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问让思维走得更远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厚江老师认为:“语文素养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紧密相关。”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独立思考,拓展其思维和认识的广度、高度和深度”。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取得最大效益,主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思维活动的品质如何。传统课堂以师生问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它的好处,也有许多不足。比如形式单一、无明显的思维训练的层次感和渐进性,教师预设多、课堂生成少,缺乏生生之间的对话等。如何让课堂提问不止步于蜻蜓点水,而是依据逻辑向思维的深处迈进,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不满足于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果(答案),而是结合学生的浅层回答,教师提出更深层次、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期望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点燃思维火花,培养学生追究到底的思维习惯,从而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在实现“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语文素养。追问的形式是多样的,往往是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已得”的不满意,用“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呢”“有没有更准确的理解”这些话语来激励学生,在学生自以为无疑处设疑,从而有效 “诱导”学生向“未得”迈进。《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课堂由追问所形成的“问题串”能够把多重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童话《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当学生在初一课本上读到时,大都是一目十行,一翻而过,很少做出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分析。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简单易懂,没有需要思考的地方,整个故事不过就是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一个小孩揭穿假新装。学生评价说:皇帝很愚蠢,骗子很狡猾,大臣很狡诈,孩子很诚实。全班同学的观点和看法几乎是一致的。再让他们说点自己的阅读思考时,却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作为初一的学生,《皇帝的新装》理解到这样的程度够了吗?他们对文本的内涵理解是正确和深刻的吗?他们对童话这种题材了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课堂上只满足于问“讲了什么故事”“皇帝、大臣、骗子、孩子是怎样的人”而缺少必要的追问,学生的课堂收获算不得“新收获”,只能是“已有收获”,更谈不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了。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教师不断的追问,方能促动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一、通过追问,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课堂上当我问 “你如何评价去看新装的两位大臣”时,学生纷纷说:“很虚伪、狡诈,自己明明看不见新装却说谎。”我立刻追问一个问题:“文中4次用诚实去形容那两位大臣,是怎么回事?”一个学生说:“这里的诚实是用的反义,实则是不老实的意思。”一位同学立刻反驳:“不可能,皇帝不可能选不老实的大臣去的,而且作者不仅是用了诚实去形容他们,还用了善良、有理智、称职这些褒义词。”我又追问:“为什么原本老实的两位大臣突然集体撒谎呢?”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与文本细致对话,结果找到一个词语“没敢”,因为害怕被皇帝看成是‘愚昧或不称职’。我接着追问:“为什么害怕被皇帝看成是“愚昧或不称职”呢?学生的答案是:怕丢了官被撤职。怕名誉受损,怕没有了薪水等等。我又问:“文中最后的小孩是诚实敢讲真话的,但是这两位大臣以前不也是小孩吗?”学生顿时愣住了,过了一会说:“因为他们长大了。”我接着问:“为什么长大了就学会撒谎了呢?”学生总结:这件事情关乎两位大臣的切身利益,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说谎是不行的。我紧接着问原因。学生回答骗子的骗术十分高明,书上有句话“这件衣服的奇怪特性是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里的“不称职”和“愚蠢得不可救药”给两位大臣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要想摆脱这种压力和恐慌,只有撒谎,别无选择。我追问:“为什么别无选择?”学生说骗子抓住了普遍存在的人性的弱点,出了一条规定好唯一答案的题目。因为人在切身利益面前,会动摇,会屈服,会撒谎,哪怕原本是善良的、有理智的、称职的。文中皇帝游行时所有的“看客”(孩子除外)他们也在称赞裙子的美丽,他们也在撒谎,也是证明了人性弱点的普遍存在。学生分析到这里,我还是不满足,继续问:“写第一位大臣的时候,作者有一个词语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是哪个词?”学生细读,找到了“可怜”这个词。这几番追问,学生恍然大悟,读懂了安徒生这部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对纯真人性在世俗利益中被磨灭,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同情与哀叹。又通过文中敢讲真话的孩子来启发我们要保持孩子般无私无畏的心灵,勇于讲真话。这样的文本内涵挖掘远比批评大臣的虚伪、奸诈要准确和深刻得多,而这一切“新得”都要归功于基于文本的连续追问。
  二、通过追问,清晰了解童话的体裁特点
  在学生对文本内涵有了新认识之后,我又问:“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故事会发生吗?”学生说:“不可能。”我又问:“像大臣这样的人还存在吗?”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认为现实世界里“大臣”们还普遍存在,骗子的骗术也没有过时。人们掩藏真心说假话、造假的行为还很多。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讲解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是通过幻想和想象来反映生活的,童话所反映的故事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或发生过的,但它们却是对现实生活最大胆、最夸张、最浪漫的艺术概括。我又问:“课文哪一种方法写作方法运用的很成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童话常见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很快抓住了第一节的描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是运用了极度的夸张。我追问道:“这一节的夸张和古诗中‘白发三千丈’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童话中的夸张与古诗中的夸张的区别所在:童话中的夸张手法作用较多,既表现了皇帝骄奢淫逸的本性,也是下文骗子行骗的抓手,更是文章故事情节得以开展的引子。如果没有这部分的夸张,文章后面的情节很难延续,故事便无法开展。诗歌中的夸张作用比较单一。“白发三千丈”是夸大头发的长度来表现乡愁的深度。通过追问,学生能清晰地明了幻想和想象是童话的灵魂,能传递出生活中的真实,同时童话中的夸张作用是巨大的,童话的故事情节有时需要它来推动,童话的荒诞之美依据它得以展现。到这里不难看到,学生对童话体裁特征的清晰认识,仍然要归功于教者的课堂追问。
  三、通过追问,有效把握童话的结构特点
