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石,从字面理解,就是金属与美石。《礼记·劝学》篇里讲: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蓄犬马,百姓藏布帛。而后,为发扬圣功、歌颂伟绩,便在金属钟鼎和美石丰碑上刻上文字,垂于后世,永传不朽。
北宋以来,金石学诞生,研究范围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碑石、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涵盖了古器物的各个领域。
《合江金石志》现存两种,一为清罗增垣所撰,一为民国张闻文所撰。关于编撰此志的意义,张闻文在序言中说:范金伐石,以传文字,古人所托以不朽而后人考古之资也。铸刻造像,皆美术之一,稽其制作而前代之工艺以明,昔王孙满能对周鼎,孟僖子能述鼎铭,盖尝重之矣。
两志竭力搜罗,所提到的合江名碑有以下数种:
《东晋碑》今佚。
《萧齐碑》,在丁公崖,今皆不可考。
《唐敕封刘仙碑》,在白米洞,清光绪间尚有大唐封三字,痕迹仿佛可读,今已莫辨。
《唐高宗取丹经诏碑》,在今安乐山,至今无考。
《唐高宗赐进经道士诏碑》,在今安乐山,至今无考。
《游安乐山记》,在今安乐山。宋黄庭坚撰,原刻已灭。清光绪末,知县另为书石刊竖云台寺墙壁间。
《北崖石刻》,治北一里,宋进士泸州李莲故居,嘉定元年邑大夫李赠诗刻崖间,至今尚存。
《张许题刻》,宋开禧乙丑太常少卿泸州许沆题君祥北岩诗。今石刻已剥落难辨。
《团湾石印》,治西南二十里安乐山有大石,高二丈许,夏秋水泛,宛如浮印。明万历壬子邑人李惺蒙题其上曰溪滨浮印,字纵横盈尺。
《中流砥柱石刻》,在甘露寺后石壁上,明邑进士曾震题,镌刻极工,今为寺所蔽,其迹尚存。
《吕仙石像石刻》,在县治大江南岸,有罗文思题“诗酒神仙”四大字。
以上这些合江名迹,因为岁月和时代的原因,有的磨灭不见,有的坏于兵燹,几近不存,只能存于文献和后人的想象。
而随着新时代考古的发展,城市规模的变大,山川的改易,合江又新出土和新发现了很多有历史意义、文献价值高、书法水平佳的石刻,主要有以下几种:
《汉永元封墓石》,出土于合江乡下,现存汉棺博物馆。
《汉李府君题记石棺》,出土于合江,现存泸州博物馆。
《汉崖墓四字题刻》,现在先滩崖墓。
《汉富贵文字砖》,出土于白米,现存汉棺博物馆。
《南宋嘉定十四年摩崖》,在榕山镇符阳村,现常没于长江水中。
《宋故侯居士墓志铭》,出土于榕佑乡,现存汉棺博物馆。
《宋绍定元年白氏祖二娘墓志》,出土于榕佑乡,现存汉棺博物馆。
《显云寺石刻群》,在先滩,沿存明、清、民国碑十数通。
《福宝古镇石刻群》,在福宝,尚存清、民国碑十数通。
《法王寺石刻群》,在法王寺,尚存清、民国碑数通。
《白云寺石刻群》,在尧坝,尚存清碑数通。
《龟山寺造像记》,在榕山,尚存。
《禁毒鱼虾石刻》,在九支双桂村,尚存
《江文义渡石刻》,在马街,尚存。
《太平军过境记》,在九支镇,尚存。
《冯玉祥还我河山石刻》,现在马街,尚存。
这些石刻中,以南宋的碑志最有特点。目前中国见于著录的南宋墓志,《新中国出土墓志》已出诸卷载记的,仅为52方,其中陕西4方,重庆26方,江苏5方,上海17方。
这些墓志中,最早的是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最晚的是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南宋墓志多为碑形。在52方南宋墓志中,仅有1方存见墓志盖,还有8方墓志,尺寸与形制为传统形状,但没有墓志盖;其余全为碑形墓志。
合江所出土的南宋墓志有2方,一为《宋故侯居士墓志铭》,一为《宋绍定元年白氏祖二娘墓志》。
《宋故侯居士墓志铭》高120厘米,宽70厘米,竖行26行,满行46字,全文计1145字,葬于绍兴四年(公元1135年)。墓志铭由朝奉郎、前知雅州卢山县主管观农公事、兼兵马都监黄皋撰文,开封进士孙宗孟篆额,泸州进士先自治书丹。这方墓志书法具有颜真卿、黄庭坚的风格,参合了苏东坡的一些体势,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而1145字的志石在中国历史上来说也算大志,记载了宋代居士文化、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特点,是研究宋代书法史、社会史、艺术史的绝佳资料。
