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代表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利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研究状态。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猴山上有一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叫多多。猴王就利用分饼的机会教育帮助他。猴王分别给每个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都拍手表示满意,唯独多多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话音刚落,多多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多多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道:“太少,太少,还是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道:“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怎么样?”多多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通过“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通过口答列式组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算式,使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饼的块数都是一样的。隐含着量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商不变的性质。接着提出问题:猴王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从而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算式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商不变性质,使整堂课自始至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得出规律。
2 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是微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索、研究,不仅能调动中差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在第一行摆4个○,然后提出问题:第二行摆△,比○多2个,应怎样摆?请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交流,最后汇报研究的结果,从而得出要先摆和○同样多的4个,再摆比○多的2个。然后我又设计了一组拍手游戏:①女生拍6下,男生比女多拍3下;②男生拍10下,女生比男生多拍4下。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美术小组做黄花7朵,做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做红花多少朵?提问:怎样求红花有多少朵?再次引导小组同学讨论,学生根据前面的基础,很快就会解答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 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升华
让学生自主地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味地“放”,教师要在重点、难点、关键处进行启发性点拨,疏通性点拨,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解决疑难,实现思维的升华,做到“放”中有“收”。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先放了一段一个小朋友没钱买东西的录像,说明钱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人民币。之后,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可以怎样分类。当学生说出是按面值大小分的时候,教师说明:这也是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来分的,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师生共同认识分币,并进行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教育。接着,让各小组同学用认识分币的方法自己来认识角币或元币,然后汇报。教师出示一块糖(标价1角),引导小组同学讨论:怎样用正好的钱来买它?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用2个5分币来买,有的说用5个2分币来买,有的说用10个1分币来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多少个1分是1角?学生很自然地会得出1角=10分。紧接着我又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平日十分节俭,最近它攒了10个1角币,可是携带起来十分不方便,它就去找山羊伯伯想办法,山羊伯伯想了想,收下了它的钱,给了它1个1元币,小白兔觉得很吃亏。然后引导学生想:小白兔吃亏了吗?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小白兔不吃亏,因为1元=10角。我接着追问:那么1元等于多少分呢?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很轻松地得出1元=100分,实现思维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在启发、点拨的位置上,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中不断探究,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实现思维的升华。
在教学中,只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始终处在自己探求,独立思考,相互研讨,教师释疑氛围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利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研究状态。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猴山上有一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叫多多。猴王就利用分饼的机会教育帮助他。猴王分别给每个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都拍手表示满意,唯独多多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话音刚落,多多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多多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道:“太少,太少,还是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道:“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怎么样?”多多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通过“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通过口答列式组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算式,使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饼的块数都是一样的。隐含着量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商不变的性质。接着提出问题:猴王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从而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算式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商不变性质,使整堂课自始至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得出规律。
2 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是微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索、研究,不仅能调动中差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在第一行摆4个○,然后提出问题:第二行摆△,比○多2个,应怎样摆?请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交流,最后汇报研究的结果,从而得出要先摆和○同样多的4个,再摆比○多的2个。然后我又设计了一组拍手游戏:①女生拍6下,男生比女多拍3下;②男生拍10下,女生比男生多拍4下。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美术小组做黄花7朵,做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做红花多少朵?提问:怎样求红花有多少朵?再次引导小组同学讨论,学生根据前面的基础,很快就会解答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 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升华
让学生自主地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味地“放”,教师要在重点、难点、关键处进行启发性点拨,疏通性点拨,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解决疑难,实现思维的升华,做到“放”中有“收”。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先放了一段一个小朋友没钱买东西的录像,说明钱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人民币。之后,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可以怎样分类。当学生说出是按面值大小分的时候,教师说明:这也是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来分的,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师生共同认识分币,并进行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教育。接着,让各小组同学用认识分币的方法自己来认识角币或元币,然后汇报。教师出示一块糖(标价1角),引导小组同学讨论:怎样用正好的钱来买它?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用2个5分币来买,有的说用5个2分币来买,有的说用10个1分币来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多少个1分是1角?学生很自然地会得出1角=10分。紧接着我又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平日十分节俭,最近它攒了10个1角币,可是携带起来十分不方便,它就去找山羊伯伯想办法,山羊伯伯想了想,收下了它的钱,给了它1个1元币,小白兔觉得很吃亏。然后引导学生想:小白兔吃亏了吗?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小白兔不吃亏,因为1元=10角。我接着追问:那么1元等于多少分呢?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很轻松地得出1元=100分,实现思维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在启发、点拨的位置上,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中不断探究,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实现思维的升华。
在教学中,只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始终处在自己探求,独立思考,相互研讨,教师释疑氛围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