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音乐的印象派风格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世纪的法国,欧洲艺术史上诞生了著名的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家们反对因循守旧,大胆突破以往艺术的样式和格局,追求对视觉现实中瞬间印象的表达,极具个性的在艺术作品中展现“光”与“色彩”的碰撞,揭示了大自然丰富灿烂的景象,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由印象主义所构建的光影交错的新世界。印象主义首先产生于绘画领域,随后进入音乐领域,60年代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首创了印象派音乐,被誉为二十世纪印象派音乐之父。
  本文以德彪西具有代表性的几首音乐作品为例,加入了一些我个人的想法,分析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形象,揭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具体表现。由于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印象派音乐运用各种音乐元素来表现自然界繁华绚丽的色彩,是光影色彩与瞬间统一的世界。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印象派音乐;德彪西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音乐领域出现的印象主义音乐,注重乐曲的色彩性表现,实现了音乐流派从浪漫主义风格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在历史长河里,被称为二十世纪“印象派音乐之父”的德彪西为此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传记作家韦拉斯曾说过:“德彪西是把20世纪的音乐与19世纪分开,这与贝多芬把19世纪音乐与18世纪分开的功绩一样伟大”。
  论文以德彪西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为例,分析音乐中具体的人物、景物形象表现,描绘具有绘画特色的视觉画面,展示了充满光影色彩的音乐世界,这有助于人们冲破以往对音乐表现现实事件的固有思维模式,引导更多人在艺术创作和演奏上突破、创新,充分调动艺术想象力,追求个人个性的发挥和审美领域的拓展。
  目前国内外对德彪西的音乐研究主要集中于乐曲的演奏方式、特点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等方面,从音乐表现的具体画面形象方面来研究的较少,基于此,本文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易于接受、理解,即使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能感悟到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广泛存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德彪西音乐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绘画水乳交融。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德彪西的音乐,就应该先对印象派绘画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姊妹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有助于进一步地研究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展示交叉学科的交融性特征。
  一、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一)印象派绘画
  (1)印象派绘画的起源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正处于世纪交汇的阶段。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的政治、道德,同时为艺术变革提供了机遇,绘画在艺术领域首先掀起了反传统的变革运动。
  法国一群小有声望的画家莫奈、毕加索、德加、雷诺阿等反对学院繁琐教学,贴近生活地去探索艺术世界,将创作目光转向奔腾不息的大海、澄澈的天空、千姿百态的云、自然界中变幻的光与色彩等大自然风光。他们聚集在咖啡馆或某个艺术家的家里,交换着艺术见解,在不受官方沙龙的支持下举办了自己的画展。此次画展,受到当时社会主流公众的激烈批评和嘲骂,其中受讥嘲最多的是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画作主要描绘阿弗尔港口的日出景象,充分表现了光和色带给画家充分的视觉冲击。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画作,日出在这里不仅刻画了某一次阿弗尔港口的客观事件,日出更是一场印象,印象在这里是一次神秘的“体觉经验”,在日出朦胧的光线中蕴含了人对曾经生存的追思。一些评论家将该类型的作品戏称为“印象派”,印象主义由此出现在欧洲艺术史的舞台之上,突破了古典传统,推动了以后艺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使西方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
  (2)印象派绘画的特征
