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亲历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体验,在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实现知情合一,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
一、 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
问题情境,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出示一个铁圆圈,请同学们求出铁圈的周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多采用“化曲为直”的办法,有的提议把铁圈剪断,有的说用线绕,有的说可以把铁圈放在桌面上滚,再用尺子量出滚动一周的距离。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想的办法。紧接着,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要在地面是画出一个周长为47.1米的圆,你有什么办法?原先的办法都不灵了。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老师,想听老师的讲解。这时,我却故意绕开这个问题,拿出已经知道直径大小的许多圆分发给学生,让同学们按刚才的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再把周长除以直径,求出所得的商是几。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计算,结果他们发现,不论圆的大小,用它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都是3.14左右。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个3.14就是圆周率,并让学生探究圆的问题,如果要你画出周长为47.1米的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吗?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活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画出一个指定周长的圆,首先要确定这个圆的直径,即用周长除以3.14,求出直径的长度,直径除以2,得出半径,再以这个半径画圆。
二、 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为了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儿童来说,如果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像成人一样地学习,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是索然无味的,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渐渐地沉睡起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数学。实践证明课堂是学生生长、成长的空间。以人为本的现代数学课堂应当少一点禁锢,多一点自由和自主,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开发潜能、唤醒精神、彰显独特性、弘扬主体性,才会有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悠然体会、深得吾心,才会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伙伴的课堂、想象的课堂、创造的课堂、享受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在纸袋里装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 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同学们猜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露出钝角,同学们猜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露出锐角,同学们顺势猜锐角三角形,抽出一看,是直角三角形;再一次露出锐角,有的同学猜是钝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猜是直角三角形,还有的同学猜是锐角三角形。为什么第一、第二次都很快猜对了,而第三次不是猜错了就是意见不统一呢?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种三角形中都有锐角,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这样使学生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 引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但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对数学缺少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要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知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操作能力。如在“正方形认识”中,我有意创设这样一个操作情境: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布口袋,口袋里放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正方形式来,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的正方形物品后,我说:“看你们都找得这么好,我也想试一试,你们能指导指导我吗?”学生说,“正方形有一个平平的面。”我伸手摸出了一个硬币。学生们又说:“正方形的边是直的,不是弯的。”我伸手摸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急着补充道:“正方形有4条边。”我又摸出一个长方形纸片,问“这是正方形吗?”学生回答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我又拿出一个菱形纸片,学生们呆住了。我进一步问:“还有哪里不像?”学生说:“它的角。”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一样的。”这次,我摸出了一个正方形。我真诚地对学生说:“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正方形。”在这里,我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体验,使学生认识并抓住正方形的关键特征。
(永春县呈祥中心小学)
一、 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
问题情境,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出示一个铁圆圈,请同学们求出铁圈的周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多采用“化曲为直”的办法,有的提议把铁圈剪断,有的说用线绕,有的说可以把铁圈放在桌面上滚,再用尺子量出滚动一周的距离。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想的办法。紧接着,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要在地面是画出一个周长为47.1米的圆,你有什么办法?原先的办法都不灵了。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老师,想听老师的讲解。这时,我却故意绕开这个问题,拿出已经知道直径大小的许多圆分发给学生,让同学们按刚才的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再把周长除以直径,求出所得的商是几。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计算,结果他们发现,不论圆的大小,用它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都是3.14左右。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个3.14就是圆周率,并让学生探究圆的问题,如果要你画出周长为47.1米的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吗?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活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画出一个指定周长的圆,首先要确定这个圆的直径,即用周长除以3.14,求出直径的长度,直径除以2,得出半径,再以这个半径画圆。
二、 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为了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儿童来说,如果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像成人一样地学习,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是索然无味的,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渐渐地沉睡起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数学。实践证明课堂是学生生长、成长的空间。以人为本的现代数学课堂应当少一点禁锢,多一点自由和自主,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开发潜能、唤醒精神、彰显独特性、弘扬主体性,才会有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悠然体会、深得吾心,才会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伙伴的课堂、想象的课堂、创造的课堂、享受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在纸袋里装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 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同学们猜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露出钝角,同学们猜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露出锐角,同学们顺势猜锐角三角形,抽出一看,是直角三角形;再一次露出锐角,有的同学猜是钝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猜是直角三角形,还有的同学猜是锐角三角形。为什么第一、第二次都很快猜对了,而第三次不是猜错了就是意见不统一呢?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种三角形中都有锐角,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这样使学生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 引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但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对数学缺少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要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知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操作能力。如在“正方形认识”中,我有意创设这样一个操作情境: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布口袋,口袋里放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正方形式来,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的正方形物品后,我说:“看你们都找得这么好,我也想试一试,你们能指导指导我吗?”学生说,“正方形有一个平平的面。”我伸手摸出了一个硬币。学生们又说:“正方形的边是直的,不是弯的。”我伸手摸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急着补充道:“正方形有4条边。”我又摸出一个长方形纸片,问“这是正方形吗?”学生回答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我又拿出一个菱形纸片,学生们呆住了。我进一步问:“还有哪里不像?”学生说:“它的角。”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一样的。”这次,我摸出了一个正方形。我真诚地对学生说:“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正方形。”在这里,我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体验,使学生认识并抓住正方形的关键特征。
(永春县呈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