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上教学背景
  2020年2月初,由于新型冠性病毒疫情肆虐,我校以“停课不停学”为宗旨,开设“空中课堂”,采用在线直播教学方式授课,学生课上通过“互动面板”与老师进行交流。线上直播教学虽有着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和便捷性等优点。
  无论是传统模式的授课还是网络直播授课,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写作上,即便是学会非常多的写作技巧,但是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没有灵魂的。而在当今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很重。与取得高分相比,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重要性似乎总被忽视。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做好一个引领的先驱。
  二、线上教学重点
  在语文的学习中与“表达”同样重要的是“理解”,而这两者都需要建立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培养皿”,而教师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应重视趣味性,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学生来上课的一大“利器”,对学生来说做到亦师亦友。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应该只是本学科或者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关心的问题也要有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语文课前候课时的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出示一个学生关心的话题,和学生们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生活上的导师和朋友。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的语气,“教”和“学”应当建立在一个平等的讲课基础上,打破学生对“严肃”的畏惧情绪,吸引学生互动,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这也是课堂趣味性的体现。
  关注学生每节课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后拓展练习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且一堂课结束后,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例如询问学生对这节课的体会是否生动有趣,还有课程内容是否还存在疑点,有没有更好的建议等等。关于反馈的沟通也是建立在一个平等沟通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得清、说得准。此外,学生提交的作业,反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也是教师着重分析的要点,有助于帮助教师把控教学方向和进度。
  三、主题:线上教学之挖掘学生的深度思考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一篇课文的掌握,首先是读懂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其次是品析文章的每一句话,揣度作者在语句表达上的用意。最后,还要习惯性地养成“由物及己,由己及人”的思考方式。
  思考就像是河流,有着渗透性的本质,不仅要追求河流的深度,即思考的深度,还应该着眼于河流的长度触发学生对生命、社会、世界的发散性思考,即思考的广度。一个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充分预习,预习不仅限于书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自己存在疑问的信息。而课堂本身应该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真相场,“思维碰撞”的辩论场。学生是创造的源泉,只要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给他们空间,敢于尝试,一切皆有可能。
  四、教例过程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逻辑性很强的事理说明文,文章内容涉及地理、生物等不同科学领域,知识点密度大,说理性很强,学生理解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正因如此,也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在学习本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文章推理过程的梳理。做一个逻辑思维的“搬运工”,使文章深入浅出。
  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学生充分的预习尤其重要。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并且学习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再进行二次重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填充,这个过程会助推学生充分阅读。思维导图题型较为新颖,激起学生的“挑战欲”、“好胜心”,促使学生透过作者的思维,梳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关系。 一个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充分思考的过程,也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于信息提炼,我采用类比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答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方向性,这个环节也考察学生的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语言凝练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分析:
  1.課前热身互动。由于每次直播时,学生对老师授课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所以学生会通过声音来判断老师的心情,从而决定这节课是否发言或者发什么类型的言语。有一次上课,课堂特别的沉闷,偶尔有学生回答问题,短短几秒又撤回的现象。我分析出原因是学生一方面担心自己说错话而在同学面前闹笑话,另一方面是在担心自己在老师面前说了不合时宜的话,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第二天上课时,我提前10分钟在直播间候课,主动和他们聊我家乡的天气和饮食,他们纷纷发言,学生热情贯穿了整节课。所以,我认为线上教学的课前互动很重要。平等的对话,充分的鼓励,真诚地夸奖有助于学生在课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因此,我会在课前设置猜成语、解谜题、学生点歌台、寓言故事、经典演讲视频片段展示作为课前一个互动环节,为我和学生之间架起一个轻松愉快的沟通平台。
  2.恰当的预习促思考。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在没有布置预习作业的前提下,课堂上提问,学生很难回答上来。在学习《社戏》的时候,我曾布置过6-7道问答题,从学生作业看来,学生为了作答而作答,而缺乏对整篇文章的掌握。由此可见,预习作业不仅要精炼、精彩,还要培养挖掘学生对文章的深度和广度的思考。所以在学习阿西莫夫短文时,我设计的预习作业要求问题题量少、价值大,而且问题形式要多样化,问题难度适中。于是,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便利性,制作了思维导图。
  

3.预习作业及时在课堂上答疑解惑。   问题一:填空。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科学家怎样证明恐龙灭绝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的,请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学生1答:(10段)高温下,斯石英30分钟变为普通的沙子;(12段)陨石撞击地球或原子弹爆发那样打的巨大压力下才会产生斯石英;(13段)事实上,火山活动地区未曾发现过斯石英。
  设计目的:开始想让学生自己画推理过程,但是由于学生没有思维导图的学习经历,这会增加问题的难度,容易让学生有畏难情绪。所以我粗略画出推理过程,让学生参照已知填空完成思维导图。难度适中使作答有挑战性,也会增加趣味性。大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完成得很好。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我在课堂上呈现答案的时候也没有“唯一准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个很贴切和更贴切的答案”。与此同时,让学生对比同学的答案,自己是不是那个“更贴切的答案”,为自己查缺补漏的同时也能给自己一份肯定。
  问题二:请用“说明对象”、“被压扁的沙子”“两种对立的理论”等3个关键词,帮作者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论证过程,来证明“撞击说”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学生1答: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作者支持撞击说。在6500万年的岩层地质里,发现了斯石英,由于斯石英在高压下才会形成,比如陨石撞地球和原子弹爆炸,才会形成斯石英。但是如果斯石英遇到高温,就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即便是地壳深处高压下存在,斯石英也会因为火山喷发的高温,短时间转化为普通的沙子。如果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火山爆发的话,那么就不会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里发现斯石英,因此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说。
  学生2答:苏联科学家斯季少夫发现了一种叫做斯石英的物质,在处于超高压时变为致密的状态,而经研究表明,斯石英从未出现在火山活动地区,因为任何火山携带来到地球表面的斯石英都会因为喷发温度极高而被转化为普通沙子。亚利桑那大学的麦肯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证实,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时代,他们于1989年宣布这岩层中确实有斯石英的一种原子排列,这表明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而形成数吨重的斯石英,大部分斯石英沉降前被溅到了平流层中,加之,那个时代未发明原子弹。因此我们不难推出,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应是撞击。
