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梳理探究”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梳理探究”必须提前半个学期布置,重视交流;“梳理探究”应该让学生能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语文现象;“梳理探究”课要重视课后的补充与评价;注重“梳理探究”板块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梳理探究”为窗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梳理探究兴趣,努力实践新课改的新理念,寻求语文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梳理探究交流研究方法新课改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
新课改在湖南已进入第六年,经历两届高考。犹记得2007年,还是我们湖南进入新课改的第一个学年,受市教委之托,我上了一堂市级公开课。一直以来,我的课堂就比较生动活泼,也比较注重自主探究。面对新课改,我选择上“梳理探究”板块中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个专题很符合我的年龄特征,上起来比较自如,但它容量大,新内容多,要在一节课里讲得有血有肉,有相当的难度。我花了有一段时间熟悉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定稿、做课件,还在开学初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与探究,再每人写一篇小论文。其实到真正在市里上公开课时,可以说是堂总结展示课了。
以下是我的课堂基本步骤:
一、 新词新语大秀场(15分钟)
1、 “秀秀她”:白领+骨干+精英
2、“秀秀我”:
我给自己贴上了新时代的标签,且看我用新词新语来秀一秀。
3、“秀秀你”:新词新语大盘点(吃、穿、住、行,学生分四小组展示)
二、新词新语释义(8分钟)
1、明确:为什么会产生新词新语呢?
2、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3、明确:定义
三、新词新语产生途径(7分钟)
四、辩一辩(10分钟)
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传统语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流行语
五、我们应该怎样做:万物都有生老病死,尊重自然规律,不妨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它们。该使用规范汉语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规范语言,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用流行语的时候,实行“拿来主义”拿来用用也无妨。
六、结语(5分钟)
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有性格和感情,有兴旺有衰竭还有死亡。它们在特定的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生命。(韩少功《马桥词典》)
明天流行什么?让我们去创造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取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根据课程目标的这两个方面,人教社设计了“梳理探究”这一体现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
我这一堂课基本适应了课标中“积累·整合”“发现·创新”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课堂上学生参与相当积极,学生真正成为了自主探究的主体,我好象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指引者,或者只是一个主持人,帮学生们串串场。也正是这样大的改变,在市教研员于合长老师组织听课教师评课的时候引来了一场小小的争论:学生参与和教师讲授在“梳理探究”板块的课堂中到底孰重孰轻,这种课到底该怎样上。我自己也陷入了沉思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结合听课教师的意见以及自己这一学年的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初步的看法:
1、“梳理探究”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梳理探究”一类课程的基本性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作为高一的学生,还不会象大学生那么自觉地对某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专题的研究当中去,让每个同学都有份参与到你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比如我在分组时就选择了“吃、穿、住、行”四个学生最熟悉同时也是最感兴趣的方面,甚至,“穿”这个小专题我分给了班上时髦女学生最多的那个大组。在展示时,“穿”这一组的组长就让该组的许家荣同学进行演说,效果很好。其实这位许同学平时语文成绩并不好,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但这次活动她相当认真,也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梳理探究”课上,我尽量投学生之所好,让他们感觉到研究的乐趣,从而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梳理探究”课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我想这应该也是新课改设计者的初衷。
