者新业务的方向;但需投入巨额资金以增加收入和市场份额,还需要时间和新的能力平台。
  这一层面的挑战是在人力、财力上做大量投资,以期发展新业务。   第三层面业务:种子业务
  种子业务是若干未来更长远业务选择的机会,仅仅需要作几个小规模的投资,并在审慎选择中物色最优项目,然后使其成为第二层面的新兴业务,最终确保企业长期发展。它们可能比较幼小,但数量相对较多,可以跟踪、培育、淘汰、挖掘、转换;同时大多数项目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途夭折,不会成为成功的新业务。
  这一层面的挑战是培育有发展前途项目的同时,也要无情地砍掉那些潜力越来越小的种子项目。
  企业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一个攀登S曲线并跨越新S曲线的过程。因此CEO要领导企业成功转型,就要踏上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攀登和跨越之路。这一过程包括两个关键阶段。
  第1阶段,攀登S曲线,实现核心业务扩张。也就是说,固守和强化核心业务,并向相邻领域扩张,在核心业务的近距离半径之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业务扩张的关键议题是 “何处竞争”,即专注于一个强大的核心业务,以核心业务为基础,沿着整合后的现有客户、渠道、区域、产品及服务、行业价值链,从各个方向和层面向周边的相邻领域进行一步一步的扩张,开发其最大潜力,创造一套可重复运用的扩张模式,实现企业的有机增长,并选择适当时机不断重新界定自己的核心业务。
  第2阶段,跨越S曲线,实现核心业务转移。也就是说,将核心业务转移至新兴业务,比如新生行业、剥离行业或解除管制的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寻求产业升级,以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核心业务转移的关键议题是“如何竞争”,即建立新业务必须战胜两种风险的挑战:其一是市场机会和风险方面,要构建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从而为目标客户群体选择、提供和传递独特的价值;其二是内部资源和能力方面,要弥补综合能力的差距,特别是要在无形资产方面提高竞争力。
  以IBM为例,在百年历史中,IBM主要经历了三次业务转型:第一次,电子商务转型。 1993年郭士纳临危受命,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战略理念,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模式包含硬件、软件的信息架构构建和企业流程改造,使IBM实现由硬件厂商到“软件+硬件”的转型。第二次,服务转型。2002年初,彭明盛上任,适时提出了电子商务随需应变的战略,不仅收购普华永道、剥离PC业务,还收购多家软件公司,全面转向服务,为客户提供从战略咨询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使IBM成功实现“软件+硬件+服务”的第二次转型。第三次转型——“智慧地球”。2008年底,彭明盛又提出“智慧的地球”愿景,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使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
  明道:商业模式转型
  自知者明。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不可少,不管它是一家新企业,还是一家老公司。比如有的企业需要发现、创造、引领新行业发展,或在同行业打破格局、重新洗牌;还有些企业需要将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或抵御低端的破坏性竞争者,以实现更上一层楼或跨越式发展。然而,在老牌企业中,真正像苹果公司一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真是凤毛麟角。苹果公司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更为重要,因为真正的变革绝不局限于伟大的技术发明和商业化,还在于将新技术和卓越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成功的商业模式转型就是“明道”——通过重新思考并改变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方式而实现彻底的、颠覆性的变革。
  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路线图——基于价值链的运营体系框架,它是战略制定的结果、企业运营的逻辑和战略执行的蓝图,也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按照迈克尔 "波特的观点,战略在本质上具有统合性,必须统筹考虑需求与供给。据此,亚历山大 "奥斯特瓦德(Alexander Osterwalder)创建了商业模式画布(Canvas)。它是一种用来描述、评估以及改变商业模式的框架和工具,分为4个方面、9项要素,如图2所示。
  客户界面:为谁提供?
  (1)客户细分(Customer Segments):描绘一个企业想要接触和服务的不同人群或组织;
  (2)渠道通路(Channels):描绘公司是如何沟通、接触其客户细分而传递其价值主张;
  (3)客户关系( Customer Relationships):描绘公司与特定客户细分群体建立的关系类型;
  提供物:提供什么?
  (4)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s):描绘为特定客户细分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
  基础设施:如何提供?
  (5)核心资源(Key Resources):描绘让商业模式有效运转所必需的最重要资源因素;
  (6)关键业务(Key Activities):描绘为确保其商业模式可行,企业必须做的最重要的活动;
  (7)重要合作(Key Partnerships):描述让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需的供应商与合作网络;
  财务:收益多少?成本多少?
