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索取 只求认可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十月底已是深秋,气温虽然有些低,但天气晴好,路两旁的银杏叶子泛着金黄色。在这样景色怡人的季节,我们驱车去拜访208所老职工林茂祥高级工程师,林高工已是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谈起他的工作经历滔滔不绝。今年正值208所成立60周年,我们的采访就从60周年这个话题开始了。
  记者:林高工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208所的老职工了,见证了208所60年来的发展、变迁。我们想知道您当初是因何选择学自动武器这个专业的?
  林茂祥:我于1956年毕业于辽宁营口高中,我们那届有4个毕业班,共220人。我毕业那年,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委员会的一位老师到我们学校招生,从220人中选拔15人,准备直接招到北京工业学院,我是其中之一。虽然我们15人也参加了高考,但高考分数的决定性已不太重要。被特招到北京工业学院后,学校给我们分配了专业,我学的是一系二专业,也就是自动武器专业。当时的军工院校应该都是这样安排,专业由学校指定,自己无权选择,那个年代都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
1962年12月授衔后的林茂祥,年轻帅气1962年12月授衔后的林茂祥,年轻帅气

  现在想来,其实我学这个专业有点命运安排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小时候爱玩火枪,小伙伴一起打个鸟啊什么的。学习自动武器专业后,感觉儿时的兴趣又被激发出来。工作后,我时常想,设计的产品与小时候玩的枪有些相似,比如我设计的霰弹枪、麻醉枪等,应该说,儿时的经历对我的设计还有些帮助。
  记者:您第一次接触的是什么项目?
  林茂祥:在北京工业学院学习快结束时,我们于1960年10月份被派往云南356厂(今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毕业实习设计,当时带队的是朵英贤老师。毕业实习设计的课题代号是608,也就是后来的67式轻重两用机枪。这个课题是当时专门负责制订计划的军械部第八专业组于1958年确定的。
  这个项目的设计及加工都以356厂为主,我们实习生主要配合参与设计,负责供弹机构的研制。我们针对67式轻重两用机枪提出了一次进弹方案,我们知道,与67式轻重两用机枪发射同一种弹(7.62×54mm R弹,弹壳带有凸缘)的53式重机枪,其供弹机构采用二次进弹方式,即向膛内供弹时,须先将枪弹从闭式弹链中抽出,然后再推进弹膛,步骤越多,越容易出现故障,这是常识。相比较而言,一次进弹机构就简单多了,自动机复进过程中就将枪弹从开式弹链中直推入膛。
BBQ-901麻醉槍于1987年在工厂试验,林茂祥高工正在指挥射击
BBQ-901麻醉枪系统。左侧为3支麻醉针管(其中左侧军绿色针管内装速效麻醉剂,中间黑色针管内装普通麻醉剂,右侧白色针管作训练用),中间3个为动力室,最右侧为急救针

  我们毕业实习期间,总后军械部轻武器研究所(后来的208所)有几名同志跟我们一起在厂里参与设计,在合作中,他们对我们几个人的印象比较深刻,比较认可我们的工作能力,所以我们毕业后就被分配至军械部轻武器研究所。我一直在208所工作,直至退休。
  来到军械部轻武器研究所后我被分配在机枪研究室,第一年属入职实习阶段。实习期还未结束,我和另一名同志又被派到356厂,继续参加67式轻重两用机枪项目。
  记者:在67式轻重两用机枪之后,您参与了53式重机枪轻型枪架的设计,以及12.7mm高射机枪的射击精度研究,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林茂祥:53式重机枪采用轮式枪架,比较笨重,转移阵地、携行都不方便。后来后勤工程学院的一位设计师设计了轻型三脚架,我帮着审查校对图纸。1962年在云南部队做试验我也参加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枪架没有定型。
  1963年,所里提出一个课题,研究如何提高12.7mm机枪的精度,我参与了这个课题。我设计的方案是枪身在枪架上可调整重心(共有3个重心),能够快速调整。在国家靶场做试验时,我亲自参加,试验结果证明:武器重心对射击精度有一定的影响。
  因工作比较突出,1963年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一同分配到军械部轻武器研究所的7名同志中,我是惟一一个获此荣誉的人。
BBQ-901麻醉枪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林茂祥高工曾获得5项发明专利,这是其中一种发明的专利证书
林茂祥高工获得的各种证书及荣誉

