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要求构建教师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教师教育应该采取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专升本、本科生、研究生与在职教师)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针对地培养其成为小学、中学、高校教师,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本科生)采取混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流培养成为小学、中学、高校教师。该模式主要包括针对专升本学生和通过一定考试的小学和初中教师的“1+1”模式;针对研究生和通过一定考试的在职高中、高校教师的“2+X”与“3+X”模式;针对4年后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分流的本科生的“4+X”模式。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道阳(1980-),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曹蓝田(1980-),女,安徽芜湖人,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中学,中教二级。(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8FD3042)、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G10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037-02
一、教师教育概况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改革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1]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个讲话为实现我国教师教育创新,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当然也对构建教师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2]“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已不适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经历了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院校发展,又由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办教育学院发展的过程,逐步由定向、封闭型向非定向、开放型过渡,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化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必须改革,走开放化、专业化、多样化道路。[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必然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要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教师教育功能,更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必然要求构建教师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工程师,是要求很高的专门职业,必须具有专门的资格。首先,必须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我国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其次,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使教师培养专业化。最后,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一体化。传统模式下教师培养和培训是分离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的情况下,终身学习和提高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为保证教师专业化,对教师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统一由大学来完成,这已成为必然趋势和要求。因此,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适应教师专业化三方面内涵的要求,也只有构建教师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2.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师教育现代化包括建立和发展教师教育的现代课程与教材体系、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两个方面。现代课程与教材体系要以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为重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教育信息化就是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实施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有效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推进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因此,无论是现代课程与教材体系,还是教师教育信息化,都需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教师教育的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教师教育改革要求在国家宏观规划和指导下,经过资源重组与整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具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与体系。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二是综合性的师范大学;三是相对独立的师范院校。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用分层混合制。所谓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专升本、本科生、研究生与在职教师)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针对地培养其成为小学、中学、高校教师,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本科生)采取混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流培养成为小学、中学、高校教师。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逐步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逐步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学科专业教育由各学院负责,教师专业教育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同时,也要求教育学专科以上(含专科)毕业证是获得小学、初中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获得教育学学士以上(含学士)学位是获得高中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获得教育学硕士以上(含硕士)学位是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教师资格的认证必须由相应的教育机构领导,由有资格的教师教育学院实施。
1.“1+1”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对象是专升本学生和通过学校相应考试的在职小学、初中教师,培养目标是小学和初中教师。“1+1”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1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学士学位和教育学专科毕业证及相应教师资格。
2.“2+X”与“3+X”模式
“2+X”与“3+X”模式主要对象是研究生和通过一定考试的在职高中、高校教师,其中“2+X”模式的培养目标是高中教师和刚刚以合格成绩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大专院校的教师,“3+X”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良好或优秀成绩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高校教师。
“2+X”模式又包括“2+1”模式和“2+3”模式两种。“2+1”模式是针对硕士研究生和通过学校统一考试的在职高中、高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2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硕士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2+3”模式是针对通过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在职高中、高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2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3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硕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
“3+X”模式也包括“3+1”模式和“3+2”模式两种。“3+1”模式是针对博士研究生和通过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在职高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3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博士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3+2”模式是针对通过学校统一考试的在读博士研究生,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3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博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
3.“4+X”模式
“4+X”模式主要对象是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和部分大专院校教师。该模式包括“4+0”、“4+1”、“4+2”、“4+3”、“4+5”等五种模式。其中“4+0”模式是当前师范生培养的过渡形式,具体培养目标是小学和初中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的过程中渗透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学士学位和教育学专科毕业证,这种模式最后会逐步取消。
“4+1”模式的主要对象是通过学校统一考试的本科生,具体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和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教师行为训练,毕业时获学科专业和教育学双学士学位。
“4+2”模式的主要对象是专业院系接受4年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或通过教育硕士考试的具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以及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该模式的具体培养目标就是高中教师。
“4+3”模式的主要对象是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论硕士点学科专业方向)统一考试的本科生,具体培养目标是高中和大专院校的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3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和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教师行为训练,毕业时获专业学士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4+5”模式相当于硕博连读,主要针对极少数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和学校统一考试的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具体培养目标是大专院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5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和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教师行为训练,毕业时获得专业学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18-20.
