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里,经常能听到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啊,他们都不愿读书!”;经常也会听到家长的叹息:我家这个孩子啊,对读书就是打不起精神,真不知脑里想的是啥。是啊,学生厌学,不爱学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如何看待学生的这种现象呢?
在心理学史上,心理健康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认识清醒健全,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二)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是稳定向上的;
(三)意志品质良好:
(四)个性完善统一,正直、勤劳、认真、自尊、自信、富有首创精神。
积极的人生,就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将来富于创造性生活的准备,也可以说,学习就是对于未来人生的积极的训练。”
学生能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稳定向上的精神来从事学习活动,是一种心态,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种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孩子的健康发展是首要任务。健康不仅指生理的健康,更是心理的健康。学生厌学、不爱学的现象已涉及心理健康的问题。人本来就有着积极学习的倾向,所以,“乐学”才是健康的心理。中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生活,如果这个特殊阶段的生活“残缺”,那么他的生命发展将会受到重大影响。所以,学生“乐学”的心理健康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怎样让学生“乐学”呢?
一、满足学习的心理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生不但智力、认知水平有了提高,健康的学习心态也由此形成了,因为他们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学习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些成绩显得落后的同学不能适应当前的学习,即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放弃了学习努力,健康的学习心态远他而去。由此观之,学习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影响到学习心态,学习心态是否正常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乐学”观。心理学认为,需要的满足,是心理健全必要的“营养”。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会进步的,因为人本来就有积极学习的倾向。这样,教师就不能按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应该让同学特别要让那些学习心态不正常的同学尝到满足的欢愉、成功的喜悦。
(一)实施课堂的“差异教学”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要让每位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发展,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能力、情感、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呢?
(1)教学目标“同内容异要求”:
如果给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心态的同学以相同的要求标准,那么有部分同学得不到学习的心理满足。有个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时,列出了三种要求:①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有较深的立意,做到文质兼美。②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笔流畅。③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做到语句通顺。这位老师布置作文的三种要求基本上满足了全班同学的学习需要。
(2)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
,
在教学中要兼顾不同人的需要,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多变,因为不同的方法手段能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巴班斯基指出:“教师对教学法的多样性的概念了解得越多,他与学生的交往越全面,教师的科学基础知识越广泛,那么教学法就会越灵活、越有成效、越明确,因此,多种被选择出来的方法的综合就是最优化的。”为了使学生能各显其能,可以用“合作、互助”的教学手段。合作、互助能使各个层次的同学正确客观地看到别人、看到自己的长处,挖掘到自己的闪光点,这对树立他的自信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及时反馈:
很多实验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和自己的表现状态的,比没有及时得到“反馈”的自觉性高,进步也快。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思考回答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学有所成”,从而变“厌学”为“乐学”。
(二)进行学习辅导和课外活动
学习辅导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同学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困难生的辅导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直观的方法,让这类学生重拾信心;对有特长的同学,应尽量挖掘他的特长,让他更出色。
二、激发学习动机
实验研究证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不愿动脑筋,容易分心,对学习冷漠、畏缩、常感厌倦,总是无精打采,这些都是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影响学习动机的原因有很多:个人的情绪、意志、态度、经历、兴趣,家庭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还有社会价值观。如果社会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那么对学生就有一个正面的影响。否则,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就会泛滥成灾,学习动机遭到无情的毁灭,社会将会出现一片人才的荒芜。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一)善于运用奖惩技巧
美国的潜能开发专家奥托博士说:“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以应得的承认和赞扬。”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批评要看对象,对于自卑心强和过于敏感的人不宜批评,可用批语的方式教育他们。
(二)明确学习意义,建立学习目标
无论学生还是大人。他对学习目标、学习意义愈明确,其学习动机就愈强烈,因为目标能激发人为之奋斗,坚持不懈。
(三)竞争可以激起斗志
竞争,可以磨练意志,激起斗志,让“弄潮者”在竞争中变得更坚强,更奋发,更长进。在学校,可以举行各种团体竞争、个人竞争的活动,或者创设富有竞争性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精神和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增强学习兴趣
德国的海纳特说:“如果不对某一事物直接发生兴趣,也就是说产生内在动机的话,单靠勤奋、进取和努力很少能使他们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诠释了读书的“苦”。读书真的苦?非也!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其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的快乐就会到来。“学习革命的关键是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方法的革命。确立学习是快乐的,是学习革命的观念,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关键。”
在心理学史上,心理健康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认识清醒健全,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二)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是稳定向上的;
(三)意志品质良好:
(四)个性完善统一,正直、勤劳、认真、自尊、自信、富有首创精神。
积极的人生,就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将来富于创造性生活的准备,也可以说,学习就是对于未来人生的积极的训练。”
学生能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稳定向上的精神来从事学习活动,是一种心态,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种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孩子的健康发展是首要任务。健康不仅指生理的健康,更是心理的健康。学生厌学、不爱学的现象已涉及心理健康的问题。人本来就有着积极学习的倾向,所以,“乐学”才是健康的心理。中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生活,如果这个特殊阶段的生活“残缺”,那么他的生命发展将会受到重大影响。所以,学生“乐学”的心理健康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怎样让学生“乐学”呢?