  印象派绘画反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一改音乐家心系社会现状的创作理念,拒绝将社会问题作为创作的题材,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不同于传统绘画作品光滑细腻的笔触,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追求表现视觉真实的写实绘画,主张绘画应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接触,提倡走出画室,深入原野、街头写生,画家们认为世间的自然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力求用画笔表现出所看到的空间和时间,将目光定格于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瞬间印象,把对象画得相当松散和自由,努力表现绚丽的光感与色彩,主张在外光中个人刹那视觉一次性完成画作。整个画作充满了欢乐、明快的感官效果,像是将阳光倾泻到画布之上,呈现出一幅朦胧、绚丽、光与色交替的视觉与空间美的画作。
  (二)印象派绘画对印象派音乐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視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所以,在表现某一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超越它的范围而让人领会到另一感觉范围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通感。由视觉和听觉构成的“视听通感”在“艺术通感”中是最活跃的。
  印象主义音乐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印象派所表现的都是非真实的,是一刹那的印象,一种感觉,一种意境美,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此,所以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印象派绘画对印象派音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抛弃主题”,寻找瞬间印象
  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神话和宗教一直是作品永恒的主题,印象派绘画突破传统,不再表现传统创作中的“主题”,选择作画对象时非常随意,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和大自然的真实景象成为创作的源泉,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没有任何个人感情或寓意,追求刹那间的感官冲击感受,色彩鲜亮明艳,强调审美情趣。
  印象派的音乐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远离表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和讲述宗教、大义等博大主题的艺术,音乐中没有主人公、没有冲突,不注重描述现实的事件,而是选择用各种音乐元素来表达所见所闻事物一瞬间的感受,用音符来记录这种稍纵即逝的印象,用新的音乐观念取代了传统音乐的保守规则,强调创作的即兴性,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2)追求音乐中的“光线与色彩”
  印象派画家受到光学的启发,不再注重之前对对象形象、轮廓、线条的准确表现,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官放到了首位。他们注重光与色彩的关系,追求事物在阳光下的自然状态,并将这一状态直接呈现在画板上。他们不拘于某一特定时间作画,而是善于捕捉不同时间下光与色彩的不同变化,体现一种瞬间印象。
  印象派音乐由于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在乐曲中注重音色和音响的效果,不再强调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而是用各种音乐元素来表现事物带给人的印象或情绪,以此来展现音乐中的光影色彩,因此我们能够在印象派音乐中听到类似于印象派绘画的逼真画面。
  (3)自由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朦胧与梦幻的感觉
  印象画派不重视突显物体的细枝末节,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在作画时即兴洒脱的手法和态度,将眼中事物的瞬间印象随笔呈现在画作中,其绘画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朦朦胧胧、梦幻的感觉。
  印象派音乐中的线条多是短小的、零碎的、变化多样的,这有些像是印象派绘画中的点彩的画法,作曲家用它们来营造一种微妙的氛围和难以捉摸的印象,朦胧的色彩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没有重复、扩充、展开的曲调,没有完整的结构,节奏呈现出松散流动的状态,和声丰富多变。由于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的确适宜表现飘渺模糊的感官感受。
  二、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
  (一)德彪西印象派音乐风格
  法国作曲家克罗德·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19世纪末,德彪西经常参加印象派画家的聚会,“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向他展露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淡淡映衬的美丽,光影交错的对比,朦胧模糊的印象,以及色彩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他在这种朦胧梦幻中深深沉醉,开始热衷于从他们的绘画中寻找灵感,可以说是第一位把音乐变成画的作曲家,在其音乐中,没有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图景,而是跟随自己的心,尝试更好地捕捉一种印象和感觉,渲染一种若隐若现、神秘朦胧的氛围,暗示一种意境或心境,能够使人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具有浪漫色彩的图案,其音乐世界光影缭乱,充满想象的空间。
