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是地理课堂改革必须贯穿的教学理念。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地理教学时运用和结合乡土地理教学不失为一种探索。其实,尽量结合乡土地理材料中的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把它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课堂改革 乡土 地理教学
教学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是一个让中国及世界为之震惊、为之动容的日子,在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的大地震,转瞬之间,一切都淹没在废墟中。据民政部报告,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63人。当时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的映秀镇,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震产生的成因、分布、危害和防御措施。(2)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3)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构造学说和地震的分布、海陆的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感,努力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及地震的成因、危害和防御。难点是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及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课前准备:
网上查找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及收集报纸的相关报道。
课堂教学实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和图片。
教师:这是5月12日下午2时4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里氏8.0级,这个时间也是我们学生开始上课的时间,幼儿园的小朋友午睡的时间,因此,这次地震其实受灾最惨重的是学校。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被压埋而死亡的图片,大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的生命还没有绽放就凋零了,可见,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在上个学期的第四单元4.6“地质灾害”中学过了有关地震的知识,请同学们在课本里找到相关的知识。
二、指导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课本和读“地震构造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一回答地震产生的原因,学生二回答地震的危害,学生三回答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学生四回答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及与地震的关系,学生五回答板块构造学说和海陆的形成及分布的关系。
教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呢?
学生: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因此地震频繁,地震灾害严重。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补充:在20世纪,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次的汶川地震,震级之强,破坏之大,余震之多之大,救援之难,也是世界少有的。(播放河北唐山地震的相关图片)
三、信息交流
学生:老师,我们在“板块构造示意图”看到,这次的汶川地震,并不在六大板块交界处,为什么也会发生震级如此大的地震?
教师播放“地震与地壳运动”录像、“汶川地震原因”录像、“专家解密频繁发生余震”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清楚地知道了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四川汶川发生震级如此大的地震,损失这么惨重,看相关报道后,我们感觉这次的地震事前好像没有什么预兆,也没见政府发布地震警报,古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预测地震,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
教师:同学们,这里有个错误,就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它的作用是能比较准确地监测地震发生在哪个地方以及地震强度。
部分学生:不能预测地震,那地动仪也没有什么用。
教师:能够监测到地震发生的地方及地震强度,真的没有用吗?
学生反应过来:当然有用,便于及时进行救援,减少地震发生带来的灾害及损失。
教师:对,关于地震,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学生:不是说,地震前都会有一些预兆的吗?
教师:确实会发生一些比较不合常理的现象。例如冬季蛇出洞,鱼浮出水面或乱蹦,老鼠大白天群体搬家,鸡鹅乱飞,狗不进舍等各类异常现象。
学生:如果我们正在上课也发生了地震,该怎么办?
教师播放“地震防范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相关游戏,在游戏中结束了教学。
参考文献:
[1]地理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8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13]课堂改革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09
[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5]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科学出版社
(责编 黄 晓)
【关键词】 课堂改革 乡土 地理教学
教学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是一个让中国及世界为之震惊、为之动容的日子,在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的大地震,转瞬之间,一切都淹没在废墟中。据民政部报告,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63人。当时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的映秀镇,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震产生的成因、分布、危害和防御措施。(2)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3)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构造学说和地震的分布、海陆的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感,努力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及地震的成因、危害和防御。难点是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及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课前准备:
网上查找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及收集报纸的相关报道。
课堂教学实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和图片。
教师:这是5月12日下午2时4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里氏8.0级,这个时间也是我们学生开始上课的时间,幼儿园的小朋友午睡的时间,因此,这次地震其实受灾最惨重的是学校。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被压埋而死亡的图片,大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的生命还没有绽放就凋零了,可见,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在上个学期的第四单元4.6“地质灾害”中学过了有关地震的知识,请同学们在课本里找到相关的知识。
二、指导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课本和读“地震构造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一回答地震产生的原因,学生二回答地震的危害,学生三回答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学生四回答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及与地震的关系,学生五回答板块构造学说和海陆的形成及分布的关系。
教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呢?
学生: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因此地震频繁,地震灾害严重。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补充:在20世纪,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次的汶川地震,震级之强,破坏之大,余震之多之大,救援之难,也是世界少有的。(播放河北唐山地震的相关图片)
三、信息交流
学生:老师,我们在“板块构造示意图”看到,这次的汶川地震,并不在六大板块交界处,为什么也会发生震级如此大的地震?
教师播放“地震与地壳运动”录像、“汶川地震原因”录像、“专家解密频繁发生余震”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清楚地知道了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四川汶川发生震级如此大的地震,损失这么惨重,看相关报道后,我们感觉这次的地震事前好像没有什么预兆,也没见政府发布地震警报,古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预测地震,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
教师:同学们,这里有个错误,就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它的作用是能比较准确地监测地震发生在哪个地方以及地震强度。
部分学生:不能预测地震,那地动仪也没有什么用。
教师:能够监测到地震发生的地方及地震强度,真的没有用吗?
学生反应过来:当然有用,便于及时进行救援,减少地震发生带来的灾害及损失。
教师:对,关于地震,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学生:不是说,地震前都会有一些预兆的吗?
教师:确实会发生一些比较不合常理的现象。例如冬季蛇出洞,鱼浮出水面或乱蹦,老鼠大白天群体搬家,鸡鹅乱飞,狗不进舍等各类异常现象。
学生:如果我们正在上课也发生了地震,该怎么办?
教师播放“地震防范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相关游戏,在游戏中结束了教学。
参考文献:
[1]地理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8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13]课堂改革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09
[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5]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科学出版社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