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强东的故事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年前我看到刘强东在人民大学的演讲,标题是“如何从500元做到1000 亿”。读完后想到了自己的大学创业经历,联想到我现在的创业公司。去年刚创业时在一个创业活动上我宣布了4年后的梦想:创立的公司估值5000万。
  刘强东的大学专业是文科,后来自学计算机。我的本科专业也是文科(硕士是Marketing),毕业后自学了计算机编程。
  刘强东大学期间的兼职挣钱的工作是抄信封、写程序、开饭店。他是班上第二富,另类的学生。我回想自己的大学,也不走常规路线:不是外语专业,却学了日语和英语,在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一时曾退学一段时间下海经商,后来多门课程不及格,被留级。
  为了弥补过失,我同时学两个年级的课程,完成了跳级。但我放弃跳级,选择休学一年去打工,希望在毕业之前获得足够的社会经历好让我做出毕业后的去向决定。期间我做了全校最大的炊具出租生意、开钟点旅馆(那是够早了,按现在的创业思路,那是很前卫的商业模式),还卖过油饼和袜子。虽然我没有刘强东挣的多,但我也以我自己的能力,挣来了大学期间的大部分费用。
  刘强东很自豪回忆,他曾经给某单位写的程序还在运行着。我大学毕业后为一家单位写的财务软件,到我离开后5年后还在使用。
  再后来,刘强东继续创业一骑绝尘,我毕业后开始了打工生涯。直到三年前开始创业,失败。怀揣借来的几百元来到上海,后来的情形就是我写的《2013,我的创业记忆片段》里的故事了。
  其实想想,不安分才是我的本分。我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创业。然后是现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厦门某咖啡厅,我在续写2014 年的故事。
  第一笔天使资金
  准备第二次创业时,我对融资没有任何经验。过去十年从来没有一次性向他人借过5 万以上的钱。创业改变了我,第一笔20 万资金属于债权融资,只能支撑半年多,我要在三个月内找到下一笔资金。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切偶然都是必然的),一个老同学介绍一个美籍华人给我认识。见面互相了解一些情况。我介绍了超级表格,他介绍说他做微软产品生意。后来很少联系。三个月后,突然收到他的微信信息:“你还需要融资吗?”然后聊了些情况,他表达了想投资的意向。我知道,这只是意向。
  后来的情况是,公司资金渐少,又想招聘2名创业伙伴。在上海尝试了招聘,始终没有招募到合适的人。一次聚会后,泰迪网(前两月刚获得红杉千万B 轮)创始人姚宗场开车送我和小凯回住处。路上我交流了在上海还是回北京的想法。他的一席话让我当场决定,回北京!
  那个时候,我需要资金扩充团队,而扩充团队又需要更多资金,陷入死循环。一直纠结到底是先弄到钱再招聘,还是先招聘再融资。后来顾不上了,没钱也要去北京去招聘!就在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早上醒来时收到那位美籍华人的微信,明确表达了投资的决定。转机就这样出现了!
  大约三周后,我的手机收到了资金到账的短信通知。沟通全在微信和几封邮件上,没有一个电话。接下去的两个月,我又收到了一个同学的个人投资,和上海苏河汇公司的投资,这是第三、四笔资金,天使轮融资结束。
  这样,2013年第一次创业失败时工资发不出,靠信用卡生活,到2014年融资一百多万(虽然远不如那些天使轮达数百万上千万的),我坚定了创业的路。
  在上海的日子
  在上海汇孵化器内,我们两人团队继续研发产品,一点点积累用户。刚去到那里时,我感觉其它项目都好棒,至少团队都比我们优秀。在这期间,我们逐渐跟兄弟团队熟悉起来,也看到各团队的起起落落。
  每日访问者在开始的好几个月一直在10个到20个之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开始上升:每天50人、100、200、800、1000、3000……见证自己的产品的成长,感觉太棒了。这不但是创业的希望,我觉得,也是人生的意义。
  到苏河汇三期项目Demo Day时,我们被选为唯一的代表项目,获得单独发言环节。我为这场演讲做了准备, “演出”成功。从刚到上海入驻时的战战兢兢,到成为名义上的第一名,我们花了半年时间。
  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我们选择了中关村创业大街Binggo咖啡作为入驻办公场地。之前还想过在北京通州找个两居室办公。有时一个错误的选择会决定成或败,后来证明我们选择对了,因为在这里能感受到中国当下最前沿的互联网创业热潮,吸收最新资讯,跟上时代步伐。
  我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教训之一是跟业界和互联网圈接触太少,没有把握时代的趋势。而这次创业一年内,接触了几百位创业者,十几个投资人,参加过十来场比赛和几十场创业沙龙,写了60篇博文,每周一篇微信文章。
  创业长跑
  创业,不牺牲身体,很难。我第一次创业尝尽了身体被折腾的苦。后来经过反复摸索,找到了解决办法。先是练瑜伽,跑步机,后来改成了长跑。注意,不是跑步,而是长跑;不是跑操场或小区10圈,而是50 圈;不是跑一圈公园,而是每次跑20-30 公里。我跑过了黄浦江、金沙江、钱塘江、上海外滩,从秦皇岛跑到北戴河。爬了10小时的云蒙山、徒步北京鹫峰、北京奥体公园、厦门环岛路……既有团队参加的,也一个人的长跑。
  长跑中,敞开思想,聆听双脚有节奏的声音。长跑,包含了一切创业的问题:计划、执行力、节奏感、困难、坚持、意志、欢乐、身体、思想。
  在Binggo咖啡,我认识了其老板及天使投资者秦君。她一个女生,居然是骨灰级的徒步者,北京万科董事长毛大庆的马拉松长跑经历也给我很大的震动。
  2015年的我们依然保持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做好产品用户体验,掌握好营销节奏,不要“烧钱”。虽然创业未来未知,但我知道,我终将实现愿望。有目标,有梦想,有意志。2015年元旦,我们在厦门度过,然后回京。
  2015,我们来了。
其他文献
2004年秋天,一颗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种子——于197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亚裔科技、商业精英社团组织AAMA来到了中国。  在美国发芽,在中国成长,亚杰商会从一开始就是混血基因。于是,从2004年亚杰商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林毅夫教授办公室成立开始,到2006年启动“摇篮计划”,再到今天,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创业新型孵化的开拓者,亚杰商会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在过去的11年里,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培育了