  1964年,针对12.7mm高射机枪的精度问题,我们又在阳坊靶场作了大量研究试验,打了3000多发弹,我的耳朵就是在那时出现问题,也算是一种职业病吧。
  记者:听说您当年给聂荣臻元帅写过一封信,反映研究所当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由于这封信给208所的发展带来转折。是什么促使您给聂帅写信的?
  林茂祥:1965~5~6月份,军械部轻武器研究所划归五机部,更名为五机部九所,我们集体转业到地方,单位地址也由城里迁到南口镇马坊村。当时的南口比较偏僻,又是风口,一遇到刮风就是漫天风沙,民众说南口有三宝——“风沙、石头和山枣”,自然条件非常艰苦。职工宿舍比较拥挤,都是上下铺,一个房间住20多人。连像样的办公场所也没有,更不要说试验设施了。一些有门路的同志纷纷自寻出路,研究所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00多人减少至40多人。
  划归地方后,编制还未落实,与部队的联系又中断,课题也没有着落。再加上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所也受到波及,造成人心动荡。研究所真到了奄奄一息的关头。
  为了解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大家纷纷给上级部门写信反映情况,有写给毛主席的,还有写给其他人的,我考虑再三,决定给聂荣臻元帅写一封信。因为聂帅是军委副主席,同时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也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奠基人。我认为给他反映情况应该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因为当时已取消军衔,那时候正值反“四旧”,所以对于怎么称呼聂帅我斟酌再三,最后称呼聂帅为“军委副主席聂同志”,这个称呼现在来看有些好笑,但符合当时的表达习惯。在信中,我向聂帅反映了当时研究所编制、领导关系、住所、科研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对研究所未来如何发展的担忧。信是1966年8月29日寄出的,令我和所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去22天,聂帅就于9月20日亲自做了批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于9月24日给五机部回信,转达聂副主席的批示。聂帅批示中说“轻武器的研制队伍和科研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随着聂帅批示精神的逐步落实,208所开始回归正轨,国家的政策、行业的支持也开始到位,研究所开始兴建办公场所、职工宿舍,采购相关设备,并从行业内工厂调集专业人员充实人才队伍。聂帅的批示为研究所发展带来了春天,很难想像,如果当时没有聂帅的批示,研究所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208所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取得那么多成就,仅是靠这封信吗?当然不是,这些成就离不开各级领导支持,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职工的努力工作。这封信只是在关键时刻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记者:据说您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设计了一支大口径枪,是这样吗?
SAS12霰弹枪是国内第一支弹匣式供弹的霰弹枪

  林茂祥:1967~1968年,兵工行业的体制在变化,研究所的名称变更为1106所,归属第11研究院。1968年,第11研究院和部队单位共同提出了“871项目”,为越南研制对付直升机的武器。当时,其他单位提出用火箭打直升机,我们提出用步枪对付直升机。为什么用步枪可以呢?因为我们研究所当时研制了一种10.5mm口径的弹,虽然这种弹没有定型,但我考虑它比12.7mm口径弹的后坐力要小,步兵可以抵肩射击。为此,研究所专门成立871课题组,我任组长。我们拿到课题时已是8月中旬,第11研究院领导问我能不能在国庆节完成,为1968年国庆献礼,我说可以。为什么这么快能設计出来呢?因为弹已经确定了,采用10.5mm口径弹。另外,这种弹研制时设计了弹道枪,弹道枪的主要结构就是枪管,相当于弹和枪管已经有了,其他结构比较好设计。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课题组不分昼夜进行研制,设计出枪管后,请工厂加工。当时全国对援助越南比较重视,工厂的工人师傅也是加班加点,终于在9月底加工出了样枪。正常情况下,1个多月时间不可能搞出一支样枪,但那时的人有一种精神,为了完成工作,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由于10.5mm弹没有最终定型,为了口径统一,上级机关要求我们把这支枪改为12.7mm口径。我们按要求将样枪改为12.7mm口径,在外形上也做了相应的改进,共生产了10支样枪,于1969年5月到国家靶场进行试验。由于12.7mm弹与10.5mm弹能量有一定的差别,导致样枪开闩比较困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课题没有进一步研制,就停下来了。
  记者:您主持研制的BBO-901型麻醉枪系统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时为什么要研制这种麻醉枪?
奥运冠军张山在北方国际射击场手持SAS12霰弹枪射击表演

  林茂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摸清越军的战场情况,需要抓捕俘虏。因此,有关部门提出研制一种“捕俘”武器,要求30m距离处使用,短时间内使目标失能制动,便于抓捕。当时问我能不能设计出这样一支武器,我说可以运用微声技术。为什么我那么肯定呢?因为我除了对自动武器了解外,对特种武器及弹药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SAS12霰弹枪是国内第一支弹匣供弹的霰弹枪,其弹匣供弹机构获得发明专利。同时,这支枪于1994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者:《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辞典·轻武器》这本书是我们编辑的案头工具书之一,对我们审稿工作非常有用。当时为什么要提出编撰这本书?您负责哪些工作?
  林茂祥: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代初这40年来,我国兵器工业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当时在科研、教学及生产中,还没有一套成系统的书籍对兵工行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对术语进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兵器系统有关部门就提出编写《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辞典》工具书,这套书有多个分册,包括轻武器、火工品、火箭与导弹、弹道学、火力控制等。我参与的是《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辞典·轻武器》的审校工作。这套工具书出版后,供不应求,后来又进行了加印。书中的内容满满都是“干货”,非常实用。有了這套书,从事科研、教学及生产的人员不必再查其他的资料,非常方便。
采访结束时,林茂祥高工赋诗一首

