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合唱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必须关注学生的多声部学习。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要做到关注起点,以兴趣为先,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意识;关注过程,以实践为本,加强学生的多声部综合练习;关注情感,以情感人,丰富学生的多声部情感體验。以此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合唱,享受合唱艺术的美妙。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声部教学;听觉意识;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获得和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综观当下的多声部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学生缺少声部意识、合作意识;合唱过程中音准、节奏难以把握;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用一声部教唱多声部歌曲……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达不到合唱教学应有的目标要求。
众所周知,学生合唱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仔细研读新版音乐教材,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低年级教材中,先是出现了大量多声部节奏素材,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多声部合唱曲目逐渐增多,篇幅逐渐增大。到了四、五年级,不同风格和不同国家的合唱曲目集中呈现。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引领,从低年级起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声部意识,积极做好和声概念的储备。到了中、高年级,则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乐于参加多声部音乐实践,以此让他们水到渠成地完成合唱,享受合唱艺术的美妙。鉴于此,笔者以本文为例,探讨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多声部教学,以期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参考。
一、关注起点,兴趣为先,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意识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首先要给学生逐步渗透多声部音乐的概念,培养其多声部音乐的听觉意识。一般来说,学生感受节奏要比感受音程容易些。因此,教师可先结合教材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的节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兴趣,而后逐步过渡到和声音程的听觉训练。
(一)诵读童谣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儿歌、童谣是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内容。这些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节奏韵律,让学生多接触这样的音乐内容有利于他们建立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如苏少版教材第一册《拉大锯》。[拉
(二)创编节奏声势
小学低年级歌曲比较生动有趣,结合歌曲的形象创编出节奏声势为歌曲伴唱,会让歌曲演唱起来更加丰富、有趣。如苏少版教材第三册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
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X、XX和X— 三种音符时值。教学第1个片段时,教师先让学生按X、XX节奏读童谣,再随节拍边读边拍手。在获得稳定的拍感体验后,教师请学生边读二声部ga、zi,边模仿拉大锯的动作,最后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合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节拍感是否稳定,如发现不稳定,要及时进行调整。在第2个片段的教学中,歌曲表演时配上小老鼠和小花猫的有节奏的叫声,会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学生也能很容易地从两个声部的不同音色、不同节奏中感受到声部的和谐。
(三)渗透简单和声
当学生对两声部的节奏有了比较稳定的体验之后,教师可以把单音旋律逐渐带入节奏,为歌曲伴唱,让学生尽早感受到和音的美妙。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角色扮演,因此教师可以在情境的角色区分中引入简单的和声,既满足了他们的喜好,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和声的内容。如在歌曲《爱唱什么歌》的教学中,这是一首五声宫调式歌曲,小青蛙唱出的旋律由1、2、3、5、6五个音组成。此时教师可以扮演青蛙妈妈的角色,将宫音“1”的模唱旋律加入到学生的演唱中,引导学生聆听与青蛙妈妈不一样的旋律。这一做法使得简单的单音旋律与歌曲形成了丰富和谐的音响,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不断聆听、模仿,尝试合作。最终,他们在愉悦的合作氛围中获得了初步的和声听觉体验。
二、关注过程,实践为本,加强学生的多声部综合练习
到了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对声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部和音准的敏感度以及演唱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创设多种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多声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多声部练习,以此获得丰富的多声部体验,有效提高自身的合唱素养。
(一)轮唱练习
轮唱是指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轮唱时声音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一般来说,简单、短小的歌曲比较适合轮唱,如苏少版教材第五册歌曲《音乐是好朋友》《白鸽》等。在学生刚接触轮唱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彩色方块来直观地展示几个声部,也可以结合歌曲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感受多个声部。如执教《美丽的黄昏》一课时,某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地演示了三个小朋友依次出发去欣赏黄昏美景的动画情境,学生由此感受到模仿演唱的乐趣。
(二)伴唱练习
伴唱也叫配唱,是指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入合适的旋律来配合主旋律演唱的一种演唱形式。伴唱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演唱之中明白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伴唱的声部要控制音量,而主唱的声部则要大胆表现,只有这样,当两个声部互相配合时,才能呈现出和谐的声音。
1.回声式伴唱
在苏少版教材第六册歌曲《夏夜》和第八册歌曲《恰利利恰利》中都出现了回声式伴唱,这一类伴唱可以从模仿入手,如《恰利利恰利》一课。
