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善于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创造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a)-0194-01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不断改革的今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1 多方面、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造思维能力与创造实践能力的总和。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这一全新的创新教育观点,培养学生敢想、会想、敢问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兴趣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数学游戏等引入课堂。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去想,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要想知道教学楼前旗杆到底有多高,既不可爬上去量,也不能放倒量,有一种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算出它的准确高度,这种方法你会吗?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感到很怀疑,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很快就想到用正比例的方法算出旗杆的高。这样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既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1.2 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明。要教育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开阔思维。我国古代木匠大师鲁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山被苣草划破了手指,触动了灵感,造出了锯。要培养学生善于去发现线索,应尽全力去追踪它,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几何本身的空间思维性很强,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个几何证明题,根据你的思维方式,可以添加不同的辅助线以不同的思路去证明。教学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仅在知识的本身,更在于将知识延伸、拓宽作为创新的阶梯去攀登科学的顶峰。
1.3 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技能而己,而提问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大胆怀疑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思、善疑,自主质疑。其目的是解决个别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一般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按层次递进,一人质疑→他人释疑→改正错误。如果发现共性问题,老师要针对疑点把理讲透,并辅助练习、巩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由被动机械的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4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或同一问题出发,探求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提倡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设想。二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提供更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发现。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并证明。变(1),将原题中的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变(2),将原题中的四边形变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变(3),将原题中的四边形变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通过题型的变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1.5 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有些学生总认为数学难学,学起来枯燥乏味,缺乏自觉性的学习。为使学生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保持创新意识,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每节课都有一种新鲜感。如果这一节课我用对比法,下一节我就采用指导法或补充问题的方法,再下一节我再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练习巩固。学生分析问题时,往往不注重思维过程而直接写出结论,所以教学中要联系自己的领悟,理清思维的脉络,教学生学会分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更深刻的印象和创新。
2 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2.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求知的过程中、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地发展地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2.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摘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创造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a)-0194-01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不断改革的今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1 多方面、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造思维能力与创造实践能力的总和。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这一全新的创新教育观点,培养学生敢想、会想、敢问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兴趣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数学游戏等引入课堂。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去想,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要想知道教学楼前旗杆到底有多高,既不可爬上去量,也不能放倒量,有一种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算出它的准确高度,这种方法你会吗?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感到很怀疑,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很快就想到用正比例的方法算出旗杆的高。这样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既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1.2 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明。要教育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开阔思维。我国古代木匠大师鲁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山被苣草划破了手指,触动了灵感,造出了锯。要培养学生善于去发现线索,应尽全力去追踪它,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几何本身的空间思维性很强,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个几何证明题,根据你的思维方式,可以添加不同的辅助线以不同的思路去证明。教学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仅在知识的本身,更在于将知识延伸、拓宽作为创新的阶梯去攀登科学的顶峰。
1.3 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技能而己,而提问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大胆怀疑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思、善疑,自主质疑。其目的是解决个别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一般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按层次递进,一人质疑→他人释疑→改正错误。如果发现共性问题,老师要针对疑点把理讲透,并辅助练习、巩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由被动机械的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4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或同一问题出发,探求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提倡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设想。二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提供更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发现。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并证明。变(1),将原题中的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变(2),将原题中的四边形变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变(3),将原题中的四边形变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通过题型的变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1.5 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有些学生总认为数学难学,学起来枯燥乏味,缺乏自觉性的学习。为使学生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保持创新意识,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每节课都有一种新鲜感。如果这一节课我用对比法,下一节我就采用指导法或补充问题的方法,再下一节我再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练习巩固。学生分析问题时,往往不注重思维过程而直接写出结论,所以教学中要联系自己的领悟,理清思维的脉络,教学生学会分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更深刻的印象和创新。
2 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2.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求知的过程中、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地发展地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2.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摘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