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对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进入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正是德育启蒙的关键时期,不仅规范着当下的行为习惯,还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教师需要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方法研究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都处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阶段,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存在诸多问题,并没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也被高度重视,也为德育教育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的有效德育教育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希望能发挥借鉴价值。
一、进行文化宣传,进行德育素养熏陶
德育是内在品格的综合培养,学生首先需要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才能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增强其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还要借助文化环境的整体引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德育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定期的文化宣传活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韧精神”等各种主题的演讲讨论活动,黑板报、校园广告语等文化环境的布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为有效的德育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也需要借助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从德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德育渗透。尤其是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更新落后的应试教育思想,认真做好学科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设置奖罚政策,进行德育行为规范
思想引导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行为规范也可以推进学生德育行为的落实。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很多行为习惯也都是处在初步培养的阶段,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好坏对错意识,好多都是在好奇心或者模仿借鉴中逐步养成的。而且他们对规则和规矩管理都比较重视,对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行为规则引导,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并配上对应的奖罚政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选举优秀的个人或者小组,展现他们优异的行为表现,激发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超越思维,从而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行动准则和学习意识。总之,教师通过一系列规则制度的设立,使学生们的行为规范有据可依,在长期的实践参与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和相应的德育理念有效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德育综合素养,做到言行合一。另外,教师的这些制度和奖罚措施也要和学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完成,提高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明确行为规范的意义,才能在参与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三、做到为人师表,发挥行为表率作用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而且也是作为引领者和规范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生活细节无小事,都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实践。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发挥好行为表率的作用。
比如教师在工作上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上课,认真备课,不敷衍塞责,学生们也能从中受到积极情感的影响,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又比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整齐的着装,规范的肢体语言,良好的语言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礼仪。还有在面对各种班规的时候,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遵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师德師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身体力行去践行师德规范,积极地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四、密切家校沟通,借助家庭环境引导
学生的德育培养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深刻而全面的。教师必须密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形成统一的德育培养理念,共同对学生展开德育培养。
首先,教师要对家长展开学生德育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帮助家长摆脱单一的知识学习和成绩学习的狭隘教育理念,从而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德育方法和措施的普及,改变家长传统的打骂的教育方式,展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最后,教师要和家长进行学生个体情况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合力的影响下帮助学生实现快速高效的德育培养效果。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受到进一步的关注,提高其有效性和实效性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德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不断深化德育素养教育能力,从德育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切实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途径分析[J].黄镇基.好家长.2017(41).
[2]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刘蜀民,甘霖.中华少年.2016(20).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方法研究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都处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阶段,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存在诸多问题,并没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也被高度重视,也为德育教育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的有效德育教育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希望能发挥借鉴价值。
一、进行文化宣传,进行德育素养熏陶
德育是内在品格的综合培养,学生首先需要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才能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增强其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还要借助文化环境的整体引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德育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定期的文化宣传活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韧精神”等各种主题的演讲讨论活动,黑板报、校园广告语等文化环境的布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为有效的德育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也需要借助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从德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德育渗透。尤其是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更新落后的应试教育思想,认真做好学科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设置奖罚政策,进行德育行为规范
思想引导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行为规范也可以推进学生德育行为的落实。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很多行为习惯也都是处在初步培养的阶段,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好坏对错意识,好多都是在好奇心或者模仿借鉴中逐步养成的。而且他们对规则和规矩管理都比较重视,对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行为规则引导,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并配上对应的奖罚政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选举优秀的个人或者小组,展现他们优异的行为表现,激发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超越思维,从而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行动准则和学习意识。总之,教师通过一系列规则制度的设立,使学生们的行为规范有据可依,在长期的实践参与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和相应的德育理念有效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德育综合素养,做到言行合一。另外,教师的这些制度和奖罚措施也要和学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完成,提高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明确行为规范的意义,才能在参与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三、做到为人师表,发挥行为表率作用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而且也是作为引领者和规范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生活细节无小事,都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实践。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发挥好行为表率的作用。
比如教师在工作上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上课,认真备课,不敷衍塞责,学生们也能从中受到积极情感的影响,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又比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整齐的着装,规范的肢体语言,良好的语言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礼仪。还有在面对各种班规的时候,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遵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师德師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身体力行去践行师德规范,积极地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四、密切家校沟通,借助家庭环境引导
学生的德育培养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深刻而全面的。教师必须密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形成统一的德育培养理念,共同对学生展开德育培养。
首先,教师要对家长展开学生德育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帮助家长摆脱单一的知识学习和成绩学习的狭隘教育理念,从而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德育方法和措施的普及,改变家长传统的打骂的教育方式,展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最后,教师要和家长进行学生个体情况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合力的影响下帮助学生实现快速高效的德育培养效果。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受到进一步的关注,提高其有效性和实效性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德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不断深化德育素养教育能力,从德育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切实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途径分析[J].黄镇基.好家长.2017(41).
[2]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刘蜀民,甘霖.中华少年.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