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过程教育”来发挥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克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获得物理结果认知过程短暂和获得物理结果之后反思过程不足或缺失的情况,以“9.1 認识浮力”为例探索、反思。
初步的探究活动实践表明,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操作方法符合“过程教育”的精神实质,能落实全面、和谐的教学目标,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下简录其教学过程,并提供教后反思,分享给读者参考和研究,目的在于共享和提高。
一、教学过程简录
环节一:什么是浮力——经历定义浮力概念的过程
演示实验1:在水平桌面放一个圆柱体。
1、放在水平桌面的这个圆柱体受几个力的作用?2、圆柱体处于什么状态?3、所受到的力应满足什么条件?请画出圆柱体受力示意图。
演示实验2:把演示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把圆柱体挂在测力计上。
1、这种情况下,这个圆柱体又受几个力的作用?2、圆柱体处于什么状态?拉力的大小是多少?重力的大小又是多少呢?你是根据什么知道重力大小的呢?请画出圆柱体受力示意图。
演示实验3:让学生用薄竹片水平上向托起挂在测力计下的圆柱体。
1、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时课堂开始热闹)?
2、这种情况下,这个圆柱体又受几个力的作用?
3、圆柱体处于什么状态?
4、竹片上向托圆柱体的力是多大?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力的大小的?
演示实验4:(P85活动1)
引出浮力的定义(学生朗读):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F浮=F拉-F拉)
环节二:探究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明确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讨论P85活动3,教师加以引导并补充完善。
演示实验5:利用浮力原理演示器,让学生目睹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之差。(乒乓球里注入一定量的水,AB胶封口)
环节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完成活动3(P86-87)。(浓盐水由值日生提前配好)
环节四:参与尝试知识点应用的活动——独立、合作解答有关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合作研讨的基础上总结性讲解,指出用到了哪个结论,并板书让学生笔记:1、人潜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因为潜水时人在水中的体积比在水面游泳时的体积大。2、这些桥敦不受到水的浮力,因为桥敦的下表面深埋在河床底,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
环节五:参与回顾与思考的活动——独立、合作进行反思与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个重要的知识点?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三个知识点的?
3.在形成浮力概念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一种学习方法(类比)?你获得了哪些物理活动经验?
4.请同学们再次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请描述该演示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5.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3中,我们用了哪些实验器材?请描述实验过程和步骤,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的是哪两个重要现象?
二、教后反思
之所以这节课体现了“过程教育”,是因为这节课的以下几个特点符合“过程教育”的精神实质。
(一)全面的教學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全面的教学内容观,其教学内容包括:1)浮力的概念,生成概念过程中蕴含的类比法、演绎思想、图数结合思想等,以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方法;2)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验证实验;3)影响浮力的因素和生成结果过程中所用的控制变量法、探究活动步骤等;4)最后是用这三个知识点解决有关问题及解题过程中蕴含的解题策略、方法和技巧。
(二)自然的教学过程
形成浮力的概念,形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公式都是用演示实验,受力分析,类比、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的方式。这种方式符合物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学生累积物理活动的经验。
(三)关注认知过程“后半段”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既有认知过程“前半段”又有认知过程“后半段”,前半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物理结果,后半段的主要任务是用获得的物理结果解决有关问题。本节课的前半段:创设演示实验情景,用类比的方法生成浮力概念;讨论并演示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后半段就是前半段获得的三个知识点的应用,获得这三个知识点之后的反思,体会其中蕴含的物理活动经验。这样就克服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获得物理结果认知过程短暂和获得物理结果之后反思过程缺失的状况。
(四)先“放”后“收”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运用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先“放”后“收”策略。本节课既有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又有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总结性讲解,这体现了先“放”后“收”策略,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有效互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偏见和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有效互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有效互动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学生在互动阶段就有可能无话可说。本节课运用“三分钟停顿”、激活小组学习、营造情感体验的“氛围”、实施“积极的认知干预”等策略,对促进学生有效互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想法。
总之,“过程教育”能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初步的探究活动实践表明,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操作方法符合“过程教育”的精神实质,能落实全面、和谐的教学目标,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下简录其教学过程,并提供教后反思,分享给读者参考和研究,目的在于共享和提高。
一、教学过程简录
环节一:什么是浮力——经历定义浮力概念的过程
演示实验1:在水平桌面放一个圆柱体。
1、放在水平桌面的这个圆柱体受几个力的作用?2、圆柱体处于什么状态?3、所受到的力应满足什么条件?请画出圆柱体受力示意图。
演示实验2:把演示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把圆柱体挂在测力计上。
1、这种情况下,这个圆柱体又受几个力的作用?2、圆柱体处于什么状态?拉力的大小是多少?重力的大小又是多少呢?你是根据什么知道重力大小的呢?请画出圆柱体受力示意图。
演示实验3:让学生用薄竹片水平上向托起挂在测力计下的圆柱体。
1、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时课堂开始热闹)?
