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厚重感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就是人思维的反映,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从人出发,就抓住了作文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蓄养丰富的情感,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视角,厚实的思想和文化积淀,使文章具有启迪人生,塑造心灵的厚重感。
  【关键词】张扬思想 透视理性 品味心灵厚实底蕴
  作家丰子恺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一个“大写的人”。
  作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的确,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在作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应该首先挣脱以理性工具为基础的教学体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与发展;由只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具有人情味。有鉴于此,“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创新人才”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文化的厚重感,是我们语文教师永远追求。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力工具就是思维,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作文教学如何定位。过去应试教育一直重“文”轻“人”,只重教“文”法,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行文,我们的学生虽然也能写出规范文,但最终却使学生作文成了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语文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扭转这一不良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學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升文化厚重感,写出大气文章。
  一.张扬思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先天预成的。海德格尔曾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只是根据他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领会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即所谓的个性化。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个人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如在教学诸子散文时,我一向不主张把孔子、孟子、韩非、庄子等人当成“思想的化身”而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把他们看成有喜怒哀乐的常人。在讲授《〈论语〉二章》的时候,我先对学生说:“孔子虽被尊为‘圣人’,但并非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宽容大度、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人,他有过在言辞激烈时的面红耳赤,也曾有过颠沛流离、郁郁寡欢的时候……”设置这样导语,既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来看待孔子。同样,在讲《孟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齐王坐而论道时的心情与神态;学习《五蠹》时,引导学生体会韩非的“气势磅礴”与“酣畅淋漓”等;研读《庖丁解牛》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庄子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我又让学生从“诸子”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展开议论,精彩纷呈。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渗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使生命富有巨大的张力。如某同学的文章《真理只有一个》,大气氤氲:
  那是一种怎样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幽僻的山谷,若不具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说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仅仅也说是一种痴迷的执着?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稹是怎样作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到那位为江州司马受贬而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
  我不解爱因斯坦和波尔为什么开始还争得面红耳赤,转眼间又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罗马广场上空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声音:“未来的世界会认识我的价值……”
  躁动的人群中回荡着为和平、为真理献身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声音:“相信我,千万人呼喊的声音比不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母亲的痛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事”是古人为诗作文的取同原则。本文立意深刻,涉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显示出作者相当不错的人文素养。它紧扣情感与认识的关系行文,由疑惑而痛苦思索直至最后悟出道理,步步深入,表达了“真理只有一个”,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的主旨。材料不仅丰富,而且具有典型、鲜活等特征,行文大气而结构谨严,理性的表达中洋溢着真挚的感情。敏锐的触角,深邃的观察使文章承载着强烈的社会意识,具有了厚重感。
  聚焦社会,使文章承载着沉甸甸的思想。而审视社会生命,解读生命负载的使命,便又能使自己体悟生命之价值,继而激发生命的张力,内化强烈的生命意识,留给读者沉甸甸的思考。
  二.透视理性——操千曲而后晓声
  理性审视生活,便会发掘出生活的意义,体悟出生命所折射的内质,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学生在《面对大海》中捕捉到生命的真谛。
  1.“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海的包容并不掩盖大海的豪放,面对大海,可以看到避风的港湾,亦能领略惊涛骇浪。也许这就是所说的风险和磨难。
  圣地亚哥与海浪搏击了三天三夜,以坚定的口吻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一生会遇到无数的风险,经受许多磨难,但我们要有向大海发难的准备,向巨浪叫板的勇气。只有征服了大海,征服了巨浪,才征服了困难,征服了自己,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观大海潮起潮落”
  由于自然界的力量,大海潮起潮落;由于社会圈的原因,人生潮起潮落。
  面对大海,面对潮汐,我们总有一种平和的心态。百川总要归入大海,海水的蒸腾,降水又会回归百川;秋天总要落叶,但落叶又何尝不是一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平和?
