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防治起着重要影响和作用。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等原因,自然植被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现象也日趋严重,沙漠化的进程加速。43%的地球表面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荒漠化危害的影响着110多个国家,每年全世界造成420亿美元的损失。中国是土壤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针对沙漠化的防治问题,我国早在3000年前,就对生态材料的回收利用,社会观念的协调,以及维持农业生态的平衡等问题上见解独特。孟克,管仲和《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是典型的生态防治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相当成熟的生态工程模式。近年来,通过在沙质土壤中的造林育草,也取得了一些成功。荒漠化防治工作任务艰巨,仍有许多困难要克服。
[关键词]土壤沙化 造林育草 荒漠化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S812.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4―0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沙土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尘天气屡屡侵袭至市区,尤其在每年春季,较强的沙尘暴侵袭多地,空气质量与生存环境都受到严峻挑战。尽管我国在治理土壤沙化问題上一直不懈努力,每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的面积数让人触目惊心。纵观中外经验,造林育草一直都是防沙固沙的重中之重。因为草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就像一张特殊的大地毯,既可捂住沙土、蓄涵水分又能净化空气、沃土肥田。可见加大造林育草力度、严治土壤沙化已经刻不容缓。
一、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现状
(一)国外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在草原沙化治理方面,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是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像美国的《水土保护法》、巴基斯坦强化保障机制以及以色列推行长远规划科学开发等等。下面以美国注重综合治理措施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在有相当数量的移民迁移到南部大草原,开垦草地。当地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导致了著名的黑色风暴。《水土保护法》就是当时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制定的。同一时间种植豆科植物,在植物周围的石头沙地生长,使得蒸发变缓,挖掘人工水槽收集水,稻草捆起来放置等,最终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了,通过实施“泰勒放牧法”,实现了各项计划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沙漠化现象。
(二)我国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土地沙化现象源于草原的破坏,止于植被的恢复。自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在13省区551个县(旗、市)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形势,步入了新阶段,90年代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经过50年建设,我国育草防沙工作已经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近年来国内造林育草出现不少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发扬的。
首先是甘肃省通过试行推广栅栏固沙技术治理土壤沙化。用塑料尼龙网铺设网格,种植梭梭植物固沙草,人工摊铺网和抗旱植物组合,形成一个大型人工沙障,固定牢固了移动沙丘。由于甘肃省有大量棉秆,于是民勤县充分利用棉花秆,做成篱笆防沙固沙,不仅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又促进了经济。
而陕西省榆林市通过造林育草结合明确生态补偿的措施治理土壤沙化,成效也相当显著。榆林市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对黄河的泥沙输入数量惊人。在榆林市的生态恶化问题上,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过度的资源开发都是根本性因素。由于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气候干燥、湿温交替且自然灾害频发。给治沙防沙造成了巨大困难。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施了多项措施严格治理,主要包括划分区域承包治理,坚持机制创新及推行“谁利用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办法等,目前已经成为率先实现沙漠化向农田园林化逆转的先进案例。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辽宁西北地区曾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沙化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230.15万公顷,大多分布在该地区。三十多年来,该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已由80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近1800万亩,仅彰武县被科尔沁沙地侵蚀的耕地就超过7万亩。通过三年的封沙造林治理,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为75%以上,比对照区(未围封补播区)植被覆盖率(20.8%)提高54个百分点;平均植被高度达100厘米,比对照区(34.2厘米)提高了192.4%;地上生物量干重为386.9公斤/亩,是对照区(80公斤/亩)的4.8倍;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3%,比对照区(1.51%)提高了14.6%;土壤入渗率为每分钟4.32毫米,比对照区(3.76)提高了14.9%;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每亩每年1867公斤下降到367公斤,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治理过程中,把围栏封育作为关键点。通过在项目区建立优质设施,实现全封闭保护。停止乱开乱垦,减少牲畜践踏草地,这些举措在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中起到的效果也不容小觑。另外适时牧草补种,优良牧草抗旱播种,可以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很多植被都可以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成果和经济效益。
二、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取得了一些卓为有效的成果,但从目前来看,防沙治沙工作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未建立健全的治沙防沙机构
在很多县、乡,治沙站境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管理问题,再加上技术推广体系薄弱以及基层的技术力量缺失,很难保证的防止土壤沙化的质量和效果,导致造林育林、防止土壤沙化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相关机制不够灵活,有效防沙治沙的社会力量不能充分调动
部分地区的税收、农业特产税仍很高,造林治沙仍然要缴纳土地占用费,缴纳水资源费,贷款贴息和短期贷款是很难的,沙质土地管理合约期不稳定,这些因素都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和投资控制群众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国草原生态治理的瓶颈
目前仍然存在“点上好转、面上恶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在牧区存在的诸如发展滞后、牧业成长缓慢、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在我国可利用天然草原中大约有90%不同程度出现了退化,其中中度和重度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接近一半。因此,防沙治沙、保护草原等各类工作形势严峻。
(四)缺少资金支持,不能提高治理工作进展速度
防沙治沙工程中多个环节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然而资金仍显囊中羞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有效的计划就此搁浅。有些工程尽管开展,也被局限在局部,取得的效果也有待提高。
总结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巩固的任务越来越重。大力植树造林,控制地表植被的减少率,保护现有的绿地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这些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改善非一朝一夕之事,保护植被的理念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模式仍需提高,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实施。要想进一步解决土壤沙化问题,推广造林育草,需要我们上至政府下至每一个公民都能培养保护植被、植草种树、防沙固沙的意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让干涸的荒漠土地焕发出青春的容颜,祖国山川更秀美。
参考文献