  (二)德彪西音乐作品分析及诠释
  (1)《牧神午后前奏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从马拉美的诗歌《牧神午后》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这也是他音乐生涯中首部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大意是讲:在一个烈日当空的夏日午后,希腊神话中一个半神半兽的牧神在森林里休息,他半睡半醒,脑子胡思乱想,恍惚中感觉自己进入了仙境,遇见了动人的仙女在跳舞,他欣喜地将她们拥入怀抱,正当因为亵渎神明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又昏昏沉沉进入了梦乡。
  整首乐曲共分为三个段落,充满了神秘、虚幻的气氛。
  首段,长笛独奏,音调柔和、速度平缓,展现出炎热的午后牧神在森林里休息似睡非睡的慵懒状态,传达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梦幻感。
  接着双簧管演奏,描绘牧神和仙女在一起的场景,曲调活泼热情,这时各种乐器如长笛、单簧管、圆号纷纷接引,像流淌的溪水,表现出牧神沉浸在一系列甜蜜的爱情幻想中。
  最后音乐又回到首段慵懒的情绪,甜蜜的爱情幻想恍恍惚惚,一切渐渐消失,牧神又沉入了睡梦之中,结束全曲。
  (2)《夜曲》
  德彪西三首《夜曲》的灵感分别来自诗人瑞格尼尔和画家惠勒斯的油画《夜曲》。音乐注重对大自然中光与色变幻的表现,勾勒出一组富有印象派风格的音乐风景画。
  第一首《云》,弦乐如丝,漫无目的飘荡在空气中,体现出云朵飘忽不定的特征。英国管乐断断续续地演奏出凄凉伤感的旋律,大片的云朵在阳光下千变万化,时隐时现,不知何去何从。音乐没有明确的和声目标,迷离朦胧、漂浮不定,就像天上的云朵时浓时淡、不停变换,令人难以捉摸。
  第二首《节日》类似诙谐曲。乐章开头,小提琴在强劲的重音伴和下奏出三连音,带来了节日的气氛。木管乐冲击着单簧管、英国管流畅的旋律,如同鬼魅一般越来越大声、逐渐逼近,像是狭窄的道路上熙攘的人群挤在一起,狂欢戏谑。此乐章极富特色,听众很容易置身于节日的氛围中,这是德彪西最活泼生动的音乐作品。
  第三首《海妖》,海妖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鱼及半人半鸟的女妖,她们用美妙的歌声吸引航海者,使他们葬身海底。
  竖琴奏出乐曲开端,展示了一副平静、波光粼粼的海景图画,然而在水纹细小的波动中,夹杂着一丝丝奇妙音响,这是德彪西特意加入的女声合唱,没有歌词,只有单纯的“啊”声,以此来表现“海妖”的诱人歌声;接着弦乐、管乐奏出震颤的音响,如同海浪翻滚,月光下静寂的大海出现了船只的残影,女声合唱音也愈发清晰,这是海妖用美妙的歌声召唤着海上航船的图景;一会儿歌声与大海的浪声此起彼伏,开始交融在一起,海妖将航船诱入了水底世界;结尾处音乐回归平静,人声渐渐消失,只留下一片寂静的大海和海妖模糊的身影。
  (3)《大海》
  交响组曲《大海》分成三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正午》、《海浪嬉戏》、《风与海的对话》,给听众带来了三幅活灵活现的可视的素描画面。这三幅素描分别描绘了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印象。同其他印象主义艺术家一样,德彪西希望他的音乐“仿佛从朦胧中出,又回到朦胧中去”,同真实客观地描摹大自然或现实生活相比,主观印象与心靈状态的传达才是艺术的真谛。
  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正午》,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用音符记录了大海从宁静的晨曦到光芒四射的正午时分的光色变幻,令人联想起印象派画家的系列组画,他们在不同时辰一次又一次地描绘不同光线下的教堂、睡莲、干草垛。不同的是,德彪西将这一幕幕转瞬即逝的印象连成一幅整体的、动态的风景画,使光色浓淡的变换更加微妙、更加生动。
  乐曲的序引部分由定音鼓极轻的滚奏开启,舒缓、低沉的音乐气氛烘托出黎明前大海的沉静与安详。接着,双簧管与英国管交替奏出一个双音的动机,像是“海妖的呼唤”。小号与英国管齐奏出引子主题,似乎是懒洋洋的大海对海妖的温柔回应。由木管乐开始并逐渐席卷整个乐队的上行乐句,将乐曲引入第一部分,仿佛冉冉升起的太阳将柔和的光辉洒向海面,大海上顿时波光闪闪、微波荡漾,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动人画面。长笛与双簧管吹奏出第一主题,曲调温暖舒展,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在它的下方,短小起伏的弦乐音型表现出海底暗流的翻滚跃动,清脆明亮的竖琴音色则是浪花上反射出的熠熠光点。继木管乐主奏的第一部分后,乐曲第二部分由弦乐中的大提琴开启,16把大提琴分为4个声部,合奏出威严深沉、气势磅礴的第二主题。之后,音乐的力度出现了一个由强突弱的转变,像是电影镜头突然改变焦距,大海澎湃汹涌的近景被朦胧虚幻的远景取代,海面上似乎还残留着最后一层雾霭。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进入尾声,小提琴、大提琴和英国管先后奏出一个异常优美的众赞歌式乐句。在光芒四射的打击乐的烘托下,强有力的乐队全奏将音乐推至辉煌的顶峰,这是辽阔的大海在正午烈日的照耀下所拥有的全部光辉。   第二乐章《海浪的嬉戏》,最初构思整部作品时,德彪西为三首交响素描拟定的标题是:《美丽的海,血腥的岛》、《海浪的嬉戏》、《大海在风中奔腾》,而乐曲最终脱稿时,只有第二乐章的标题被保留下来。德彪西曾说过:“音乐理应表现水的运动,表现由变幻无常的和风所激起的浪的游戏。”晶莹透明而又熠熠闪光、稍纵即逝而又无止无息,精灵般的浪花几乎具备了所有让作曲家迷恋的特质。它们像神奇的海妖一样呼唤他,吸引他,让他在五光十色的器乐调色板上再次创造出奇迹。
