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数学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此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是赋予创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更新的内容,更好的要求。本文试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变数学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些浅见: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而数学学科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使很多学生由原来的想学、愿学到厌学。而学习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数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首先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伟大成果,无一不是由于对研究的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取得的。达尔文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使他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她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的痴迷。
  第二,结合课堂教学,介绍本科一些中外数学家的事迹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如:数学的发展史、圆周率、直角坐标系的创立及祖冲之、高斯、陈景瑞、华罗庚等事迹。知道数学家创造的情感品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第三,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我们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大西北开发如何节约财力;购买物件时如何搭配;学习时间如何合理安排,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人口增长等。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地评价学生。心理学家们曾专门把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作了对比试验,发现鼓励组的学生进步最大;表扬组其次;批评组开始进步,而后直线下降;不批评,不表扬组的学生成绩最差。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一次提问中,一位学生欲言又止,于是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同时用激励的语言感染着他,最后这位学生熟练地说出答案。同学们高兴地为他鼓掌喝彩。从此,该生课堂上踊跃发言,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二、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地点明“学”与“思”的关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设计问题,课堂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充满“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急切心情和探索的欲望,待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和喜悦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有关几何例题:“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 O,AB=AC,∠B=∠C,求证:BD=CE”时.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采用了多层次的提问:例题中已知、未知条件是什么?
  它们各 处在图形的什么位置?二者又有何联系?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是否通过证明△BOD≌△COE证得:BD=CE…… 这一系列?在课堂中穿插,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这样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当以上问题解决后,我又对例题作了如下变式:
  ⑴若把已知中AB=AC,∠B=∠C改成AD=AE,∠B=∠C , 那么BD與CE相等吗?
  ⑵若把AB=AC,∠B=∠C 改成AD=AE,∠BDC=∠BEC, 那么BD与CE 相等吗?
  ⑶若把AB=AC,∠B=∠C 改成AB=AC,∠BDC=∠BEC, 那么BD与CE还相等吗?
  这样通过变式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深化了思维,学到了方法,而且观察、分析、探索、创新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异主要来源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而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世界”这一修道院老师的讲课求异,于是就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求异,于是就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敢于求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懂得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去思考。例如:要判定“∠ADB=∠AEC”, 除去公共角∠A之外,还需要添加怎样的条件,并写出由这些条件判定两个角相等的理由.问题刚出示,学生们顿时
  抢着说观点:有的说:“只要添加∠B=∠C,AB=AC,可根据ASA证得∠ADB=∠AEC”;有的说:“我有不同的做法,只要添加∠B=∠C,BD=CE,便可根据AAS证得∠ADB=∠AEC”。有的说:“只要添加∠B=∠C,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ADB=∠AEC”,学生自己在另辟蹊径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灵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从数学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本文着力讨论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學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数学;问题与对策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初步完成教育基本理论更新,课程教材重建以及大量实践验证后,正
期刊
新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会给农村幼教工作者带来一些理念上的收获,但对实际工作帮助不是很大,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农村幼儿教育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尤其希望得到有效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应首先考虑农村实际。我园始终坚持保持每学期一至两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将几个精彩瞬间进行梳理。  一、结合幼儿园教学主题,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  幼儿园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6月我园开展节
期刊
一、教材激发  1.科学性  即在教材安排上做到先后得当。例如学生在课初思想和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新技术比较有 利,因此必须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使运动负荷的变化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应将运动负荷较 小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持续学生对课的兴趣,应该将游戏和比赛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为了不致 于使学生疲劳而影响学习,一般应该把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而把力量性
期刊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维模式会有一个质的跨越,对于数学科的学习来说也面临着由算术学习过渡到代数学习,从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认识向立体的、三维的几何图形纵深发展。初中数学教材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中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这就需要学生的思考深度、思维广度有一个大的提高,那么从小学升上初中
期刊
新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在教读课中學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迁移,是教读知识的补充训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自读
期刊
当前,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那就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呢?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今天我就史料实证浅谈我的理解。  一、史料实证的概念  史料:亦称历史资料,反
期刊
幼儿园是3—6岁儿童生活、游戏、探究、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期间也是他们开始接触社会、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指南》和《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所以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是多元的、丰富的、会说话的教育环境。教师怎样才能为幼儿营造一个会说
期刊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创新”的理解,许多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就是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成果,而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达不到,于是对创新失去了信心,对此要改变机械、严肃的教学状态,改变教师现讲、学生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造。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把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
期刊
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
期刊
在日常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于说教,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我们面临的德育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德育现象也是千变万化,我们研究的德育课题也是日新月异的,德育的管理方法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我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周一下午的第三节课和上学的每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