2、“梳理探究”必须提前半个学期布置,重视交流。这是不同于语文的常规课型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课,学生可以稍微预习甚至不预习都可以听课,而“梳理探究”课不一样,它必须有较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深入研究。“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靠课外,而不能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一般来说,学期开始就应该排出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认真准备。成果汇报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把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后就放任不管了,还要规定一个汇报的时间,让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便于交流研究的心得与活动体会。成果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交流,可以是笔头作文,也可以是板报期刊,也可以在网上交流、辩论赛等。我就设计了一个“辩一辩”的环节,将小型辩论赛搬进成果展示课的课堂,让学生的交流不只是形式,而是真正的心灵碰撞。当然,交流不仅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应该有课堂之外,有学生之间,有师生之间,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年级。自主的交流越多,越能达到“梳理探究”课型的预期目的。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将“梳理探究”活动设定为年级的整体课程,上升为年级,甚至学校行为。既然迟早要跨班选课,不妨在这类课上来一个小小的尝试。 3、“梳理探究”课要重视课后的补充与评价。这是不同于传统语文课的地方。一般的语文课,上完之后是作业的布置和对知识的复习。而“梳理探究”课从布置任务开始就已经是漫长的做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自主吸收的过程,我认为已经不需要用繁重的课后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略课堂的余热。学生总是对“梳理探究”课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语文成绩不太优秀的同学。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个机会拉他们一把。比如,我在上完《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之后,还补充了近两年最新最近的新词语,让学生既巩固了这一专题的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我还趁此机会将学生们的小论文搜集起来,装订成册,让他们享受自己的“专业成果”。这些过后的工作,看起来微乎其微,但也许你的一点点就在某个学生心里播种了希望的种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也许要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使“梳理探究”课更专业化,更程式化。
4、注重“梳理探究”板块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这些方法主要是:
(1)成果展示竞争法:学生正是最有表现欲的年龄,一般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欲望,也有很强的竞争能力。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享受自我成果的过程中获取专题性、专业化很强的知识。
(2)生活切入法: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在刺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大量知识和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课堂知识交流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胆地发现生活,自己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再整理得到收获和理性的结论。
(3)理性分析法:毕竟是高中的语文课,学生不能总是处于一种浮躁的表面,或是游戏的层次。要教会学生从具体的现象分析出抽象本质,再利用本质来指导和认识现象,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现象的敏感度和尝试自主分析的能力。
(4)讨论法:积极运用辩论赛、课堂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或讨论中总结活动的得失,让学生在争论中自己学到语文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实,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梳理探究”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一样,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教师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梳理探究兴趣,而一味地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过于强调传统第一模块“阅读鉴赏”的常规教学,那新课程改革无异于“旧瓶换新酒”,“走老路”,这样注定迟早要失败。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觉得更具有挑战性,我将以“梳理探究”为窗口,努力实践新课改的新理念,去寻求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关键词]:梳理探究交流研究方法新课改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
新课改在湖南已进入第六年,经历两届高考。犹记得2007年,还是我们湖南进入新课改的第一个学年,受市教委之托,我上了一堂市级公开课。一直以来,我的课堂就比较生动活泼,也比较注重自主探究。面对新课改,我选择上“梳理探究”板块中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个专题很符合我的年龄特征,上起来比较自如,但它容量大,新内容多,要在一节课里讲得有血有肉,有相当的难度。我花了有一段时间熟悉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定稿、做课件,还在开学初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与探究,再每人写一篇小论文。其实到真正在市里上公开课时,可以说是堂总结展示课了。
以下是我的课堂基本步骤:
一、 新词新语大秀场(15分钟)
1、 “秀秀她”:白领+骨干+精英
2、“秀秀我”:
我给自己贴上了新时代的标签,且看我用新词新语来秀一秀。
3、“秀秀你”:新词新语大盘点(吃、穿、住、行,学生分四小组展示)
二、新词新语释义(8分钟)
1、明确:为什么会产生新词新语呢?