  教学环节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上学生的预习作业看出,他们的回答确实是在读懂课文基础上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样的简答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对信息的二次加工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以上两位学生的回答推理过程较为完整,但是逻辑关系不够紧凑,语言不够简练。而且遗憾的是,题干上的三个关键词没有涉及到。
  课堂作业分享和评价也很重要。作业不再是“捂盖”的形式,而是公开展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也会有同学出现“说不清”的情况。这时,他们一定很想知道:我的同学们这道题答得怎么样呢?此时,课上作业分享尤为重要,我可以推出优秀作业展览,同学们可以互相“取经”。在课上 “作品展示”时加入评价环节,同学们通过作业展示,相互评价,激发彼此的灵感。教师现场指正学生普遍存在问题,同时也会赞美学生做得优秀的地方。做到“适度批评,真诚赞美”。
  4.发挥想象,拓展思维广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文章的思考绝不仅限于文章本身,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带领同学们做课堂练习的时候,一个同学的问题没能及时解答,他在下课后给我打语音电话,迫切地告诉我关于《恐龙为何无处不有》这一课有一道判断题出得不够严谨。题干是“恐龙随陆地漂移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而那些泛大陆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适合恐龙生活”。这道题错在除了答案给的缺少“似乎”二字,还有一个错误点,就是“那些泛大陆”的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板块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时,称为“泛大陆”。而这道题表述时把被分开的板块也称为“泛大陆”了,这样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对此,我意识到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我又问他,能不能帮我解释一下我在《恐龙无处不有》的第13段中存在的一个疑问。我问:“是板块载着恐龙去了当时就很寒冷的南极”,还是像文中所说的,“南极的气候是在恐龙去了大约一亿年之后才变冷,最后导致恐龙灭绝呢?”
  他说:恐龙时代地表温度很高,适合恐龙生存,但是由于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一系列生态变化,地球上的温度开始降温,不适宜恐龙生存,才导致恐龙灭绝,所以南极应该是在恐龍去的“一亿年之后”才灭亡的。
  我继续问:你觉得这篇课文难吗?
  他说:不难,很有趣。涉及到了地理和生物,而且我还为此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恐龙的灭绝的原因。我才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得不堪一击,如果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球将不能为我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教师评价: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自然类说明文,枯燥,难理解。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学生理清楚文章的推理脉络,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让这篇文章深入浅出。也正因为这个学生的回答,我意识到了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自主探究问题,要比教师讲解课文更加深刻。知识的拓展,会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世界乃至大自然的认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五、结果
  在线上教学的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学生由不习惯到适应再到习惯。体验了由原来传统模式没有的新媒体形式,学生接触网络信息更加方便快捷,逐渐从课堂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新形势下的线上教学难免遇到新问题,但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有新的收获。课堂直播软件在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不断地转变。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素养人。
  六、评析
  这世界瞬息万变,唯有创新的大脑才会与时俱进,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才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误导,或被无用的信息淹没我们的时间。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善于思考的大脑,而学生的大脑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从古至今,人类总是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担心做事情失败的成本太高,在一些关键性抉择上就会“随大流”。这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深度思考的表现,导致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更有助于实现社会价值。青少年正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其丰富的时期,不应该用唯一的答案和肤浅的认识束缚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的任务很艰巨,重在引领。
其他文献
一、导入   孩子们,从小到大,你做过许多选择题。可是你们知道吗?有一件事情是你无法做选择的,那就是选择你的父母是谁?所以,你们是经历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最终相遇于今生。这是命中注定的缘分。请同学们珍惜这旷世奇缘吧!。孩子们,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的父母,因为他是他们才是我们的盖世英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下面我们就一起开启一场心灵之旅吧!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课下,我们根据自主
期刊
教學准备  1.教学目标  Can listen ,speak ,read and write the words :forest, hill , river ,mountain ,lake.and use these words in :Is there a …..in the park ? Yes ,there is . No, there isn’t .  Can listen ,speak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定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通过本节学习,渗透数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方精神,践行乘方精神。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期刊
活动理念:  新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五年制不少于100 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走进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怎么能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心仪的图书?本节课通过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快速的选择心仪的图书。  活动目标:  1.通过交际实践,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好书,并掌握选择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發
期刊
Learning objectives  1.Review the basic usages of the Attributive Clause.  2.Master the rules of the Attributive Clause  3.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using the Attributive Clause  Learning procedure:  S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的第三课时内容:要求学生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今后的几何作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識技能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画法;熟练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数学思考 在探究作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中,发展学
期刊
教学内容:  认识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玩水"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
期刊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意识并用心观察的习惯。   难过: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并在情景中恰当运用词汇和句型:dining hall, gym, grass,…years ago,…months ago, last year, last month, star, easy, look up, Internet,There was/were…  2.学生能理解文本大意,以正确的意群及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情感态度
期刊
教學目标: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9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团结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4、通过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和有趣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