  乐曲极具谐谑曲的情趣和意境,但曲式结构相当自由随意,呈现出一幅幅音乐、画面的并置状态。在这里大海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情绪多变,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引奏由两声轻柔飘逸的长音开始,音尾衬托着三角铁闪亮而清脆的共鸣,像平静的海面上突然闪烁的亮光。低音弦乐持续下行的音型,描绘出海潮退却的刹那间海面上的平静。紧接着,小提琴声部齐奏出乐曲的第一主题,旋律在狭窄的音程中上下穿梭,其闯点缀着不规则的装饰音,我们仿佛听到阳光下嬉戏的浪花所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圆号与中提琴略带暗哑的音色,将音乐画面引向大海的深处,与翻腾跃动的海浪相比,这里的气氛显得静谧而安详。在三角铁清脆的鸣响中,英国管吹奏出温柔而舒展的第二主题,像是大海母亲的形象。在竖琴持续的拨奏中,各类乐器纷纷展示自己的魅力,乐队音响由弱渐强,配器色彩也由淡转浓。无休无止的海浪拍溅着浪花向高处推进,在嘹亮的号角声中,乐曲到达绚丽的高潮。木管乐再现欢快的第一主题,乐曲进入第三部分,这个颇具“再现”性质的段落,由于突然出现了二段圆舞曲风格的音乐而获得了新的展开。尾声中,嬉戏的精灵们似乎疲倦了,大海在闪闪的银光中恢复了平静。
  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德彪西之所以将最初构思的《大海在风中奔腾》的标题改为《风与海的对话》,顾名思义,是为了更加突显“风”与“海”、黑暗与光明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描绘大自然中两个最强大力量的对立、交锋和妥协,乐曲向世人展示了一幅颇具交响性、史诗性和戏剧性的宏伟画面。这里的音乐材料多处取自第一首乐曲,遥相呼应的音乐主题不仅实现了整部作品的统一,也更加强化了总标题中“海”的意念。
  引子中,一个阴森可怖的音乐动机由低音弦乐奏出,定音鼓敲击出不祥的震音。急迫的气氛一阵紧过一阵,木管乐在上方发出一声声哀鸣。第一首乐曲的第一主题以变体形式出现在小号声部,在阴沉气氛的烘托下,这一主题全然失去了阳光般的温暖,而以刺耳的呼声宣告着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步步紧逼、势不可挡的威慑力量,突然在定音鼓的一声重击后消失了。木管乐随即吹出“海妖”的呼唤主题,“仿佛来自远方的充满乡愁的呼喊”。这个主部主题在管乐和弦乐的不同调性上轮番传递,情绪变得越来越迫切。在它的下方,低音弦乐中的暴风雨动机依稀可闻,但已丧失了骇人心魄的力量。海妖的声声呼唤终于得到了回应。圆号吹奏出庄严的号角,像是迎接海神特莱顿的到来,各自展示出强大力量的“风”与“海”,终于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乐曲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段落。木管乐再次吹响了海妖的呼唤主题,亲切而柔和的音调使人立刻忘却了所有的不安。欣慰的情绪渐渐变得高涨起来,当弦乐第三次奏响呼唤主题时,音乐变得格外灿烂。尾声中,第一首乐曲的众赞歌主题在热烈的高潮中重现,将人类对大海的由衷赞美和敬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月光》
  钢琴曲《月光》是德彪西留学意大利期间游历意大利北部的贝加摩地区,随后受到魏尔伦诗作《明月之光》激发而创作的。乐曲以温柔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美丽图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贝加摩月色在作曲家心中留下的濃重一笔。
  乐曲的第一段,速度平缓,一组组上行的琶音好似短而小的笔触在画布上一点点铺叠、延伸,衬托着浮动着的主旋律,轻轻拨动、缓缓起伏。仿佛能看到月光似橙色而淡泊的液体,温柔地洒向溪面、笼罩古塔、照亮墙头和屋檐,落在树丫上,留下斑驳的黑影,一切如天国般宁和。这是一幅天地静寂、皓月升起的美丽夜景图画;
  中间段,开始分解和弦,琶音加快、踏板重叠,月光随着音响的混合开始荡漾颤动,好似一阵清风吹来,温柔地摇动着新绿的树枝,稀疏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与清风细细的交谈着什么。不同于第一段的宁静氛围,本段表现光影闪烁、月色摇曳的景象,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乐思,琶音变柔、踏板变浅,画面好像月亮已偏西,东方天际微微变白,夜色将去;
  最后一段尾声,曲调宁静、琶音优美,把月光下飘渺如梦的感觉表现的恰到好处,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5)其他
  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是其钢琴作品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神秘、虚幻、幽静的语言风格特征,呈现出一个奇妙的、瞬息万变的光影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帆》、《亚麻色头发少女》、《焰火》三首曲子。
  《帆》描绘了遥远迷蒙的海景,寂静的、悄无声息的海上隐隐约约可见的帆在见不到地平线的迷雾中行驶着,浪花飞溅,好似一幅可以触摸到的迷人的风景画面,又仿佛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光影闪烁,给人无限的神秘感;