2、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3、明确:定义
三、新词新语产生途径(7分钟)
四、辩一辩(10分钟)
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传统语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流行语
五、我们应该怎样做:万物都有生老病死,尊重自然规律,不妨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它们。该使用规范汉语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规范语言,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用流行语的时候,实行“拿来主义”拿来用用也无妨。
六、结语(5分钟)
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有性格和感情,有兴旺有衰竭还有死亡。它们在特定的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生命。(韩少功《马桥词典》)
明天流行什么?让我们去创造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取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根据课程目标的这两个方面,人教社设计了“梳理探究”这一体现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
我这一堂课基本适应了课标中“积累·整合”“发现·创新”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课堂上学生参与相当积极,学生真正成为了自主探究的主体,我好象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指引者,或者只是一个主持人,帮学生们串串场。也正是这样大的改变,在市教研员于合长老师组织听课教师评课的时候引来了一场小小的争论:学生参与和教师讲授在“梳理探究”板块的课堂中到底孰重孰轻,这种课到底该怎样上。我自己也陷入了沉思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结合听课教师的意见以及自己这一学年的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初步的看法:
1、“梳理探究”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梳理探究”一类课程的基本性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作为高一的学生,还不会象大学生那么自觉地对某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专题的研究当中去,让每个同学都有份参与到你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比如我在分组时就选择了“吃、穿、住、行”四个学生最熟悉同时也是最感兴趣的方面,甚至,“穿”这个小专题我分给了班上时髦女学生最多的那个大组。在展示时,“穿”这一组的组长就让该组的许家荣同学进行演说,效果很好。其实这位许同学平时语文成绩并不好,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但这次活动她相当认真,也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梳理探究”课上,我尽量投学生之所好,让他们感觉到研究的乐趣,从而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梳理探究”课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我想这应该也是新课改设计者的初衷。
2、“梳理探究”必须提前半个学期布置,重视交流。这是不同于语文的常规课型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课,学生可以稍微预习甚至不预习都可以听课,而“梳理探究”课不一样,它必须有较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深入研究。“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靠课外,而不能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一般来说,学期开始就应该排出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认真准备。成果汇报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把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后就放任不管了,还要规定一个汇报的时间,让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便于交流研究的心得与活动体会。成果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交流,可以是笔头作文,也可以是板报期刊,也可以在网上交流、辩论赛等。我就设计了一个“辩一辩”的环节,将小型辩论赛搬进成果展示课的课堂,让学生的交流不只是形式,而是真正的心灵碰撞。当然,交流不仅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应该有课堂之外,有学生之间,有师生之间,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年级。自主的交流越多,越能达到“梳理探究”课型的预期目的。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将“梳理探究”活动设定为年级的整体课程,上升为年级,甚至学校行为。既然迟早要跨班选课,不妨在这类课上来一个小小的尝试。 3、“梳理探究”课要重视课后的补充与评价。这是不同于传统语文课的地方。一般的语文课,上完之后是作业的布置和对知识的复习。而“梳理探究”课从布置任务开始就已经是漫长的做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自主吸收的过程,我认为已经不需要用繁重的课后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略课堂的余热。学生总是对“梳理探究”课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语文成绩不太优秀的同学。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个机会拉他们一把。比如,我在上完《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之后,还补充了近两年最新最近的新词语,让学生既巩固了这一专题的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我还趁此机会将学生们的小论文搜集起来,装订成册,让他们享受自己的“专业成果”。这些过后的工作,看起来微乎其微,但也许你的一点点就在某个学生心里播种了希望的种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也许要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使“梳理探究”课更专业化,更程式化。
4、注重“梳理探究”板块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这些方法主要是:
(1)成果展示竞争法:学生正是最有表现欲的年龄,一般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欲望,也有很强的竞争能力。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享受自我成果的过程中获取专题性、专业化很强的知识。
(2)生活切入法: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在刺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大量知识和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课堂知识交流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胆地发现生活,自己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再整理得到收获和理性的结论。
(3)理性分析法:毕竟是高中的语文课,学生不能总是处于一种浮躁的表面,或是游戏的层次。要教会学生从具体的现象分析出抽象本质,再利用本质来指导和认识现象,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现象的敏感度和尝试自主分析的能力。
(4)讨论法:积极运用辩论赛、课堂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或讨论中总结活动的得失,让学生在争论中自己学到语文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实,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梳理探究”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一样,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教师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梳理探究兴趣,而一味地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过于强调传统第一模块“阅读鉴赏”的常规教学,那新课程改革无异于“旧瓶换新酒”,“走老路”,这样注定迟早要失败。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觉得更具有挑战性,我将以“梳理探究”为窗口,努力实践新课改的新理念,去寻求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