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维的严密性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特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思维的严密性,促进实验探究往有效方向发展,教师可以从实验的不同环节入手:①提出猜想——在判断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②制定方案——在思考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③得出结论——在归纳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关键词】 严密 有效 探究 实验 思维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一切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维的严密性又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特征。所谓思维严密性是指对思维对象、深刻、完整的思考。思维的严密性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及其行为决策。观念和决策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法——实验,精心设计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在提出猜想、制定方案、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实验的不同环节中,逐步完善、深度思考,促进其思维更加严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结合《水和水蒸气》这节课来谈谈如何在实验的不同环节引领学生的思维朝严密的方向前进,提高其思维严密性,促进实验探究往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方向发展。
1 提出猜想——在判断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猜测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水和水蒸气》的一开始,我用沾有水的毛笔在黑板上写字,学生观察到写的字没了,惊奇地质疑:水到哪里去了?顺着学生的兴奋劲,我让他们提出猜想。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水跑到空气中,而平时有阅读科普读物的学生,猜想得更具体,则认为水是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时如果教师直接肯定学生的想法而让此环节这样过去,显然不够严密。我及时反问学生,引发他们思考:黑板可能吸水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呀,既然我们不能确定黑板会不会吸水,那么水就有可能会被黑板吸走,这样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水是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所以有必要利用一定不会吸水的材料再来验证。他们很快联想到上学期认识的塑料和玻璃,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用湿巾轻擦塑料片来验证。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再通过亲自实验最后他们深刻地明白水是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运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这些猜想做出判断,在判断中求严密,在判断中进行实验,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猜想就是有效探究的重要前提。
2 制定方案——在思考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选择何种方式、通过哪些实验步骤来实验验证,对学生思维严密性就是一种挑战。制定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做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是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做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做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实验方案是一种预测,它需要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做出较为全面的思考,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手段。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要把握好“平等中的首席”,做到既放手、放权又拨云见日。当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放手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出示方案表格,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完善实验方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渐变成长的过程。
如,《水和水蒸气》中的“如何加快水蒸发”的实验,不是学生想出了加热和风吹的方法便可实验,教师还应带领学生通过不断缜密的思考来填写实验方案。加热实验,我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实验的严密性,他们纷纷提出两根汤匙的水要一样多,但水不要太多以节省时间,而且一根汤匙加热,另一根不加热等;而风吹实验,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要用热风还是冷风来做实验,学生因为热风温度高第一反应选择热风,我顺势引发他们思考,他们不仅逐渐意识到热风有风吹和加热的效果,如果用热风就不能知道是加热还是风吹加快了水蒸发,还注意到风吹的汤匙要避免把水吹出来,而没有风吹的汤匙要放到风吹不到的地方等。由此可见,通过制定方案这样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严密,思考问题越来越周全。
一份好的实验方案是实验有效进行的铺路石,制定一份好的实验方案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可见实验方案的重要性。反之如果制定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将导致实验的不成功或实验现象的模糊,使得实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清楚实验的材料和内容,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逐步完善制定的实验方案,就是学生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3 得出结论——在归纳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实验结束后,都要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所以,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实现实验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严密归纳的能力。
如,在《水和水蒸气》构建“凝结”的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严密的实验验证,得出“水蒸气是遇到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的结论,但此时还不是揭示“凝结”概念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往更严密的方向归纳实验结果。教师可以直接要求学生讲得更严密,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与物体之间的温度关系,甚至可以反问学生水蒸气是遇到比谁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亲身经历实验探究使得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水蒸气是遇到比水蒸气冷的物体,也就是遇到比它自己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这时自然而然地得出“水蒸气遇到比它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的结论,“凝结”的概念水到渠成,从中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概念,深深体会到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强烈意识到严密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更加严密的实验结论,就是有效探究的一种提升,是有效实验的质的飞跃。它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辨证,更加严密,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真正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认识,达到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思维需要严密,不必赘加论述。我们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入手,对问题提出猜想、制定方案、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在每个环节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带着“发展学生严密的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相信实验探究会更加有效,科学活动会更有效益。让我们抓住实验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促进学生严密的思维发展而教,为他们的乐学而教。让我们为之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赫京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