  由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同名画作激发灵感而创作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作品细腻、甜美抒情、委婉动人,让人如同在梦境里看到一位少女,用拉斐尔画派风格勾勒出天真无暇的音乐形象。乐曲中优美的主旋律呈现出飘逸的色彩,就似漂亮的少女身影在林中时隐时现,脸上还露出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带有神秘气氛;
  《焰火》则完全舍弃了旋律、节奏和调性规则的束缚,听者能身临其境的感受盛大庆典焰火晚会的热闹氛围,眼前出现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似盛开的花朵,巨大的伞花,和众人狂欢嬉戏。
  德彪西前奏曲音乐不拘泥于写实,追求在室外捕捉阳光下千变万化的色彩,“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他脱离使他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另外组曲《版画集》的第二曲《格拉纳达之夜》是性感妖艳的西班牙哈巴涅拉舞曲,呈现出西班牙夜市狂欢、灯红酒绿的画面;第三曲“雨中花园”,德彪西充分运用各种音乐元素,打破常规传统,生动地地描述了“花园”中各种天气变幻的情景,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多云渐晴、清风拂面、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瞬息变化,刻画出颇具特色的法国田园景象和小孩活泼可爱的形象;钢琴曲《意向集:第1集》--《水中倒影》反映的是各种景物在水中幻化的影子,不时还有水面的波光粼粼和投石荡出的涟漪,听者能在音乐中感受到波纹的摇曳,眼前呈现出一幅水与光影扑朔迷离的动感画面;《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中,仿佛闻到夜色中飘荡的植物的味道、花的香气,听到晚风拂动树叶的丝丝声;《怪癖的拉文将军》以诙谐的节奏感,突强突弱的音量变化,描绘了一个情绪多变的怪咖将军。
  三、结语
  印象主义的发展使传统的西方艺术得到巨大转变,开启了走向现代西方艺术的大门,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现代音乐的奠基人,德彪西寻找到一个新的、充满了光影色彩的音乐领域,这个音乐领域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被人们重新定义。正如罗曼·罗兰对德彪西的描绘:“他是一位伟大的梦幻画家。德彪西的那些体现印象主义主张的音乐作品,对后来的欧洲音乐及欧洲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通过学习了解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相关资料,在本文中主要对其几首具体的音乐作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没有像大多研究德彪西的作者着重讲述演奏方法、特点和其音乐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而是努力挖掘其音乐中表现的景物、人物形象,描绘展现给听众的可视画面,揭示其具有健康、清新的大自然情怀的独特音乐风格。这样探讨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接受,让人们更深入地走进德彪西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从而领会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本文认识到了印象派绘画对德彪西作品的深刻影响,从而了解了交叉学科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帮助我们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拓展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姊妹艺术的风采,实现艺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雯.德彪西音乐的“印”“象”及在钢琴前奏曲中的体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 郭蕾蕾.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
  [3] 李怡.对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印象[D].西南大学,2009.
  [4] 钱永利.论德彪西的“乐中有画”——两种比较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5] 赵玲.“从朦胧中来,到朦胧中去”——从《牧神午后》看德彪西的艺术特征[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6] 沈璇.德彪西的音乐语言[J].音乐艺术,1980(01).
  [7] 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2011年4月第一版[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04).
  [8] 韦克斯贝格.西方音乐史[J].王嘉陵,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9] 吴明.飘逸、朦胧、清澈、雅致——浅谈德彪西钢琴音乐的演奏特征[J].平原大学学报,1999(04).
  [10] 武寧.德彪西隐隐约约的诗意和色彩[J].齐鲁艺苑,2004(04).
  [11] 杨舟,郑玉章.浅析德彪西《大海》组曲中的印象主义绘画元素[J].外国语文,2013.
  [12] 林丹.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义风格探究[J].艺术百家,2007(S2).