2、这种情况下,这个圆柱体又受几个力的作用?
3、圆柱体处于什么状态?
4、竹片上向托圆柱体的力是多大?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力的大小的?
演示实验4:(P85活动1)
引出浮力的定义(学生朗读):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F浮=F拉-F拉)
环节二:探究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明确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讨论P85活动3,教师加以引导并补充完善。
演示实验5:利用浮力原理演示器,让学生目睹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之差。(乒乓球里注入一定量的水,AB胶封口)
环节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完成活动3(P86-87)。(浓盐水由值日生提前配好)
环节四:参与尝试知识点应用的活动——独立、合作解答有关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合作研讨的基础上总结性讲解,指出用到了哪个结论,并板书让学生笔记:1、人潜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因为潜水时人在水中的体积比在水面游泳时的体积大。2、这些桥敦不受到水的浮力,因为桥敦的下表面深埋在河床底,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
环节五:参与回顾与思考的活动——独立、合作进行反思与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个重要的知识点?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三个知识点的?
3.在形成浮力概念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一种学习方法(类比)?你获得了哪些物理活动经验?
4.请同学们再次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请描述该演示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5.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3中,我们用了哪些实验器材?请描述实验过程和步骤,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的是哪两个重要现象?
二、教后反思
之所以这节课体现了“过程教育”,是因为这节课的以下几个特点符合“过程教育”的精神实质。
(一)全面的教學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全面的教学内容观,其教学内容包括:1)浮力的概念,生成概念过程中蕴含的类比法、演绎思想、图数结合思想等,以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方法;2)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验证实验;3)影响浮力的因素和生成结果过程中所用的控制变量法、探究活动步骤等;4)最后是用这三个知识点解决有关问题及解题过程中蕴含的解题策略、方法和技巧。
(二)自然的教学过程
形成浮力的概念,形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公式都是用演示实验,受力分析,类比、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的方式。这种方式符合物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学生累积物理活动的经验。
(三)关注认知过程“后半段”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既有认知过程“前半段”又有认知过程“后半段”,前半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物理结果,后半段的主要任务是用获得的物理结果解决有关问题。本节课的前半段:创设演示实验情景,用类比的方法生成浮力概念;讨论并演示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后半段就是前半段获得的三个知识点的应用,获得这三个知识点之后的反思,体会其中蕴含的物理活动经验。这样就克服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获得物理结果认知过程短暂和获得物理结果之后反思过程缺失的状况。
(四)先“放”后“收”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运用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先“放”后“收”策略。本节课既有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又有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总结性讲解,这体现了先“放”后“收”策略,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有效互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偏见和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有效互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有效互动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学生在互动阶段就有可能无话可说。本节课运用“三分钟停顿”、激活小组学习、营造情感体验的“氛围”、实施“积极的认知干预”等策略,对促进学生有效互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想法。
总之,“过程教育”能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