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其效率的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很多一线语文教学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近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重视主体的情感态度,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强化语言训练意识方面有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一定能逐步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年阅读2000字左右的各种文章不少于100篇。”
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普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于: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其次,教师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或者讲故事接力赛等活动。
2.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这次课程改革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世界,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阅读”目标第一条明确规定:“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如果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进行对比,其效果不言而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真本领。另外,学生在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逐渐认识了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的,带着它进行阅读,这也正是个性化阅读理念实践的体现。
3.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阅读目标的实现,阅读过程的完成,阅读质量的高低,最后的落脚点、根本点只能是学生自己。从这层意义上说学生即根本,学生即目的。因此,理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回归。这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呢?教师应该本着让自己的引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思想,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的思路,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以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为主,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难易,教师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而为一,形成一股推动阅读深入的合力。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也都是為了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重视主体的情感态度,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积极的阅读过程应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主体的积极感情态度或需求,就不可能有内化。因此,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最重要的是指向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阅读教学如果忽视情感训练,学生阅读的知觉活动就会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不断地减慢运转速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阅读需求,这就是所说的情感张力。
5.强化语言训练意识。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把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不能以机械地做习题替代真正的语言训练,这样就失去了语文课原有的特色和个性。现在一些语文公开课和竞赛课往往是这种模式:快速浏览—小组讨论—学生评价—拓展练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常常使学生认认真真走过程,糊里糊涂得结论,语言的品味、形象的感悟、思想的升华很少。如果没有对语言的品味,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语文阅读教学本来的面目。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年阅读2000字左右的各种文章不少于100篇。”
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普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于: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其次,教师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或者讲故事接力赛等活动。
2.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这次课程改革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世界,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阅读”目标第一条明确规定:“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如果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进行对比,其效果不言而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真本领。另外,学生在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逐渐认识了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的,带着它进行阅读,这也正是个性化阅读理念实践的体现。
3.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阅读目标的实现,阅读过程的完成,阅读质量的高低,最后的落脚点、根本点只能是学生自己。从这层意义上说学生即根本,学生即目的。因此,理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回归。这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呢?教师应该本着让自己的引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思想,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的思路,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以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为主,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难易,教师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而为一,形成一股推动阅读深入的合力。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也都是為了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重视主体的情感态度,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积极的阅读过程应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主体的积极感情态度或需求,就不可能有内化。因此,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最重要的是指向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阅读教学如果忽视情感训练,学生阅读的知觉活动就会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不断地减慢运转速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阅读需求,这就是所说的情感张力。
5.强化语言训练意识。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把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不能以机械地做习题替代真正的语言训练,这样就失去了语文课原有的特色和个性。现在一些语文公开课和竞赛课往往是这种模式:快速浏览—小组讨论—学生评价—拓展练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常常使学生认认真真走过程,糊里糊涂得结论,语言的品味、形象的感悟、思想的升华很少。如果没有对语言的品味,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语文阅读教学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