  (8)收入来源( Revenue Streams):描绘公司从每个客户群体中获取的现金收入;
  (9)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描绘运营一个商业模式所引发的所有成本。
  尽管上述9要素都可以作为商业模式变化的起点,但一般将引发商业模式转型的主要起点(或突破点)分为四类:资源驱动——源于现有基础设施的改变;产品和服务驱动——源于建立新的价值主张;客户驱动——基于客户需求而降低获取成本或提高便利性;财务驱动——由收入来源、定价机制或成本结构来驱动;多中心驱动——同时由多个要素驱动。
  先看财务驱动方面的案例:1958年,施乐公司发明了Xerox914型复印机——世界上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针对市场定价太高的问题,施乐变出售为出租,将复印机以每月95美元出租,包括2000张免费复印纸,额外购买一张复印纸需要5美分。就这样,客户获得了新设备,并开始了每月成千上万份的复印。再举个多中心驱动方面的例子:专业的全球建筑工具制造商喜利得(Hilti)公司抓住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使自己从产品型公司向服务型公司转变,将自己的商业模式从彻底的销售工具转变为提供全套工具管理服务。它改变了价值主张,从销售工具到销售服务,从而为客户提高了生产率却免去了维修和仓储之忧;收入来源方面的改变,从低毛利、高库存,到高毛利、高资产,按月收取工具的维护维修以及更换费用;关键资源与活动方面的改变,从分销、低成本制造、研发,到强有力的直销模式与合约管理,高效的库存管理以及工具维修。   优术:管理体系转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严谨、实用的管理体系会有效地填补决策和成果之间的空白,而战略执行体系就是CEO手中最为有力的武器。成功的管理体系转型就是“优术”——通过战略执行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将其嵌入战略中心型组织并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以兼顾战略与运营,化战略为绩效,最终实现卓越绩效和市场上的成功。
  管理体系就是战略执行体系。基于企业系统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执行体系是指专业化公司用于战略制定、运营实施并将战略转化为绩效的一整套综合的管理框架,包括战略(描述战略)——过程(管理战略)——绩效(衡量战略)三个部分,其中的“过程”又分为三个层面,即理念层面(领导力和企业文化)、行动层面(战略规划、经营计划、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和工作日清),以及平台层面(组织、流程和人力资源),如图3所示。
  管理体系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战略为原点,以领导力转型为驱动力,从夯实运营基础到提升战略高度,直至升华于企业文化认同。结合华为公司的具体经验,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咨询实践,笔者总结了展开管理体系转型之旅的7步法则。
  第一步 企业战略的制定
  迈克尔 "波特指出,最高管理层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制定战略。战略是企业的中心、CEO治理的出发点和管理体系的输入部分。专业化企业的战略制定需要按照“以终为始”的原则,从后往前看,预见到视线之外的各种可能变化,重点考虑三个关键议题:其一,何处竞争:主要定义客户、渠道、区域、产品及服务、行业价值链延伸等业务范围;其二,如何竞争:四种通用的竞争战略是总体成本最佳、产品领先、客户关系和系统平台;其三,何时竞争:主要指战略行动的周期。战略图(strategy map)就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描述工具。
  随着信息产业的深刻革命,华为的业务范围从电信运营商网络向企业业务、消费者领域延伸,致力于为其提供ICT 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战略聚焦和均衡发展是华为战略的优势所在。纵览华为的26年,一直坚持专业化和资源的集中投入。任正非数十年心无旁骛,只做一件事:通信制造;同时,华为善用“压强原理”:集中所有资源形成局部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战略制高点。
  第二步 领导力转型
  彼得 "圣吉认为,领导力就是人类组织塑造未来的能力。战略与领导力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一方面,战略定义了领导者的目标和职责。领导力的目标就是从客户端开始,将客户期望转变成员工行动。另一方面,业务转型需要领导力转型引领,领导者决定了战略与执行的成效。战略与执行是一种领导行为,只有领导才能发挥协同作用。领导力开发,包括领导力素质模型设计,领导和管理的一体化过程,以及行动学习、团队建设、测评中心等领导力开发方法。
  自2005年始,华为与Hay合作,构建领导力培养和开发体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CEO制度,以培养接班人。对领导力素质的要求,其一,思维模式上,突出灰度思维——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不是“非白即黑”的两极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其二,知识结构上,倡导“宽文化背景”,即各门类知识大杂烩,什么都懂一点。其三,品格上,强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坚持自我批判和宽容相结合。
  第三步 运营管理及其流程的优化
