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别康桥》放在初一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查阅了很多教案,大多从介绍作者和背景入手,然后利用多媒体听范读、看画面,再从意象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诗歌。用这样的教案上课,课堂的有效性不高。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金量,把学生真正引入情境,深入文本世界,从而沟通内心的深刻体验,形成阅读期待,这就要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结合文本特征、编者意图,设计有思维张力的问题。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围绕“感悟诗歌的美”安排教学环节,化繁为简,重视朗读,重视文本的解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诗歌的美。
下面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一些具体的阐述:
一、开头的导入,未从作者和背景入手,而是提问学生知道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一上课提起古代送别诗,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来,仿佛进入了难舍难分的送别意境。然后我告诉学生:古人告别的是人,除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多有沉重之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现代别离诗,告别的是地方——康桥,由此简单地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背诵古诗,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
二、舍弃多媒体教学,回归文本
由听黄磊朗诵课文,改由教师范读。其实,教师读得未必就有黄磊的好,但这就好比听磁带和看歌手现场唱歌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平等亲近感,更利于课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通过评点教师的朗诵,初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明白了这首诗的高潮所在。接着学生自读,并互相点评,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倾听文本的声音,充分感受到了画面的美,为下面的赏析诗歌的美作好了准备。
三、赏析这首诗的美从意象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围绕“诗歌的美”,可设计具体明确的几个小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悟出诗歌的美,教师讲解不宜过多。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是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这三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追问,第三问富有挑战性。
为了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能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第一、二问较易回答,第三问作了提示。形式上的美较多,应重点感受画面美,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美感,教师根据学生悟到的仅作适当点拨,不必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灌输给初一的学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感知诗歌的美,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赏析完,让学生小组赛读,学生做评委。反反复复诵读,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意境里。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和开头呼应:这首诗无论是意象还是形式,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别多了一份柔美和潇洒,所以它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诗歌的美”设计,有铺垫,有梯度,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诠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从而使课堂走向了高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和形式美。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诗歌的形式美。
【教学过程】
一、由古代送别诗导入。
提问: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别董大》;李商隐:《无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美。(学生从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起伏三方面进行点评。)
三、指导学生朗读。
(读给同桌听,互相点评。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全班点评。)
四、赏析诗歌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
明确:这就避开人间烟火,营造出种清新美。
(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丰富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有一种画面美。
(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
五、小组赛读,读出美感。
六、总结。
这首诗无论是意象还是形式,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别多了一份柔美和潇洒,所以它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七、作业:背诵本诗。
下面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一些具体的阐述:
一、开头的导入,未从作者和背景入手,而是提问学生知道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一上课提起古代送别诗,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来,仿佛进入了难舍难分的送别意境。然后我告诉学生:古人告别的是人,除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多有沉重之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现代别离诗,告别的是地方——康桥,由此简单地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背诵古诗,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
二、舍弃多媒体教学,回归文本
由听黄磊朗诵课文,改由教师范读。其实,教师读得未必就有黄磊的好,但这就好比听磁带和看歌手现场唱歌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平等亲近感,更利于课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通过评点教师的朗诵,初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明白了这首诗的高潮所在。接着学生自读,并互相点评,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倾听文本的声音,充分感受到了画面的美,为下面的赏析诗歌的美作好了准备。
三、赏析这首诗的美从意象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围绕“诗歌的美”,可设计具体明确的几个小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悟出诗歌的美,教师讲解不宜过多。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是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这三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追问,第三问富有挑战性。
为了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能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第一、二问较易回答,第三问作了提示。形式上的美较多,应重点感受画面美,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美感,教师根据学生悟到的仅作适当点拨,不必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灌输给初一的学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感知诗歌的美,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赏析完,让学生小组赛读,学生做评委。反反复复诵读,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意境里。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和开头呼应:这首诗无论是意象还是形式,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别多了一份柔美和潇洒,所以它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诗歌的美”设计,有铺垫,有梯度,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诠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从而使课堂走向了高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和形式美。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诗歌的形式美。
【教学过程】
一、由古代送别诗导入。
提问: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别董大》;李商隐:《无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美。(学生从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起伏三方面进行点评。)
三、指导学生朗读。
(读给同桌听,互相点评。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全班点评。)
四、赏析诗歌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
明确:这就避开人间烟火,营造出种清新美。
(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丰富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有一种画面美。
(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
五、小组赛读,读出美感。
六、总结。
这首诗无论是意象还是形式,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别多了一份柔美和潇洒,所以它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七、作业: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