出版社
3 郁波.走进课堂——小学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严密 有效 探究 实验 思维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一切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维的严密性又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特征。所谓思维严密性是指对思维对象、深刻、完整的思考。思维的严密性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及其行为决策。观念和决策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法——实验,精心设计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在提出猜想、制定方案、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实验的不同环节中,逐步完善、深度思考,促进其思维更加严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结合《水和水蒸气》这节课来谈谈如何在实验的不同环节引领学生的思维朝严密的方向前进,提高其思维严密性,促进实验探究往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方向发展。
1 提出猜想——在判断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猜测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水和水蒸气》的一开始,我用沾有水的毛笔在黑板上写字,学生观察到写的字没了,惊奇地质疑:水到哪里去了?顺着学生的兴奋劲,我让他们提出猜想。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水跑到空气中,而平时有阅读科普读物的学生,猜想得更具体,则认为水是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时如果教师直接肯定学生的想法而让此环节这样过去,显然不够严密。我及时反问学生,引发他们思考:黑板可能吸水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呀,既然我们不能确定黑板会不会吸水,那么水就有可能会被黑板吸走,这样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水是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所以有必要利用一定不会吸水的材料再来验证。他们很快联想到上学期认识的塑料和玻璃,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用湿巾轻擦塑料片来验证。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再通过亲自实验最后他们深刻地明白水是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运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这些猜想做出判断,在判断中求严密,在判断中进行实验,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猜想就是有效探究的重要前提。
2 制定方案——在思考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选择何种方式、通过哪些实验步骤来实验验证,对学生思维严密性就是一种挑战。制定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做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是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做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做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实验方案是一种预测,它需要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做出较为全面的思考,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手段。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要把握好“平等中的首席”,做到既放手、放权又拨云见日。当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放手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出示方案表格,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完善实验方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渐变成长的过程。
如,《水和水蒸气》中的“如何加快水蒸发”的实验,不是学生想出了加热和风吹的方法便可实验,教师还应带领学生通过不断缜密的思考来填写实验方案。加热实验,我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实验的严密性,他们纷纷提出两根汤匙的水要一样多,但水不要太多以节省时间,而且一根汤匙加热,另一根不加热等;而风吹实验,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要用热风还是冷风来做实验,学生因为热风温度高第一反应选择热风,我顺势引发他们思考,他们不仅逐渐意识到热风有风吹和加热的效果,如果用热风就不能知道是加热还是风吹加快了水蒸发,还注意到风吹的汤匙要避免把水吹出来,而没有风吹的汤匙要放到风吹不到的地方等。由此可见,通过制定方案这样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严密,思考问题越来越周全。
一份好的实验方案是实验有效进行的铺路石,制定一份好的实验方案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可见实验方案的重要性。反之如果制定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将导致实验的不成功或实验现象的模糊,使得实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清楚实验的材料和内容,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逐步完善制定的实验方案,就是学生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3 得出结论——在归纳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实验结束后,都要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所以,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实现实验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严密归纳的能力。
如,在《水和水蒸气》构建“凝结”的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严密的实验验证,得出“水蒸气是遇到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的结论,但此时还不是揭示“凝结”概念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往更严密的方向归纳实验结果。教师可以直接要求学生讲得更严密,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与物体之间的温度关系,甚至可以反问学生水蒸气是遇到比谁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亲身经历实验探究使得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水蒸气是遇到比水蒸气冷的物体,也就是遇到比它自己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这时自然而然地得出“水蒸气遇到比它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的结论,“凝结”的概念水到渠成,从中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概念,深深体会到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强烈意识到严密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更加严密的实验结论,就是有效探究的一种提升,是有效实验的质的飞跃。它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辨证,更加严密,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真正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认识,达到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思维需要严密,不必赘加论述。我们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入手,对问题提出猜想、制定方案、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在每个环节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带着“发展学生严密的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相信实验探究会更加有效,科学活动会更有效益。让我们抓住实验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促进学生严密的思维发展而教,为他们的乐学而教。让我们为之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赫京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
出版社
3 郁波.走进课堂——小学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