《宋绍定元年白氏祖二娘墓志》高108厘米,宽65厘米,葬于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墓志铭文字散布于石面,呈不规则状。只简略记载了墓主名氏及立石者名氏,显得比较寒俭。
同时,结合《合江金石志》记载我们发现,合江的南宋摩崖石刻非常多,新近发现的《南宋嘉定十四年摩崖》,俗称《嚎口石刻》或者《状元碑》。此摩崖位于合江县榕山镇符阳村,刊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石刻分布在长20米,宽15米的石壁上,宽约2米、高约1米。竖排楷书阴刻,共15列约150字,字径约10×10厘米。所刻文字刚好全部露出水面。清晰可见如下字样:“上即位之贰拾柒年……中国有常胜之势夷狄有将殄之期……知江津县冉木臣……涪陵贡士冉中良不期而会登崖岸大石上引觞对月感时纪事刻之崖壁皇宋嘉定辛巳闰立春日书”。此石书法大气磅礴,具有颜真卿的风貌,内容简述了宋嘉定辛巳年(公元1221年),宋金交兵以来的大好形势。
此外,像《福宝古镇石刻群》中的《火神庙碑记》立于乾隆年间,显示出浓郁的赵孟頫的风格,是合江目前所见的古代书法作品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且保存极其完好。清初几代皇帝,康熙、雍正比较重董其昌书法,乾隆重赵孟頫书法,故而举国上下齐习赵书。这方碑记反映了当时全国学赵的书法风气。
一些碑刻承载了艺术,一些则承载了历史。像《太平军过境记》,位于合江县九支镇原锁口乡,坐西向东,凿于离地面2.5米的崖壁上。石刻长1.13米、宽1.1米、楷书阴刻,约1300多字。字径0.04米,字距0.005米,行距0.01米。主要记述太平军进入四川境内的活动情况,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像冯玉祥《还我河山》石刻反映了合江人民在抗战期间不屈不挠的气概,具有高昂的爱国意义。这大概也就是“金石”的精神,传之于后代,使之不朽。
中国人讲究文以载道,金石所传递的文字,正映照出合江悠久之歷史、灿烂之文化,我们后来者,对于先贤的遗迹,当以崇敬之心,认真对待以发扬。
北宋以来,金石学诞生,研究范围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碑石、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涵盖了古器物的各个领域。
《合江金石志》现存两种,一为清罗增垣所撰,一为民国张闻文所撰。关于编撰此志的意义,张闻文在序言中说:范金伐石,以传文字,古人所托以不朽而后人考古之资也。铸刻造像,皆美术之一,稽其制作而前代之工艺以明,昔王孙满能对周鼎,孟僖子能述鼎铭,盖尝重之矣。
两志竭力搜罗,所提到的合江名碑有以下数种:
《东晋碑》今佚。
《萧齐碑》,在丁公崖,今皆不可考。
《唐敕封刘仙碑》,在白米洞,清光绪间尚有大唐封三字,痕迹仿佛可读,今已莫辨。
《唐高宗取丹经诏碑》,在今安乐山,至今无考。
《唐高宗赐进经道士诏碑》,在今安乐山,至今无考。
《游安乐山记》,在今安乐山。宋黄庭坚撰,原刻已灭。清光绪末,知县另为书石刊竖云台寺墙壁间。
《北崖石刻》,治北一里,宋进士泸州李莲故居,嘉定元年邑大夫李赠诗刻崖间,至今尚存。
《张许题刻》,宋开禧乙丑太常少卿泸州许沆题君祥北岩诗。今石刻已剥落难辨。
《团湾石印》,治西南二十里安乐山有大石,高二丈许,夏秋水泛,宛如浮印。明万历壬子邑人李惺蒙题其上曰溪滨浮印,字纵横盈尺。
《中流砥柱石刻》,在甘露寺后石壁上,明邑进士曾震题,镌刻极工,今为寺所蔽,其迹尚存。
《吕仙石像石刻》,在县治大江南岸,有罗文思题“诗酒神仙”四大字。
以上这些合江名迹,因为岁月和时代的原因,有的磨灭不见,有的坏于兵燹,几近不存,只能存于文献和后人的想象。
而随着新时代考古的发展,城市规模的变大,山川的改易,合江又新出土和新发现了很多有历史意义、文献价值高、书法水平佳的石刻,主要有以下几种:
《汉永元封墓石》,出土于合江乡下,现存汉棺博物馆。
《汉李府君题记石棺》,出土于合江,现存泸州博物馆。
《汉崖墓四字题刻》,现在先滩崖墓。
《汉富贵文字砖》,出土于白米,现存汉棺博物馆。
