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教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情操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在实施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理应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主体,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的组成形式,也是重要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重知识轻方法,重技术轻素质,重应试轻应用,缺乏创新。因此,教师要改变角色,通过导趣、导思、导学、导做,来达到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和会做的目的,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为学生创造超时空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引导他们走出教室,走向训练场、健身房、大自然和社会,联系实际,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一个家庭、社会、学校、课堂、个体互动的教学新格局。
二、围绕主体,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依据《教学大纲》,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通过师生的交谈,通过体育委员的传递,通过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归纳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体作用。教师要建立体育目标档案,个体发展档案,让所实施的教学目标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关注主体,满足学生需要
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来尽可能满足学生主体学习的需求。在目前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尚有一定的难度,但让学生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是完全可以的,学法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和谐的民主参与中,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行为和建议及时给予鼓励、肯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了个体的需求,发展了个体的特长,从而使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信任主体,让学生自主创造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得让学生去思维、去创造。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权威性的讲解和示范,不加疑问的模仿和吸收,应该离我们而去或者即将慢慢地消失。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使用电脑、电视、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来解决教师讲解、示范的难题。如在小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中,教师用简单的启发性语言说明,凭学生对篮球球性的感性认识,先让学生去练习、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练习完毕,发言总结技术动作要领或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各抒己见,即使有错误的观念也是可贵的。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正误技术动作比较从而得出正确技术动作要领,老师要进行建议性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以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老师的讲解、示范再继续练习去完善技术动作。以上例子不是讲解、示范与学生练习教学顺序简单的调换,而是观念的转变,让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思维,这一过程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善待主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其身体机能存在很大差异,学习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体育课上“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比较严重,对同一教材内容,好的很容易完成,差的难以完成,这样的体育课使半数人都失去了积极主动性,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是为自己设计的。分组的标准很多,有性别差异,有身体素质差异,有特殊项目所需的素质不同等等。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体现其主体作用,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个性发展、智力和能力、兴趣和爱好等个性因素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向动机向内向动机转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开发。
一、强化主体,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的组成形式,也是重要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重知识轻方法,重技术轻素质,重应试轻应用,缺乏创新。因此,教师要改变角色,通过导趣、导思、导学、导做,来达到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和会做的目的,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为学生创造超时空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引导他们走出教室,走向训练场、健身房、大自然和社会,联系实际,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一个家庭、社会、学校、课堂、个体互动的教学新格局。
二、围绕主体,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依据《教学大纲》,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通过师生的交谈,通过体育委员的传递,通过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归纳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体作用。教师要建立体育目标档案,个体发展档案,让所实施的教学目标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关注主体,满足学生需要
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来尽可能满足学生主体学习的需求。在目前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尚有一定的难度,但让学生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是完全可以的,学法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和谐的民主参与中,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行为和建议及时给予鼓励、肯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了个体的需求,发展了个体的特长,从而使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信任主体,让学生自主创造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得让学生去思维、去创造。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权威性的讲解和示范,不加疑问的模仿和吸收,应该离我们而去或者即将慢慢地消失。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使用电脑、电视、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来解决教师讲解、示范的难题。如在小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中,教师用简单的启发性语言说明,凭学生对篮球球性的感性认识,先让学生去练习、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练习完毕,发言总结技术动作要领或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各抒己见,即使有错误的观念也是可贵的。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正误技术动作比较从而得出正确技术动作要领,老师要进行建议性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以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老师的讲解、示范再继续练习去完善技术动作。以上例子不是讲解、示范与学生练习教学顺序简单的调换,而是观念的转变,让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思维,这一过程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善待主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其身体机能存在很大差异,学习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体育课上“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比较严重,对同一教材内容,好的很容易完成,差的难以完成,这样的体育课使半数人都失去了积极主动性,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是为自己设计的。分组的标准很多,有性别差异,有身体素质差异,有特殊项目所需的素质不同等等。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体现其主体作用,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个性发展、智力和能力、兴趣和爱好等个性因素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向动机向内向动机转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