  为什么文中要写皇帝先后派两位大臣去看新装,然后又写到自己亲自出马,是否是多此一举?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进入文本,他们在寻找三次描写的同与不同时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相同之处:都是紧扣三个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他们基本相似的心灵活动过程。对第一个官员所花笔墨较多,描写更为细致丰富,表现他面对毫不存在的衣服时的震惊、怀疑、慌张、掩饰的复杂心态。正是这看似重复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层层进展,使行文疏密相间,紧凑又富于变化。学生的“所得”已经很全面了,但我还是不满足。我提示他们阅读下一篇童话《七颗钻石》,学生发现文中有多达7次的反复的内容。我又让他们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圣诞夜被冻死之前曾经划亮3根火柴,每划亮一根火柴,小女孩眼前就会展现一幅美好的画面,这也是3次反复。通过一次次追问,学生越来越理解和把握住了童话的结构特点:童话的情节结构往往通过“反复”来表达。童话中的 “反复”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对反复出现的人、事、物印象深刻),又是故事情节的呈现方式。没有了“反复”故事就不丰满、不细致生动了,也不能层层深入地传达故事的内涵。我们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分析人物性格的载体情节,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概括文本的思想意义。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老课文,如何上出新鲜感和深度感?通过追问所形成的“问题串”能挖掘童话这种体裁的结构特点、艺术表现等形式层面,同时通过追问又能深入到人文内涵,直达人性深处,实现对学生的“风雨润化”。
  无论文本是何种体裁,学生如果对文本阅读浅尝辄止,那么他们的“得”是肤浅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惟有教师有逻辑有梯度的追问,方能使学生的“得”走向深入、全面和准确。惟有在“问—答—追问—再答—再追问—再答”的激烈“交锋”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训练的量和质才能双丰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向多维度的对话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得以实现。
其他文献
[关键词::跨文化;水;翻译]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水文化研究是新兴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热点领域。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在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西方国家人民都曾把水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与水息息相关,人类认识水并改造水的过程,就是文明发展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关于水的文化发展史。中国的河流文化,西方的海洋文化
[摘 要:留白是国画中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强调虚实结合,巧妙利用留白,可以有效激发观者的想象,深刻领会作品内涵。在高职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合理利用留白技巧,可以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人生目标,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本文对管理中的留白技巧进行了深度探究,以期提升高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留白]  留白技巧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对于高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科学的思想之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延伸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探寻。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哲学意蕴]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体现辩证唯物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唯物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以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可见,没有生活味的语文是死的语文,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语文要走向生活,语文教师要将生活与语文紧密联系,这就要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对世界、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是任继禹先生,三年一以贯之,没有再换老师。他给了我太多的教益,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任老师个头不高,面容清瘦,鼻梁上常挂着一副近视镜,上下身总穿着一袭中山装。他性格开朗,办事痛快,走起路来常如急事在身,健步如飞。  任老师讲课和别人不同。别的老师多是搬着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写作特点,一项不漏地讲下去。他呢,另辟蹊径,总是紧扣文本
[摘 要:随着社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新教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综合类学科的重要性日渐显现,而高中地理作为高中综合学科中的科目,是教改之后3 3拔尖提分的重点,而进行高中地理授课的授课老师对学科的教学与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高中地理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应该如何去进行地理的学科教育,讨论了任课老师的授课策略,旨在为高中地理的任课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
细节是什么?细节是生活中的细小环节或情节。那么课堂细节是什么?课堂细节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富有教学价值的环节或情节,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词、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一次课堂思维训练等。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举足轻重。课堂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  无效的细节会造成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有效的细节。关注细节,反思过去我们习惯的一
[摘 要:在现代小学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展知识教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所以适时地将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如此一来,小学数学也必然要渗透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小学数学应当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一边学习数学知识
[摘 要:当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正在逐步模糊,促使新闻图片的传播本质发生了变化。新闻图片可增强新闻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帮助受众直观了解相关新闻事件。但新闻图片的病毒式传播与粗糙式传播及传受互换等特征越发突出,直接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因此,为改善当前传播生态环境,加强新闻图片互动传播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图片;互动传播;问题;优化
苏教版小语教材为了突破古诗的教学难点,机智地衍生出一种新型的课文形式——“文包诗”,即将一首古诗巧妙地融合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一直以来,设计此类课型的教学,我们都习惯于将教学重点、文本理解的重心落在古诗上,只为尽早觅得借文学诗的捷径。“文包诗”的形式,为古诗教学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在教学《母亲的恩情》过程中,我感受到:古诗虽是“文包诗”的教学重点,但它不是课文的全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