[2]陈丁堂,丁远坤.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资——孝感学院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J].孝感学院学报,2004,(1):97-100.
[3]张素兰.构建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8-12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道阳(1980-),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曹蓝田(1980-),女,安徽芜湖人,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中学,中教二级。(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8FD3042)、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G10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037-02
一、教师教育概况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改革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1]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个讲话为实现我国教师教育创新,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当然也对构建教师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2]“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已不适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经历了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院校发展,又由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办教育学院发展的过程,逐步由定向、封闭型向非定向、开放型过渡,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化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必须改革,走开放化、专业化、多样化道路。[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必然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要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教师教育功能,更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必然要求构建教师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工程师,是要求很高的专门职业,必须具有专门的资格。首先,必须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我国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其次,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使教师培养专业化。最后,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一体化。传统模式下教师培养和培训是分离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的情况下,终身学习和提高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为保证教师专业化,对教师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统一由大学来完成,这已成为必然趋势和要求。因此,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适应教师专业化三方面内涵的要求,也只有构建教师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2.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师教育现代化包括建立和发展教师教育的现代课程与教材体系、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两个方面。现代课程与教材体系要以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为重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教育信息化就是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实施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有效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推进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因此,无论是现代课程与教材体系,还是教师教育信息化,都需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教师教育的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教师教育改革要求在国家宏观规划和指导下,经过资源重组与整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具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与体系。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二是综合性的师范大学;三是相对独立的师范院校。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用分层混合制。所谓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专升本、本科生、研究生与在职教师)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针对地培养其成为小学、中学、高校教师,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本科生)采取混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流培养成为小学、中学、高校教师。分层混合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逐步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逐步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学科专业教育由各学院负责,教师专业教育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同时,也要求教育学专科以上(含专科)毕业证是获得小学、初中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获得教育学学士以上(含学士)学位是获得高中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获得教育学硕士以上(含硕士)学位是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教师资格的认证必须由相应的教育机构领导,由有资格的教师教育学院实施。
1.“1+1”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对象是专升本学生和通过学校相应考试的在职小学、初中教师,培养目标是小学和初中教师。“1+1”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1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学士学位和教育学专科毕业证及相应教师资格。
2.“2+X”与“3+X”模式
“2+X”与“3+X”模式主要对象是研究生和通过一定考试的在职高中、高校教师,其中“2+X”模式的培养目标是高中教师和刚刚以合格成绩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大专院校的教师,“3+X”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良好或优秀成绩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高校教师。
“2+X”模式又包括“2+1”模式和“2+3”模式两种。“2+1”模式是针对硕士研究生和通过学校统一考试的在职高中、高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2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硕士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2+3”模式是针对通过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在职高中、高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2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3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硕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
“3+X”模式也包括“3+1”模式和“3+2”模式两种。“3+1”模式是针对博士研究生和通过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在职高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3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博士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3+2”模式是针对通过学校统一考试的在读博士研究生,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3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然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博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
3.“4+X”模式
“4+X”模式主要对象是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和部分大专院校教师。该模式包括“4+0”、“4+1”、“4+2”、“4+3”、“4+5”等五种模式。其中“4+0”模式是当前师范生培养的过渡形式,具体培养目标是小学和初中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或修完相关专业学分的过程中渗透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专业学士学位和教育学专科毕业证,这种模式最后会逐步取消。
“4+1”模式的主要对象是通过学校统一考试的本科生,具体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和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教师行为训练,毕业时获学科专业和教育学双学士学位。
“4+2”模式的主要对象是专业院系接受4年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或通过教育硕士考试的具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以及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该模式的具体培养目标就是高中教师。
“4+3”模式的主要对象是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论硕士点学科专业方向)统一考试的本科生,具体培养目标是高中和大专院校的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3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和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教师行为训练,毕业时获专业学士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4+5”模式相当于硕博连读,主要针对极少数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和学校统一考试的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具体培养目标是大专院校教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院系接受4年的普通文化课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5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和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教师行为训练,毕业时获得专业学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及高校教师资格。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18-20.
[2]陈丁堂,丁远坤.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资——孝感学院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J].孝感学院学报,2004,(1):97-100.
[3]张素兰.构建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8-12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