学习二声部时,笔者首先请学生做自己的回声“55 6”,当学生获得稳定的音高感和节奏感之后,再将旋律改为十六分音符节奏“5555 6”。 之后再指导学生用轻巧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最后在低声部的位置加上连音,用饱满、连贯的声音演唱。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感受到两声部间的配合,学唱起来不觉得枯燥。
2.固定音型伴唱
对于一些在和声上比较有规律的歌曲,教师还可以创编固定的音型来伴唱,使歌曲更有层次感。如学习加拿大民歌《银色的桦树林》时,教师提取了主和弦的6、1、3三个音,创编出固定音型6 3 | 1 6|, 一组学生演唱歌曲,一组学生用lu模唱6 3 | 1 6 |,由此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音乐的层次美、和谐美,片段如下。 三、关注情感,以情感人,丰富学生的多声部情感体验
匈牙利音乐家教育家柯达伊提出:“对于艺术的精髓并不在于演奏技术, 而在于心灵, 倘若心灵可以无阻碍地以真情流露, 将能够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由此可见,多声部合唱意识、合唱技能离不开合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表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多声部合唱教学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对声部的音准、节奏的掌握,还需进一步加强声部之间的融合性,指导学生用和谐、统一的音色富有情感地演唱,这样才能表现合唱艺术的和谐美。
(一)音色为基,丰富歌曲形象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思维,引导他们首先从听觉上感受多声部和声的美妙,启发他们想象并用不同的音色来塑造歌曲的声部形象。如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学唱高声部旋律,引导学生把这段音乐想象成是藏族人民在高声吟唱,赞美自己家乡的场景,因此要用连绵、饱满的气息演唱。唱低声部旋律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这段旋律想象成藏族小伙儿轻快的舞步,因此要用跳跃的声音来演唱。当两个声部进行合唱时,教師引导学生将其想象成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用美好的声音演绎幸福生活的生动画面。这样的教学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歌唱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二)情感渲染,领悟歌曲内涵
对于一些复调性较强的歌曲来说,它的第二声部往往是比较独立、完整的旋律,在情绪上能够更好地衬托、渲染歌曲的意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先行感受低声部旋律的学习。如歌曲《送别》表达了一种离别的哀伤之情,低声部旋律较多,出现的4到3和7到1的半音阶更增添了离别时惆怅的情绪。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情愫融入到发声练习中,以此渲染歌唱氛围。
在该歌唱片段中,学生首先跟着琴声用WU模唱低声部旋律,掌握正确的发声状态,这一做法使他们在熟悉了歌曲低声部旋律的同时初步感受到歌曲的情感氛围;接着学生聆听完整的歌曲,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熟悉的三、四乐句(低声部),再次跟钢琴复习低声部旋律;最后师生进行合作,教师在3、4乐句中加入高声部旋律,让学生感受二声部合唱的效果,并尝试用合唱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在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浓浓的情思融入其中,学生的歌唱也达到了情真意切的效果。
在多声部音乐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唱出美妙的和声效果,音乐教师应不断实践,从关注多声部学习的起点,到循序渐进地实践,再持之以恒地反思。唯有这样,才能将合唱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最终结出合唱的累累硕果。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226600)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声部教学;听觉意识;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获得和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综观当下的多声部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学生缺少声部意识、合作意识;合唱过程中音准、节奏难以把握;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用一声部教唱多声部歌曲……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达不到合唱教学应有的目标要求。
众所周知,学生合唱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仔细研读新版音乐教材,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低年级教材中,先是出现了大量多声部节奏素材,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多声部合唱曲目逐渐增多,篇幅逐渐增大。到了四、五年级,不同风格和不同国家的合唱曲目集中呈现。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引领,从低年级起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声部意识,积极做好和声概念的储备。到了中、高年级,则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乐于参加多声部音乐实践,以此让他们水到渠成地完成合唱,享受合唱艺术的美妙。鉴于此,笔者以本文为例,探讨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多声部教学,以期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参考。
一、关注起点,兴趣为先,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意识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首先要给学生逐步渗透多声部音乐的概念,培养其多声部音乐的听觉意识。一般来说,学生感受节奏要比感受音程容易些。因此,教师可先结合教材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的节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兴趣,而后逐步过渡到和声音程的听觉训练。
(一)诵读童谣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儿歌、童谣是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内容。这些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节奏韵律,让学生多接触这样的音乐内容有利于他们建立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如苏少版教材第一册《拉大锯》。[拉
(二)创编节奏声势
小学低年级歌曲比较生动有趣,结合歌曲的形象创编出节奏声势为歌曲伴唱,会让歌曲演唱起来更加丰富、有趣。如苏少版教材第三册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