  战略是通过业务流程来执行的;业务流程必须适应战略,要根据战略进行流程优化。运营流程包括研发、制造、营销、销售和服务等价值链环节,这是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战略定位决定哪些运营流程是战略性流程,比如,那些注重创新的公司会聚焦于研发流程,而在销售流程或制造流程方面寻求“足够好”为止。
  目前,华为以市场管理(MM)、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主干流程,辅以财务、人力资源(HAY)等变革项目,全面展开公司业务流程变革,引入业界实用的最佳实践,并建设了支撑这种运作的完整IT架构。
  第四步 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组织协同
  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跟随战略。组织协同就是将公司战略分解并融入到各个业务单元和职能单元,整合组织内外不同部门的行动,以实现战略执行的纵向协同和内外一致。为执行增长战略,大公司一般从一维组织逐步走向多维跨国公司。比如,当多元化公司向全球发展的时候,三维结构就出现了,即分为:业务单元、地理区划、职能部门。
  目前,华为采用的是三维组织结构。全球业务单元划分为三大运营中心(BG),包括运营商网络BG、企业业务BG、消费者BG,它们是公司的主力作战部队;地理区划为各个区域组织——地区部,它们是前线哨所;职能部门为集团职能平台,包括人力资源、财经、企业发展、战略Marketing、片联、法务、内部审计等部门,它们在充分向前方授权的同时,加强监管。
  第五步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与人力资本协同
  战略要“落地”到人——让战略塑造员工行为,使战略成为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本协同就是通过战略沟通以及将个人目标与激励、培训与发展同战略充分挂钩,让所有员工都理解战略,并被激励去成功执行战略。
  华为认为,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因而华为广揽人才,并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华为强力推行员工绩效管理和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打造了一支不断超越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人才队伍。华为坚持“利益共享”,与员工分享发展成果,在薪资水平上向西方公司看齐,并实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励制度。
  第六步 计划管理流程等管理程序的设计
  企业系统的神经中枢、战略执行体系的核心是计划管理流程,其流程绩效的负责人是CEO,所以,它又被通俗地称为“CEO治理流程”。该管理程序分别沿着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实施,纵向是战略规划、经营计划、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工作日清五个管理要素的逐层分解,横向包括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和调整三个阶段的循环往复。
  华为采用“开发战略到执行(DSTE)”的闭环管理体系,即以战略驱动业务计划预算和绩效考核的业务运作模式,以平衡计分卡为组织绩效管理工具,以保证公司及各业务单元中长期战略目标在年度计划预算的落地,保证公司、组织、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使全体员工有效理解并支撑战略。
  第七步 企业文化建设
  战略与文化良性互动。组织文化应当由外部产生,或者说是源于战略定位,然后渗透进来,让战略导向的文化塑造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战略制定的起点是确定使命、价值观、愿景,三者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文化的评估、结构设计以及塑造和转型。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以外部为导向,兼顾外部和内部的平衡。“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铁三角”的辩证思维。这三个方面,有内在联系,而且相互支撑,是一种拉力(以客户为中心)、推力(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与动力(以奋斗者为本)有机结合的动态均衡。
  开始行动
  在充满变化的21世纪,每一家企业都要在富有企业家精神和有效管理之间平衡兼顾,每一位CEO都面临着竞争和价值创造的严峻挑战。为使企业获得可持续性成功并超越竞争对手,企业从1.0时代转型到2.0时代,再至3.0时代……永无止境而又没有坦途,它是一个长期和艰苦的必经之路。
  要想成功地实施企业转型,必须基于企业系统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然后分为“三步走”:首先是业务战略布局,要通过平衡三层面业务的阶梯式递进来实现核心业务的扩张和转移,以“取势”致远;其次是商业模式创新,要通过商业模式画布重构实现价值创造的路线图,并找到驱动变革的突破点,以“明道”为本;最后是高效管理,要通过推进战略驱动、执行到位的系统管理法提升企业价值,以“优术”利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次大的企业转型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破茧成蝶式的变革经历,企业领导者既需要智慧和力量,以洞察趋势、联通内外、协同行动;又需要勇气和意志,以逆流而上、不屈不挠、过关斩将。总之,通过“取势、明道、优术”,企业能够提升和重塑核心竞争力,提高和延续企业系统的生命力,成功实现转型和基业长青,最终成就卓越绩效。你还等待什么?