  [13] 沈璇.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14] 时江月.德彪西《钢琴前奏曲》教学难点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5).
  [15] 王润婷.钢琴演奏的艺术[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邓家星(1995—),女,四川蓬安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北欧风格因为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北欧风格的家居和家居色彩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北欧风格的家居设计,以及室内的装饰摆件成为当下的一种流行,迎合了各个人群的需求。本文对北欧家具中的色彩搭配以及装饰摆件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搭配,从而了解它在现代家居搭配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北欧风格;家居;色彩搭配  一、绪论  单身公寓主要是单身人士居住所有着的公寓。它具有空间较小的缺点,所以在
期刊
摘要:在文化产业领域迅速崛起的中国,学界对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日益深入。相较之下,“电视电影”则是被忽略的一块领域。在这段时间的发展变化中,电视电影的品质不断提升,创作和运营机制也日益成熟,并表现出区别于一般电视文艺节目的鲜明特色。因而,对“电视电影”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有助于指导这一独特文艺样式的未来发展,也有助于拓宽影视文化与产业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关键词:"电影化"创作;"电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商业插画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其表现的方式、方法上,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插画创作的过程,就是设计师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现实世界的双重探索和重塑。而这个重塑的过程和方法,也需要设计师自身不断的练习打磨,才能更加熟练自如的运用,做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商业插画;表现方法;联想  商业插画中,富于创造性的构想想要找出相应的表现形式较难,有些题材往往只有某一
期刊
摘要:中国元素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力,在国内外广告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在当下的广告设计中,有效运用中国元素可以提升广告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并且能够将之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展现出来。文章通过探讨中国元素在广告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表现方法和文化内涵,对不同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并对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元素;广告设计;应用策略  一、中国元素的文化内
期刊
摘要: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因此对莫高窟的研究十分有意义。三兔共耳图案是莫高窟藻井的经典图案,三兔共耳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阐述了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通过对三兔共耳藻井图案的研究,有利于形成对莫高窟各方面较为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藻井;三兔共耳;图案;莫高窟  一、“藻井”的定义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以水克火”之意。藻井又象征着
期刊
摘要:通过研究河北“雄安”文化艺术等,进行文创延展设计,雄安位于河北平原上地貌单一,以积水洼地与平原为主,陆地与水面相谐成趣,构成了“北方江南”的水乡景致。如何有效的开发雄安新区的文化物质历史资源并把它传承下去,对于雄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研究价值。本文通过从研究雄安文创的意义出发,并对雄安文创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美学的角度,通过雄安“文“”创“进行文创设计的美学分析,并进行文创开发的理论美学阐述。
期刊
摘要:湟中书院是清朝在西宁府创办的第三所书院式的教育机构,它的建立推动了西宁地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西宁当地整体教育水平的提提升,同时也为该地区其它同类型机构的出现直了带着示范作用。这些旧式教育机构有一部分在清末的教育改革中转型为新式的中学学堂,为教育近代化转型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西宁;湟中书院;教育  乾隆以后,清政府在今青海地区修建了许多的书院、社学和义学,湟中书院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立足电视电影的内部机制,以电视、电影的已有理论为参照,在当下的影视文化格局中,解析“电视电影”的个性空间。全文通过探究“电视电影”的概念界定,把握“电视电影”的本体特性,总结“电视电影"对电影的趋近性和“电视电影”作为电视节目的传媒性特征,探索电视电影类型化创作,并畅想电视电影的未来发展,旨在对电视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的身份进行确立,使得中国今后的“电视电影”的创作和运作更加规范
期刊
摘要:雷锋,自1963年被树立为典型后,“学雷锋”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宣传形式各式各样,其中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尤为突出。本文以1963-1966年《人民日报》上对雷锋的宣传报道为例,从报道话语的视角入手,对“学雷锋”运动宣传报道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学雷锋”运动宣传报道的主要影响,为“学雷锋”运动的宣传报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读,为新时代“学雷锋”运动开展的宣传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雷
期刊
摘要:人像照片的取景过程离不开瞬间产生的感觉。摄影者通常要在被摄人物的神情姿态等都达到最佳时再拍摄。另外,取景时要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相互之间要有一定的呼应。  关键词:人像;取景;构图  生活中,通过一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因此窗户就成了最简单的取景器。在摄影过程中,我们通过取景器对看到的场景进行取舍,把最精彩的部分纳入矩形框架中,以确定画面的范围和布局。  突出主体的取景方式有多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