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什么是又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的指引下,以教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230 -01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过程。
所以数学的整个教学环节就要从老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抓起’,从方法上‘抓起’,从本质的思想上‘抓起’,凝聚一气,方能事半功倍,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师生共同进步。
对于老师而言,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老师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用“文火”“炖化”麻木的心
许多学生谈“数”色变,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并有排斥倾向,表现为听课无精打采,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作业经常不交.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决不放弃的意志和耐心,让他们在“文火”中得以“炖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当他们有行动时,要不断给他们制定努力的目标,并促其实现,更要细心周到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对原认知结构相对欠完善的学生,引导他们自我完善和发展
有的学生虽然原有的基础差,但很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理中熟悉:一章有几节,每节中有几个知识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把其中重点内容用“特写镜头”列表处理,对比其异同点,加深记忆,并告诉学生若以后忘記或有疑点,可按这个顺序查阅.通过这样的整理,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对比学习法.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再把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把知识链组成知识网,在不断地巩固和补充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养成了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有问题查资料、找资料,想出最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对于马虎、思维不严谨的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许多学生平时粗心大意,其实这是思维的肤浅性.他们对概念不求甚解,对定理、公式、法则不考虑它们为什么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求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特别是熟悉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
第二,精选例题,设置 “陷阱”,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常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透,可选用例题:判断函数g(x)=x3-1+1-x3的奇偶性,许多学生会认这个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其实,先考虑定义域:{x∣x=1},则当x=1时,g(x)=0,但x= -1时,g(-x) 无意义,所以函数g(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第三,通过找别人的差错,提高自身的改错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解并告诉学生:“老师也可能会做错题.看看你们上课时能否及时发现,并能指出加以改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习惯,让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 学习的三大要家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 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 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 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 气氛热烈, 学生回答也不错。但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问, 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 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 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2.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3.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 个, 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 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 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 要求学生回答, 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一个质的变化。
另外,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脸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 同时,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 感受数学的力量, 促进数学的学习。在教学《可能性》课时, 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 一定” 、“可能” , “ 不可能” , 这样一来, 生不仅对“可能性”有了初步的感受, 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 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通过多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终也将促成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达到最完善完美的地步,使数学教育事业走上良好的教育循环道路。
参考文献:
[1]涂荣豹,宁连华《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
[2]赵绪昌《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中国基础教育期刊 2011.23
[3]肖龙莲《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 [4]傅前晓 数学教学新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 [5]徐雪梅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中学数学月刊, 2004,(8)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230 -01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过程。
所以数学的整个教学环节就要从老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抓起’,从方法上‘抓起’,从本质的思想上‘抓起’,凝聚一气,方能事半功倍,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师生共同进步。
对于老师而言,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老师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用“文火”“炖化”麻木的心
许多学生谈“数”色变,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并有排斥倾向,表现为听课无精打采,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作业经常不交.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决不放弃的意志和耐心,让他们在“文火”中得以“炖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当他们有行动时,要不断给他们制定努力的目标,并促其实现,更要细心周到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对原认知结构相对欠完善的学生,引导他们自我完善和发展
有的学生虽然原有的基础差,但很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理中熟悉:一章有几节,每节中有几个知识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把其中重点内容用“特写镜头”列表处理,对比其异同点,加深记忆,并告诉学生若以后忘記或有疑点,可按这个顺序查阅.通过这样的整理,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对比学习法.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再把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把知识链组成知识网,在不断地巩固和补充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养成了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有问题查资料、找资料,想出最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对于马虎、思维不严谨的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许多学生平时粗心大意,其实这是思维的肤浅性.他们对概念不求甚解,对定理、公式、法则不考虑它们为什么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求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特别是熟悉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
第二,精选例题,设置 “陷阱”,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常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透,可选用例题:判断函数g(x)=x3-1+1-x3的奇偶性,许多学生会认这个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其实,先考虑定义域:{x∣x=1},则当x=1时,g(x)=0,但x= -1时,g(-x) 无意义,所以函数g(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第三,通过找别人的差错,提高自身的改错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解并告诉学生:“老师也可能会做错题.看看你们上课时能否及时发现,并能指出加以改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习惯,让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 学习的三大要家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 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 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 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 气氛热烈, 学生回答也不错。但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问, 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 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 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2.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3.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 个, 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 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 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 要求学生回答, 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一个质的变化。
另外,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脸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 同时,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 感受数学的力量, 促进数学的学习。在教学《可能性》课时, 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 一定” 、“可能” , “ 不可能” , 这样一来, 生不仅对“可能性”有了初步的感受, 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 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通过多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终也将促成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达到最完善完美的地步,使数学教育事业走上良好的教育循环道路。
参考文献:
[1]涂荣豹,宁连华《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
[2]赵绪昌《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中国基础教育期刊 2011.23
[3]肖龙莲《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 [4]傅前晓 数学教学新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 [5]徐雪梅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中学数学月刊, 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