  面对人生,也应有这样的平和。贾谊和苏轼都受当时朝廷的不公正的待遇,但两人的心态却有所不同。贾谊被贬后,作了《吊屈原赋》郁闷而死;苏轼受了“乌台诗”案后,仍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面对人生的起伏,应该有子瞻的豁达,有观大海潮起潮落的潇洒。
  大海涛涌浪击,正是奋斗拼搏的榜样,激励人们“直挂云帆济沧海”;“观大海潮起潮落”,看天上云卷云舒,正需要平和的心境。透视理性,更能使文章具有敏锐的触角,开掘出独到的理念,把读者带入崭新的思想和情感境界。
  三.品味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
  心灵体味,既要体味“情”;平凡的生活表象潜载着丰富的情感特质。感受之,解读之,便会使文章具有撼人的艺术力度。又要体味“理”:用心感受,联想人生,便会体味和解读出生活所折射出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显现出高远的志趣。如果两者能够完美统一,便会锦上添花,如学生在《最美的声音》里这样行文:
  初中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农村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
  一次从家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有听到声音。我们很纳闷: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带干什么呢?
  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都吃尽了苦也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冷遇,为了他能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在他身上。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从不让他受一点委曲。他说:“我天天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用无言的爱塑造了我的今天。那次,我录下了他们呼吸的声音,每天晚上听着,感觉父母好象在身边一样。”
  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牵挂的孩子。大爱无言的爱,就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
  四.厚实底蕴——呤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我的写作窍门》)。广泛涉猎,为我所用,方显出厚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文章散发历史文化的气息,这也是厚实文章质感的蹊径之一。
  审视历史,演绎或移植历史,便会使文章产生历史的厚重感。学生一篇《致屈原》显示出的原实历史积淀与文学素养令人称绝,其厚实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想像力,让人在回溯历史、内省人生的审美境界中感到作者沉甸甸的人生理念。
  让文章显现厚实的底蕴,还应让学生吸纳丰富的文化素养,使文章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如学生在《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中写道:
  “把浮名,挨了浅斟低唱”。在黑暗官场的趋炎附势与自由生活的风清云淡之间,柳三变选择了“才子同人,自是白衣卿相”。在居堂之高的沾沾自喜与处在江湖之远的苦寂失意之外,范文正另有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帕格尼尼在铁窗旁无言的琴声,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盲目的爱情,贝多芬在琴架旁寂寞的热情,让我明白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到达自己一生的追求。面对黑暗,顾城选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紧定;面对生活,舒婷选择做橡树旁一株木棉的爱情;面对人生,海子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热忱。
  本文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他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丑恶与善良,私心与博爱,狭隘与宽容”时,做出真善美的人生选择。作者从艺术起笔诠释自己的生活理念,显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显现其博学的风采,似学者在演说,如哲人在授学,给读者以广阔的视野与深沉的思考。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那么,讓我们在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深化文章的厚实感,丰富文化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放飞思想,透视理性,体味心灵,厚实底蕴,文章的高品位是我们永远的要求。
  (作者通联:552201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坡坪中学)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  一.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迅猛。人的发展依靠学校所学知识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和事业成功必将终身学习。由此,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
期刊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可以助人成功,而坏习惯则可能毁掉人生,正因为如此,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德育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象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习惯决定人生的成败。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力求收到较好
期刊
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
期刊
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
期刊
在我自己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感到,转化差生一定要做到严中有爱。爱是转化差生的情感基础,是打开差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作他们的保护神,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班集体的温暖,并且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生有了成绩,要立即加以肯定,哪怕一点点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热情的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本文拟根据循环型城市内涵,构建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等对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的贡献机理,对建设循环型城市提出建设性建议。文章引入“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两个特征向量,将不同时序年份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二维定位。对珠三角城市
期刊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直觉的概念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它无时无
期刊
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然而,中学生正处于从童声过渡到成年人声音的变声期阶段。这个时期,学生身上用于学习音乐的“天然乐器”发生了变化,声音由原来的明亮、甜美变得粗闷、沙哑;音域变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音量变弱,嗓子容易疲劳,容易跑调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音乐学习活动。学生生理上的变化也会引发其心理上的变
期刊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将来创造的种子。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对周围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汽车笛笛,它会跑出来看看;见到冰块,他会好奇地摸一摸;看到蚂蚁搬家,一看就是一个小时,这种好奇心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源动力。有些家长遇到自己不懂的问
期刊
磁场它虽无影无形,可处于其中的物质却深受其影响。班风如同磁场,它无形中影响着绝大多数同学的情感和态度,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好的班风既是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环境保证,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良好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  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风呢?依据本人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良好班风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身教重于言教。我国古代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