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85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了传统教育新的内涵,正如宋代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 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等,除了他们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树立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化学家化学探究活动的严谨与艰辛,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要真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新思想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喜悦,教师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还要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千万不能把优势变成劣势,犯画蛇添足的错误;也不要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就乱用,例如学生实验,若通过播放影片取代实验教学,则抑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是通向知识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应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作用。
  (安龙县木咱中学)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对信息技术设备(个人计算机、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网络终端等等)进行3C认证试验的安全实验室的筹建思路.
近年来,一些中职学校已陆续开始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电影、舞蹈、文学等内容的艺术教育,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是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一些中职学校,却对这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好,使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出现了木桶上的“短木板”效应。对此,笔者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看法。  一、中职学校加强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部分中职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
网络国际传播是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的科学技术形态和政治角力场域,是新时期国际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加强网络国际传播力关系到政治软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做好题的基础是读懂诗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读懂诗歌的切入角度。先看下面一首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完此诗后,你认为这首诗是写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写水塘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可是当我们看过此诗标题《观书有感》后,我们发现,原来此诗的主题是:一个人只有经常读书,不断汲取书中的精华,思想上才能有源头活水,才能永远保持清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美术创作教学虽然呈现出可喜的结果,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深入还显得稚嫩,还缺少从自己与自然、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累感性经验和创作素材,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下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创作画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兴趣与形式美感的导入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