[1] 林斯超;试论三江平原合理的森林覆被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2] 赵承;保护天然林 重铸生命线[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从浦阳江淤沙情况看治山造林的紧迫性--《浙江林业科技》1980年01期
[4] 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的路径探索期刊论文;辽宁经济
[5] 胡培兴;中国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 《林业建设》,2009年
[关键词]土壤沙化 造林育草 荒漠化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S812.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4―0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沙土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尘天气屡屡侵袭至市区,尤其在每年春季,较强的沙尘暴侵袭多地,空气质量与生存环境都受到严峻挑战。尽管我国在治理土壤沙化问題上一直不懈努力,每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的面积数让人触目惊心。纵观中外经验,造林育草一直都是防沙固沙的重中之重。因为草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就像一张特殊的大地毯,既可捂住沙土、蓄涵水分又能净化空气、沃土肥田。可见加大造林育草力度、严治土壤沙化已经刻不容缓。
一、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现状
(一)国外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在草原沙化治理方面,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是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像美国的《水土保护法》、巴基斯坦强化保障机制以及以色列推行长远规划科学开发等等。下面以美国注重综合治理措施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在有相当数量的移民迁移到南部大草原,开垦草地。当地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导致了著名的黑色风暴。《水土保护法》就是当时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制定的。同一时间种植豆科植物,在植物周围的石头沙地生长,使得蒸发变缓,挖掘人工水槽收集水,稻草捆起来放置等,最终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了,通过实施“泰勒放牧法”,实现了各项计划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沙漠化现象。
(二)我国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土地沙化现象源于草原的破坏,止于植被的恢复。自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在13省区551个县(旗、市)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形势,步入了新阶段,90年代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经过50年建设,我国育草防沙工作已经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近年来国内造林育草出现不少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发扬的。
首先是甘肃省通过试行推广栅栏固沙技术治理土壤沙化。用塑料尼龙网铺设网格,种植梭梭植物固沙草,人工摊铺网和抗旱植物组合,形成一个大型人工沙障,固定牢固了移动沙丘。由于甘肃省有大量棉秆,于是民勤县充分利用棉花秆,做成篱笆防沙固沙,不仅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又促进了经济。
而陕西省榆林市通过造林育草结合明确生态补偿的措施治理土壤沙化,成效也相当显著。榆林市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对黄河的泥沙输入数量惊人。在榆林市的生态恶化问题上,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过度的资源开发都是根本性因素。由于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气候干燥、湿温交替且自然灾害频发。给治沙防沙造成了巨大困难。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施了多项措施严格治理,主要包括划分区域承包治理,坚持机制创新及推行“谁利用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办法等,目前已经成为率先实现沙漠化向农田园林化逆转的先进案例。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辽宁西北地区曾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沙化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230.15万公顷,大多分布在该地区。三十多年来,该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已由80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近1800万亩,仅彰武县被科尔沁沙地侵蚀的耕地就超过7万亩。通过三年的封沙造林治理,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为75%以上,比对照区(未围封补播区)植被覆盖率(20.8%)提高54个百分点;平均植被高度达100厘米,比对照区(34.2厘米)提高了192.4%;地上生物量干重为386.9公斤/亩,是对照区(80公斤/亩)的4.8倍;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3%,比对照区(1.51%)提高了14.6%;土壤入渗率为每分钟4.32毫米,比对照区(3.76)提高了14.9%;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每亩每年1867公斤下降到367公斤,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治理过程中,把围栏封育作为关键点。通过在项目区建立优质设施,实现全封闭保护。停止乱开乱垦,减少牲畜践踏草地,这些举措在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中起到的效果也不容小觑。另外适时牧草补种,优良牧草抗旱播种,可以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很多植被都可以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成果和经济效益。
二、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取得了一些卓为有效的成果,但从目前来看,防沙治沙工作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未建立健全的治沙防沙机构
在很多县、乡,治沙站境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管理问题,再加上技术推广体系薄弱以及基层的技术力量缺失,很难保证的防止土壤沙化的质量和效果,导致造林育林、防止土壤沙化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相关机制不够灵活,有效防沙治沙的社会力量不能充分调动
部分地区的税收、农业特产税仍很高,造林治沙仍然要缴纳土地占用费,缴纳水资源费,贷款贴息和短期贷款是很难的,沙质土地管理合约期不稳定,这些因素都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和投资控制群众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国草原生态治理的瓶颈
目前仍然存在“点上好转、面上恶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在牧区存在的诸如发展滞后、牧业成长缓慢、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在我国可利用天然草原中大约有90%不同程度出现了退化,其中中度和重度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接近一半。因此,防沙治沙、保护草原等各类工作形势严峻。
(四)缺少资金支持,不能提高治理工作进展速度
防沙治沙工程中多个环节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然而资金仍显囊中羞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有效的计划就此搁浅。有些工程尽管开展,也被局限在局部,取得的效果也有待提高。
总结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巩固的任务越来越重。大力植树造林,控制地表植被的减少率,保护现有的绿地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这些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改善非一朝一夕之事,保护植被的理念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模式仍需提高,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实施。要想进一步解决土壤沙化问题,推广造林育草,需要我们上至政府下至每一个公民都能培养保护植被、植草种树、防沙固沙的意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让干涸的荒漠土地焕发出青春的容颜,祖国山川更秀美。
参考文献
[1] 林斯超;试论三江平原合理的森林覆被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2] 赵承;保护天然林 重铸生命线[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从浦阳江淤沙情况看治山造林的紧迫性--《浙江林业科技》1980年01期
[4] 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的路径探索期刊论文;辽宁经济
[5] 胡培兴;中国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 《林业建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