  记者:作为轻武器专业的专家,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年轻的轻武器人?
  林茂祥:现在回想我为之奋斗一生的轻武器事业,我从未把取得的成绩看得太重,这就是我的一份工作,我就应该这样做。工作中,我的座右铭就是“不求索取,只求认可”,我想,这就是我们那代人的心声吧。
  至于分享给年轻人的经验,我认为,从事一项工作,不能只单单关注你所研究的领域,相关领域的知识也要了解、研究。比如我们设计的麻醉枪,不但有枪,还有弹、火工品等方面的内容。当时有人提出麻醉弹由弹药研究室设计,我不同意,就是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把握,我能设计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确实设计出来了,并且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还要关注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将这些东西应用在自己的研究中,就能少走一些弯路。比如我们在设计麻醉针管时,它的尾翼就借鉴新西兰麻醉弹的塑料尾翼的形式。如果当时我未关注这个技术,就得在寻找尾翼材料方面多费周折。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编辑/魏开功

后记


  采访结束之际,林高工回忆起他在208所的工作历程,深情地赋诗一首:“参加工作六十年,犹如弹指一挥间。曾几何时一军官,已是老翁度残年。”是的,人都会老去,但林高工这一代老兵工人所设计的经典产品、对我国兵工事业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其他文献
“五元五步”健康课堂中的“五元”既指智力元、思维元、能力元、情感元、价值元五个学习元的协调发展,也指问题创设情境、讨论激活思维、举例引导应用、训练生成能力、规范养成品质五个单元的相辅相生。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教学为例,谈谈五个学习单元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问题创设情境  一节课能否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五元五步”教学模式中,问题既可以是主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发掘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鄂教版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写了“神舟五号”升天、2008年奥运会成功申办以及魅力无穷的中国汉字。这组课文内涵丰富,每篇文章都有很大的发掘空间,非常适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笔者结合这个单元的教学,谈谈如何发掘教材中现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  一、活用课后练习题  课后练习题除了
M17S308卡賓枪是K
英国国际防务展(Defence Sys-tem Equipment lnternational,DSEi)是每逢奇数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大型防务展,2007年底举行的为第五届,本届展会会导播设在交通便利的伦敦东南部新开发的泰晤士河港湾地区。  DSEi防务展的前身是针对英军的军火供应商召开的较为封闭的展示会。但是,英国人“永远的竞争对手”——法国人所举行的萨托利防务展却对法军军火供货商以外的厂家也广
摘要:为克服温室种植的连作障碍问题,以黄瓜为研究对象,用泥炭、有机肥和沸石配制盆栽基质,探讨基质对温室黄瓜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质育苗的成苗率比土壤育苗高3.3%,秧苗质量稍优于土壤育苗;在生长发育和单株产量方面,基质盆栽和土壤栽培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基质;黄瓜;对比试验;盆栽;产量  中图分类号:S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9-0006-03
一、总体结构的变化  修订教材共10个单元,与实验教材相比增加了1个单元,综合与实践活动由2个减至1个。整体主要变化:  1.实验教材《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移至五(上),第七单元《统计》中的折线统计图移至五(下),《位置与方向》移至六(上)。  2.实验教材五(上)《观察物体(二)》移至本册第二单元,六(上)《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作为本册第九单元。  3.实验教材五(下)《图形的变换》中的轴对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从微观层面讲,教育生态包括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还包括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红安思源实验学校以此为基础,创建出以“四三三四”为载体的
从农家子弟到咸宁市乃至湖北省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付步雄的励志价值藏于微处。  爱思考、爱写、爱阅读……这几乎是每位名师的标签,不过,在这样抽象且司空见惯的词藻背景下,每个人的演绎又各不相同。  付步雄的成长,偶然中带有必然,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这使得他在世俗的繁琐中,还能闲庭信步于教育的桃花源。  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付步雄并非一夜成名。  1997年,付步雄从蒲圻师范
詳表请看本期专题报道
笔者发现德育在美术课堂实施中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预设性的德育目标,二是生成性的德育细节。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笔者有以下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预设的德育目标要落实到位  三维目标是实际教学的行动指南,目标明确集中,达成度就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课的教学预案中,都能针对此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美术活动,实现美育和德育并行。记得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下雨了》这课时,教学预案中就有对学生进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