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讲活讲好,使学生愿学、喜欢学,学有成效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探索、实践。上好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考试制度改革、良好的育人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李岚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因此,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政治教学的文件精神,努力排除“应试教育”和社会不良影响带来的困难与困惑,加强理论修养,增强马列主义信仰和情感,“以德育德”。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观念转变的核心是确立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策略。它要求摒弃片面强调“教师的教”的“教师本位”的观念,实现由“教本位”向“生本位”的转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实现这一转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为此,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从“人——人”的关系上认识师生关系。即去除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建立一种资讯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知识。
而确立新型的教学观,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全员学习的新理念。就是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解决课堂上“主体”变成“客体”、主导变成“主宰”、把学生当成灌输的容器的问题。以“教”代“学”,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教学观念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做好几个转变: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即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理论转变为重实践(即重视让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由重统一要求转变为重个性差异。
3.积极进行教法研究,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课,高度抽象的理论知识,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显然适应不了现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师本教学”模式,变教师单一讲授为教师与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既能轻松解决资料不足问题,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扩展认知的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系统转变为“人——机——人”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应对教学改革的挑战。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认真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
传统教学方法的突出问题是单一的封闭式的灌输,这是政治课实效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中学生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当中,他们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大大增强,喜欢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善于争论和评论,很少亲信现成结论。因此,教师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行多渠道开放式教学,把社会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跃出课本,走出教室,在社会实践中印证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情境,展开探究
传统教学观的主要特征是师教生学,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互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可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每个活动都要承载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离开活动蕴涵的教学目标,不能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只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那就是为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现实中的生活事件很多,师生要通过评估,选择最有典型意义的、最能承载课程目标的事件。
(2)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学习情境要来自学生和社会生活,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事件或场景。情境是真实的,问题是真实的,是一个不能被完全简化的事件。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活事件转化为学习情境,才能保持事件的完整性,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
(3)以问题引导为方法。学习情境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包含特定目标的问题,收集、筛选、提炼信息,比较、辨别、评析观点,进行情感体验活动。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学生心智和情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情境、探究活动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因素考虑进去。
一、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李岚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因此,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政治教学的文件精神,努力排除“应试教育”和社会不良影响带来的困难与困惑,加强理论修养,增强马列主义信仰和情感,“以德育德”。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观念转变的核心是确立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策略。它要求摒弃片面强调“教师的教”的“教师本位”的观念,实现由“教本位”向“生本位”的转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实现这一转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为此,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从“人——人”的关系上认识师生关系。即去除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建立一种资讯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知识。
而确立新型的教学观,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全员学习的新理念。就是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解决课堂上“主体”变成“客体”、主导变成“主宰”、把学生当成灌输的容器的问题。以“教”代“学”,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教学观念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做好几个转变: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即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理论转变为重实践(即重视让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由重统一要求转变为重个性差异。
3.积极进行教法研究,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课,高度抽象的理论知识,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显然适应不了现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师本教学”模式,变教师单一讲授为教师与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既能轻松解决资料不足问题,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扩展认知的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系统转变为“人——机——人”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应对教学改革的挑战。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认真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
传统教学方法的突出问题是单一的封闭式的灌输,这是政治课实效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中学生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当中,他们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大大增强,喜欢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善于争论和评论,很少亲信现成结论。因此,教师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行多渠道开放式教学,把社会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跃出课本,走出教室,在社会实践中印证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情境,展开探究
传统教学观的主要特征是师教生学,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互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可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每个活动都要承载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离开活动蕴涵的教学目标,不能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只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那就是为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现实中的生活事件很多,师生要通过评估,选择最有典型意义的、最能承载课程目标的事件。
(2)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学习情境要来自学生和社会生活,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事件或场景。情境是真实的,问题是真实的,是一个不能被完全简化的事件。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活事件转化为学习情境,才能保持事件的完整性,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
(3)以问题引导为方法。学习情境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包含特定目标的问题,收集、筛选、提炼信息,比较、辨别、评析观点,进行情感体验活动。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学生心智和情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情境、探究活动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因素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