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X、XX和X— 三种音符时值。教学第1个片段时,教师先让学生按X、XX节奏读童谣,再随节拍边读边拍手。在获得稳定的拍感体验后,教师请学生边读二声部ga、zi,边模仿拉大锯的动作,最后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合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节拍感是否稳定,如发现不稳定,要及时进行调整。在第2个片段的教学中,歌曲表演时配上小老鼠和小花猫的有节奏的叫声,会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学生也能很容易地从两个声部的不同音色、不同节奏中感受到声部的和谐。
(三)渗透简单和声
当学生对两声部的节奏有了比较稳定的体验之后,教师可以把单音旋律逐渐带入节奏,为歌曲伴唱,让学生尽早感受到和音的美妙。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角色扮演,因此教师可以在情境的角色区分中引入简单的和声,既满足了他们的喜好,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和声的内容。如在歌曲《爱唱什么歌》的教学中,这是一首五声宫调式歌曲,小青蛙唱出的旋律由1、2、3、5、6五个音组成。此时教师可以扮演青蛙妈妈的角色,将宫音“1”的模唱旋律加入到学生的演唱中,引导学生聆听与青蛙妈妈不一样的旋律。这一做法使得简单的单音旋律与歌曲形成了丰富和谐的音响,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不断聆听、模仿,尝试合作。最终,他们在愉悦的合作氛围中获得了初步的和声听觉体验。
二、关注过程,实践为本,加强学生的多声部综合练习
到了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对声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部和音准的敏感度以及演唱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创设多种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多声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多声部练习,以此获得丰富的多声部体验,有效提高自身的合唱素养。
(一)轮唱练习
轮唱是指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轮唱时声音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一般来说,简单、短小的歌曲比较适合轮唱,如苏少版教材第五册歌曲《音乐是好朋友》《白鸽》等。在学生刚接触轮唱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彩色方块来直观地展示几个声部,也可以结合歌曲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感受多个声部。如执教《美丽的黄昏》一课时,某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地演示了三个小朋友依次出发去欣赏黄昏美景的动画情境,学生由此感受到模仿演唱的乐趣。
(二)伴唱练习
伴唱也叫配唱,是指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入合适的旋律来配合主旋律演唱的一种演唱形式。伴唱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演唱之中明白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伴唱的声部要控制音量,而主唱的声部则要大胆表现,只有这样,当两个声部互相配合时,才能呈现出和谐的声音。
1.回声式伴唱
在苏少版教材第六册歌曲《夏夜》和第八册歌曲《恰利利恰利》中都出现了回声式伴唱,这一类伴唱可以从模仿入手,如《恰利利恰利》一课。
学习二声部时,笔者首先请学生做自己的回声“55 6”,当学生获得稳定的音高感和节奏感之后,再将旋律改为十六分音符节奏“5555 6”。 之后再指导学生用轻巧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最后在低声部的位置加上连音,用饱满、连贯的声音演唱。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感受到两声部间的配合,学唱起来不觉得枯燥。
2.固定音型伴唱
对于一些在和声上比较有规律的歌曲,教师还可以创编固定的音型来伴唱,使歌曲更有层次感。如学习加拿大民歌《银色的桦树林》时,教师提取了主和弦的6、1、3三个音,创编出固定音型6 3 | 1 6|, 一组学生演唱歌曲,一组学生用lu模唱6 3 | 1 6 |,由此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音乐的层次美、和谐美,片段如下。 三、关注情感,以情感人,丰富学生的多声部情感体验
匈牙利音乐家教育家柯达伊提出:“对于艺术的精髓并不在于演奏技术, 而在于心灵, 倘若心灵可以无阻碍地以真情流露, 将能够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由此可见,多声部合唱意识、合唱技能离不开合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表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多声部合唱教学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对声部的音准、节奏的掌握,还需进一步加强声部之间的融合性,指导学生用和谐、统一的音色富有情感地演唱,这样才能表现合唱艺术的和谐美。
(一)音色为基,丰富歌曲形象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思维,引导他们首先从听觉上感受多声部和声的美妙,启发他们想象并用不同的音色来塑造歌曲的声部形象。如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学唱高声部旋律,引导学生把这段音乐想象成是藏族人民在高声吟唱,赞美自己家乡的场景,因此要用连绵、饱满的气息演唱。唱低声部旋律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这段旋律想象成藏族小伙儿轻快的舞步,因此要用跳跃的声音来演唱。当两个声部进行合唱时,教師引导学生将其想象成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用美好的声音演绎幸福生活的生动画面。这样的教学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歌唱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二)情感渲染,领悟歌曲内涵
对于一些复调性较强的歌曲来说,它的第二声部往往是比较独立、完整的旋律,在情绪上能够更好地衬托、渲染歌曲的意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先行感受低声部旋律的学习。如歌曲《送别》表达了一种离别的哀伤之情,低声部旋律较多,出现的4到3和7到1的半音阶更增添了离别时惆怅的情绪。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情愫融入到发声练习中,以此渲染歌唱氛围。
在该歌唱片段中,学生首先跟着琴声用WU模唱低声部旋律,掌握正确的发声状态,这一做法使他们在熟悉了歌曲低声部旋律的同时初步感受到歌曲的情感氛围;接着学生聆听完整的歌曲,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熟悉的三、四乐句(低声部),再次跟钢琴复习低声部旋律;最后师生进行合作,教师在3、4乐句中加入高声部旋律,让学生感受二声部合唱的效果,并尝试用合唱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在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浓浓的情思融入其中,学生的歌唱也达到了情真意切的效果。
在多声部音乐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唱出美妙的和声效果,音乐教师应不断实践,从关注多声部学习的起点,到循序渐进地实践,再持之以恒地反思。唯有这样,才能将合唱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最终结出合唱的累累硕果。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