一、满足学习的心理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生不但智力、认知水平有了提高,健康的学习心态也由此形成了,因为他们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学习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些成绩显得落后的同学不能适应当前的学习,即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放弃了学习努力,健康的学习心态远他而去。由此观之,学习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影响到学习心态,学习心态是否正常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乐学”观。心理学认为,需要的满足,是心理健全必要的“营养”。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会进步的,因为人本来就有积极学习的倾向。这样,教师就不能按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应该让同学特别要让那些学习心态不正常的同学尝到满足的欢愉、成功的喜悦。
(一)实施课堂的“差异教学”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要让每位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发展,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能力、情感、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呢?
(1)教学目标“同内容异要求”:
如果给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心态的同学以相同的要求标准,那么有部分同学得不到学习的心理满足。有个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时,列出了三种要求:①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有较深的立意,做到文质兼美。②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笔流畅。③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做到语句通顺。这位老师布置作文的三种要求基本上满足了全班同学的学习需要。
(2)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
,
在教学中要兼顾不同人的需要,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多变,因为不同的方法手段能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巴班斯基指出:“教师对教学法的多样性的概念了解得越多,他与学生的交往越全面,教师的科学基础知识越广泛,那么教学法就会越灵活、越有成效、越明确,因此,多种被选择出来的方法的综合就是最优化的。”为了使学生能各显其能,可以用“合作、互助”的教学手段。合作、互助能使各个层次的同学正确客观地看到别人、看到自己的长处,挖掘到自己的闪光点,这对树立他的自信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及时反馈:
很多实验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和自己的表现状态的,比没有及时得到“反馈”的自觉性高,进步也快。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思考回答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学有所成”,从而变“厌学”为“乐学”。
(二)进行学习辅导和课外活动
学习辅导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同学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困难生的辅导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直观的方法,让这类学生重拾信心;对有特长的同学,应尽量挖掘他的特长,让他更出色。
二、激发学习动机
实验研究证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不愿动脑筋,容易分心,对学习冷漠、畏缩、常感厌倦,总是无精打采,这些都是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影响学习动机的原因有很多:个人的情绪、意志、态度、经历、兴趣,家庭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还有社会价值观。如果社会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那么对学生就有一个正面的影响。否则,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就会泛滥成灾,学习动机遭到无情的毁灭,社会将会出现一片人才的荒芜。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一)善于运用奖惩技巧
美国的潜能开发专家奥托博士说:“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以应得的承认和赞扬。”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批评要看对象,对于自卑心强和过于敏感的人不宜批评,可用批语的方式教育他们。
(二)明确学习意义,建立学习目标
无论学生还是大人。他对学习目标、学习意义愈明确,其学习动机就愈强烈,因为目标能激发人为之奋斗,坚持不懈。
(三)竞争可以激起斗志
竞争,可以磨练意志,激起斗志,让“弄潮者”在竞争中变得更坚强,更奋发,更长进。在学校,可以举行各种团体竞争、个人竞争的活动,或者创设富有竞争性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精神和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增强学习兴趣
德国的海纳特说:“如果不对某一事物直接发生兴趣,也就是说产生内在动机的话,单靠勤奋、进取和努力很少能使他们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诠释了读书的“苦”。读书真的苦?非也!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其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的快乐就会到来。“学习革命的关键是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方法的革命。确立学习是快乐的,是学习革命的观念,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