期刊
2015年11月8日,著名工笔画家、海淀区美协副主席郭文松在美都收藏举办了一场特别的个展——中关村创新人物肖像展,这次展览吸引到的不只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纪世瀛、姜鹏明、冯军、秦升益、徐井宏、苏菂、许泽玮等“村”里的创业家们也纷纷来到现场观摩并讲述了创业体会。  继11月8日美都收藏大观园首展之后,11月21日下午,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委、海淀区文联、中关村杂志社主办的“中关村创新人物肖像”
期刊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创建创新型国家,这就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以及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如果看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看他前五十年或者是前三十年他的教育是怎么发展的,然后你才能够看见它的现状或者是未来五十年和三十年经济和科技是怎么发展的。”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教育投资涨幅非常快。但是
期刊
编者按:2015年10月30日晚,“中关村企业家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走进北京交通大学。本次活动由中关村杂志社、中关村海淀园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北京交通大学承办。  本次活动的宣讲嘉宾是快乐妈咪创始人陶建辉先生,这位连续创业者曾创造了诸多颇具影响力的产品,如今他再次创业,致力于母婴产品,并将其做到极致。对于许多创业公司而言,能够拥有一个革命性产品就已经胜利
期刊
如今,炫耀性地展示“国际化”变成了一种时尚,这种怪现象需要正视和改变,这就需要更充分的文化自信。  最近,国际媒体用嘲讽的语调报道,中国有不少雇佣外国人充门面的怪现象。无论是一些地方或企业的活动,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主办方为凸显自己的“国际化”,刻意弄几个“老外”来显示自己的活动有了“国际范儿”,上了档次。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情况所呈现出的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很值得反思和探讨。  一般来说,这种情
期刊
企业家是最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创新活力的群体之一。所以,他们的良知和价值观,以及价值重塑、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引领,将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有人说,创业最需要的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软实力或者精神层面的价值重塑。  “170多年来,我们强烈反传统,这在人类文明史当中很少出现。”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表示,很多民族在发展历史当中都强调民族的特色,但是我们的文化,是强烈的反传统,同
期刊
2014年,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才,所有的投资基金、创业者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浪。李克强总理也就创业相关的投融资、吸引人才、股权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等领域做了重要讲话。在去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的观点,更是让本就火热的创业势头继续升温。可以说,2014年,是大多数创业者的“创业元年”!  在这一个创业备受关注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从各个角度对创业
期刊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一片竞放异彩、香溢全世界的烂漫国花。在这万花丛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朵虽已凋谢、但最先开放的迎春花!  中关村的春天是从陈春先开始的。  时间翻回到1979年的初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打开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大步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签订了多项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协议。其中,有一项是加强中美科学家的互访交流。彼时,陈春先和陈景润等10人刚刚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拔为正
期刊
2014 年,“创业”这个词的出镜频率变的异常高,也是“90后”这个群体被推到风口浪上的一年。三十年后,莫干山会议若干次的重提,仿佛将两个时代的青年人放在了同一个节点上。这一年,创业圈不缺好的项目,不缺明星,更不缺奇迹和神话。但今天,我只想说说我自己的2014年。  我叫金鑫,2010年从东北的一个小城市到天津上大学,2014年是我的毕业季,也是我走入社会的开学年。辗转于考研、工作、回家这些被多数
期刊
朋友给我发了这个活动链接,他说:“亭,你应该把你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我说,好吧,我来说,你来听!  说起创业,2015年已是第10个年头了!2005年,我上大一的下学期,创建了一个B2C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带着自己的小团队折腾的很热闹,但是不见订单啊,最后调查发现当时我们学校一个宿舍平均不到一台电脑,还有一座女生宿舍楼网线不通,便此作罢。  在做商务网站时,偶然的机会尝试了化妆品,于是一发而不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