《南宋嘉定十四年摩崖》,在榕山镇符阳村,现常没于长江水中。
《宋故侯居士墓志铭》,出土于榕佑乡,现存汉棺博物馆。
《宋绍定元年白氏祖二娘墓志》,出土于榕佑乡,现存汉棺博物馆。
《显云寺石刻群》,在先滩,沿存明、清、民国碑十数通。
《福宝古镇石刻群》,在福宝,尚存清、民国碑十数通。
《法王寺石刻群》,在法王寺,尚存清、民国碑数通。
《白云寺石刻群》,在尧坝,尚存清碑数通。
《龟山寺造像记》,在榕山,尚存。
《禁毒鱼虾石刻》,在九支双桂村,尚存
《江文义渡石刻》,在马街,尚存。
《太平军过境记》,在九支镇,尚存。
《冯玉祥还我河山石刻》,现在马街,尚存。
这些石刻中,以南宋的碑志最有特点。目前中国见于著录的南宋墓志,《新中国出土墓志》已出诸卷载记的,仅为52方,其中陕西4方,重庆26方,江苏5方,上海17方。
这些墓志中,最早的是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最晚的是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南宋墓志多为碑形。在52方南宋墓志中,仅有1方存见墓志盖,还有8方墓志,尺寸与形制为传统形状,但没有墓志盖;其余全为碑形墓志。
合江所出土的南宋墓志有2方,一为《宋故侯居士墓志铭》,一为《宋绍定元年白氏祖二娘墓志》。
《宋故侯居士墓志铭》高120厘米,宽70厘米,竖行26行,满行46字,全文计1145字,葬于绍兴四年(公元1135年)。墓志铭由朝奉郎、前知雅州卢山县主管观农公事、兼兵马都监黄皋撰文,开封进士孙宗孟篆额,泸州进士先自治书丹。这方墓志书法具有颜真卿、黄庭坚的风格,参合了苏东坡的一些体势,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而1145字的志石在中国历史上来说也算大志,记载了宋代居士文化、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特点,是研究宋代书法史、社会史、艺术史的绝佳资料。
《宋绍定元年白氏祖二娘墓志》高108厘米,宽65厘米,葬于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墓志铭文字散布于石面,呈不规则状。只简略记载了墓主名氏及立石者名氏,显得比较寒俭。
同时,结合《合江金石志》记载我们发现,合江的南宋摩崖石刻非常多,新近发现的《南宋嘉定十四年摩崖》,俗称《嚎口石刻》或者《状元碑》。此摩崖位于合江县榕山镇符阳村,刊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石刻分布在长20米,宽15米的石壁上,宽约2米、高约1米。竖排楷书阴刻,共15列约150字,字径约10×10厘米。所刻文字刚好全部露出水面。清晰可见如下字样:“上即位之贰拾柒年……中国有常胜之势夷狄有将殄之期……知江津县冉木臣……涪陵贡士冉中良不期而会登崖岸大石上引觞对月感时纪事刻之崖壁皇宋嘉定辛巳闰立春日书”。此石书法大气磅礴,具有颜真卿的风貌,内容简述了宋嘉定辛巳年(公元1221年),宋金交兵以来的大好形势。
此外,像《福宝古镇石刻群》中的《火神庙碑记》立于乾隆年间,显示出浓郁的赵孟頫的风格,是合江目前所见的古代书法作品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且保存极其完好。清初几代皇帝,康熙、雍正比较重董其昌书法,乾隆重赵孟頫书法,故而举国上下齐习赵书。这方碑记反映了当时全国学赵的书法风气。
一些碑刻承载了艺术,一些则承载了历史。像《太平军过境记》,位于合江县九支镇原锁口乡,坐西向东,凿于离地面2.5米的崖壁上。石刻长1.13米、宽1.1米、楷书阴刻,约1300多字。字径0.04米,字距0.005米,行距0.01米。主要记述太平军进入四川境内的活动情况,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像冯玉祥《还我河山》石刻反映了合江人民在抗战期间不屈不挠的气概,具有高昂的爱国意义。这大概也就是“金石”的精神,传之于后代,使之不朽。
中国人讲究文以载道,金石所传递的文字,正映照出合江悠久之歷史、灿烂之文化,我们后来者,对于先贤的遗迹,当以崇敬之心,认真对待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