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智障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疲劳、停滞现象。所以,要上好一节课,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让智障孩子“爱”上学习。
【关键词】智障学生;学习;情境创设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现在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愤悱”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烈,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这正是教学的最好时机,往往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由于智障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疲劳、停滞现象。所以,要上好一节课,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让智
障孩子“爱”上学习。
一、创设“愤悱”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1、制造悬念,引出“愤悱”。心理学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产生心理矛盾,并产生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从而主动去探索,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传授新知识。如:我在教《金色的草地》一课时,先激情导入:孩子们,喜欢比赛吗?今天我们来一次“看图猜物说话”的比赛,好吗?然后随之在电脑上勾画出一棵小草,并说:这是什么?你能说一说与它有关的话吗?当学生说出“绿色的小草”时, 教师先予以肯定,随即用夸张的语气接着问:那么你们听说过有金色的草地吗?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瞪大眼睛等着看“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悬念使学生进入了“愤悱”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巧设疑问,激发“愤悱”。学贵在疑,“疑”是学习、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愤悱”情境。如《花钟》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鲜花画面,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带着学生去赏花。欣赏后,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鲜花。随后,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感受鲜花的美丽迷人。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就势提出问题:这些鲜花不但漂亮迷人,在他们身上还藏着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巧设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3、情感升华,强化“愤悱”。有位哲人说:“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对于这些目光痴呆,走路蹒跚,大脑受损的智残学生,在他们心上都有一把难以启开的心锁。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每一个感人的细节出发,升华孩子们的情感,强化“愤悱”情境。如:在讲解《掌声》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重点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英子慢吞吞地、眼圈红红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为什么给她掌声? 英子讲完故事后教室里为什么又响起了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不能多一些这样的掌声?”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想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心理”,让学生明白“爱很简单,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手,爱也是给自卑的同学送上鼓励的掌声。”这一环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愤悱”态势,适时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态势,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其关键是如何利用好这个态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愤悱”的情况下积极思维。再如《金色的草地》一课,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因为蒲公英会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落下去而合拢。在学生兴致盎然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是啊,蒲公英这种植物真神奇,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奇特的现象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恨不能马上就去寻找秘密。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一次开启了思维的闸门。
虽然智障儿童的智力较同龄的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距,但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维,定能使他们与正常的同龄人一样,“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岳娟红; 开启智障孩子的心路 [N];太原日报; 2007年
[2]乔梁; 关于智能障碍教育的课程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 2002年
作者简介:李德敬 ,河北玉田县人,玉田县特教中心教师
【关键词】智障学生;学习;情境创设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现在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愤悱”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烈,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这正是教学的最好时机,往往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由于智障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疲劳、停滞现象。所以,要上好一节课,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让智
障孩子“爱”上学习。
一、创设“愤悱”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1、制造悬念,引出“愤悱”。心理学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产生心理矛盾,并产生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从而主动去探索,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传授新知识。如:我在教《金色的草地》一课时,先激情导入:孩子们,喜欢比赛吗?今天我们来一次“看图猜物说话”的比赛,好吗?然后随之在电脑上勾画出一棵小草,并说:这是什么?你能说一说与它有关的话吗?当学生说出“绿色的小草”时, 教师先予以肯定,随即用夸张的语气接着问:那么你们听说过有金色的草地吗?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瞪大眼睛等着看“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悬念使学生进入了“愤悱”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巧设疑问,激发“愤悱”。学贵在疑,“疑”是学习、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愤悱”情境。如《花钟》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鲜花画面,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带着学生去赏花。欣赏后,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鲜花。随后,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感受鲜花的美丽迷人。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就势提出问题:这些鲜花不但漂亮迷人,在他们身上还藏着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巧设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3、情感升华,强化“愤悱”。有位哲人说:“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对于这些目光痴呆,走路蹒跚,大脑受损的智残学生,在他们心上都有一把难以启开的心锁。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每一个感人的细节出发,升华孩子们的情感,强化“愤悱”情境。如:在讲解《掌声》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重点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英子慢吞吞地、眼圈红红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为什么给她掌声? 英子讲完故事后教室里为什么又响起了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不能多一些这样的掌声?”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想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心理”,让学生明白“爱很简单,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手,爱也是给自卑的同学送上鼓励的掌声。”这一环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愤悱”态势,适时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态势,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其关键是如何利用好这个态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愤悱”的情况下积极思维。再如《金色的草地》一课,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因为蒲公英会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落下去而合拢。在学生兴致盎然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是啊,蒲公英这种植物真神奇,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奇特的现象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恨不能马上就去寻找秘密。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一次开启了思维的闸门。
虽然智障儿童的智力较同龄的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距,但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维,定能使他们与正常的同龄人一样,“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岳娟红; 开启智障孩子的心路 [N];太原日报; 2007年
[2]乔梁; 关于智能障碍教育的课程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 2002年
作者简介:李德敬 ,河北玉田县人,玉田县特教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