其他文献
在全球市场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和俄罗斯更能代表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商业状态了。这两个国家的消费者持续获得消费能力并开始大规模购买美国产品。但是不断加速的全球化也使得这些国家对跨国公司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并期望藉此给他们带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一项新的研究指出,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关注四个主要的潜在危机(这些危机并不是由企业本身的错误造成的,但却可以毁掉企业的底线或声誉)来源,来摆脱在中国和俄
期刊
面临形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在持续深化,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速度明显加快,互联网驱动产业发展的特征日渐明显,社会化制造方式不容忽视。  世界各国加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持续稳步推进,《制造业复兴计划》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快实施,
期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治国思想对魏晋以后的国家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建树。从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对”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来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古代达到了高峰,三者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历史特色。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同他的治蜀实践相呼应,是古代糅合儒、法、道、术各种学说来治理国家的样本。诸葛亮思想的特有魅力,来自于他的精
期刊
领导不只是高大全,领导有建设性,领导也有破坏性。有学者开始关注领导的破坏性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破坏性领导”(destructive leadership)的概念。  我不大喜欢“破坏性领导”的提法,认为用领导的破坏性更为准确,因为领导可能产生破坏性作用,但并非这些领导一定是“破坏性领导”。  对领导的破坏性研究可追溯到早期对领导阴暗面的关注,如在研究非常流行的愿景式领导、魅力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的有
期刊
超出预期的大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少有三个方面超出了预期。  第一,在党内设置改革领导小组。以前,改革是国务院的任务,现在变成了党中央的任务,这一点极其重要。  第二,设定了改革时间表。这一次明确规定2020年我们要完成所有改革,这等于是政府自己把自己的手脚绑起来了,如果到时候改革没有实现是可以问责的。  第三,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如果说我们能把公报里提到的改革都落实,
期刊
2014年,国际形势还会有什么新的情况?欧元区的危机还会不会继续?美国政策会有什么改变,是否会放弃量化宽松的政策?这些都还是未知数,需要我们的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2014年是加快改革的一年,全国各界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大家要综合一个情况,要有信心。不要听信境外唱衰中国的论调,他们并不掌握我国的情况。  我们的信心来自何方?来自于中国的实践,只要对中国的实践认识清楚,我们的信心就能
期刊
现在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困惑和迷茫,第一是自身的定位。民营企业家到底是什么地位、什么位置?将来是什么角色?  我对日本很感兴趣,很容易和日本的同行比较。在历史上,日本商人的地位比中国还要低。低下到什么程度呢?武士阶层若感到他的尊严受到损伤,他会把你杀了,最容易被杀的就是贩夫走卒(商人)。但是,明治维新的时候,在金融、经济上,工商阶层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要力量,是推动明治维新主要的社会力量。  中国有经商
期刊
勇于变革,拥有未来  企业只有真正勇于变革,才能有可持续的成功,否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如果我们真正跟变化走在一起,我们可以可持续,如果我们不能跟变化走在一起,你很难持续。  我们来看一些世界级的企业,经过变革所得到的辉煌,所取得的成就。他们为改变做出的努力到底是什么?也许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怎么成为一个用变革赢得美好未来的世界级企业。  从1993年到2003年,三星经历了十年变革之路,成
期刊
研究已经证实,当在商务活动中不得不传达坏消息时,管理者更愿意选择写电子邮件(email)而不是打电话。但一项最新的检验人们对坏消息的反应的研究发现,虽然电邮可以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加充分,但人们更愿意公司通过语音邮件(voicemail)来传达令人失望的消息。  电邮和语音邮件最基本的不同是,电邮依赖于文字,是“写”出来的,而语音邮件是“说”出来的。这会影响对信息的理解:读者可以反复地阅读文本或者
期刊
记者印象:与颇具规模、欣欣向荣的隆力奇小镇相比,徐之伟董事长的办公室看上去可谓充实而质朴。在记者印象中,谈话间的每一个出人意料之处,最终都会落脚在隆力奇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之上。这种源于实践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企业家的共同成功特质,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  “一目了然,沟通解决”工作法  徐之伟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自己的“一目了然,沟通解决”工作法,源于他出身木工,而且做了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